從漢唐時代的龜茲大曲、伊州大曲、高昌大曲等,到阿曼妮莎汗整理為完整的十二木卡姆,新疆維吾爾木卡姆經(jīng)歷了人世間的戰(zhàn)火與和平、滄海和桑田,薪火相傳到今天。到上個世紀中葉,新疆剛解放之初,流傳在民間的十二木卡姆已經(jīng)危在旦夕,時任新疆政府領導的賽福鼎請求周恩來總理予以幫助,中央人民政府給予了高度重視,立即派出了得力人員。從那時起,一個漢族音樂學家的名字和木卡姆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他就是萬桐書。
2008年12月初,已經(jīng)85歲的萬桐書應邀參加中國傳統(tǒng)和古典木卡姆學會成立大會,回到了烏魯木齊。在見到萬桐書以前,我特意查看了有關他的簡歷。在“萬桐書”的條目下,是這樣介紹的:萬桐書,研究員,男,1923年12月3日出生于武漢市。1948年畢業(yè)于南京國立音樂院理論作曲系,曾任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音樂家協(xié)會名譽主席,中國音樂家協(xié)會理事,中國少數(shù)民族音樂學會顧問,自治區(qū)政協(xié)第三、四、五屆政協(xié)委員。1992年,在北京舉辦的“中國維吾爾族‘十二木卡姆’系列活動”中,被授予“木卡姆藝術家”榮譽稱號;1999年初,被授予“世界文化名人成就獎”;2006年,被授予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第二屆“天山文藝獎”貢獻獎。
見到萬桐書先生的那天,烏魯木齊大雪紛飛。精神矍鑠、鬢發(fā)如雪的先生感慨地看著窗外:“烏魯木齊變化太快了?!彼挥苫貞浧?7年前的烏魯木齊。彈指一揮間,半個世紀在生命的云卷云舒、花開花謝中不過是白馬過隙。1951年3月,北京一派春意盎然,剛剛28歲的萬桐書突然被中國音樂家協(xié)會主席呂驥找去:“組織經(jīng)過認真研究,準備把你派到新疆工作,新疆有套寶貴的音樂遺產(chǎn)叫作十二木卡姆,一定要保存下來,不能失傳?!?/p>
回憶起當時的情景,萬桐書微笑著說:“我當時居然不知何為木卡姆。只知道貝多芬、柴可夫斯基。但組織安排了,我堅決服從。”萬桐書和妻子抱著剛滿周歲的女兒,坐飛機到蘭州,再換列車,5月到達烏魯木齊。“那時候南門還有城墻,有木橋,可沒有現(xiàn)在這么美?!弊〉牡胤桨才旁谌缃竦男陆髮W紅湖對面的老蘇聯(lián)領事館。幾乎在同一時候,喀什十二木卡姆大師吐爾地·阿洪、郭西·阿洪和來自伊犁的肉孜·彈撥爾也都來到了紅湖。
“那時候,紅湖周圍綠樹成陰,有一棵百年古樹遮天蔽日,吐爾地·阿洪、郭西·阿洪、肉孜·彈撥爾常在閑暇之余放喉歌唱,歌聲悠揚,非常動聽,把我深深吸引住了。聽了十來天,聽出點門道,歌聲有時高亢、有時低沉,但只要手鼓聲一變,調(diào)子就變?!闭f到這些,萬桐書顯得很興奮,他面帶微笑,仿佛又回到了那一刻?!澳菚r候,吐爾地·阿洪已經(jīng)73歲了,個頭不高,眼睛炯炯有神,記憶力非常好。第一次錄音很順利,但是由于錄音設備差,效果不太好。當時的新光發(fā)電廠一天發(fā)電只有幾個小時,電壓跟不上,無法錄音。最后拿電臺的設備進行了錄音,才保證了質量。基本上一天錄制一套,錄完即聽,不滿意的部分第二天重新錄,用了兩個月的時間方才大功告成。那時也沒什么條件,錄音棚里鋪著一塊地毯,吐爾地·阿洪帶著兒子卡吾力·吐爾地坐在那里,一個打手鼓,一個拉沙塔爾,木卡姆總共有12支套曲,每支套曲必須連貫唱完,中間不能有停頓,一唱就是兩個小時左右。這樣,整整錄了兩個多月!1951年10月,第一階段的錄制工作結束了,工作組整整錄下24盤鋼絲帶。整部木卡姆的演唱時間長度超過20個小時。聽著鋼絲錄音機中傳出自己演唱木卡姆,吐爾地·阿洪熱淚盈眶,我們也是激動萬分!” 萬桐書感慨地揮了揮手,那個時候的細節(jié)時隔半個多世紀,在老人的心里還是如此清晰。
第一次錄音結束了,隨之而來的工程依然非常艱巨,艱難的整理、記譜工作并不比錄音輕松。由于吐爾地·阿洪唱的木卡姆中有大量的察合臺語,很多維吾爾本民族的人都聽不懂,這就牽涉到翻譯問題。 1954年8月,萬桐書率領的搶救木卡姆工作組再次邀請吐爾地·阿洪來到烏魯木齊,此次要進行的是更為復雜的“配詞”(翻譯歌詞)工作。工作組還請來一些翻譯家、維吾爾族詩人、音樂家共同參與配詞,還從西安音樂學院請來了音樂學家鄧偉?!懊糠乓欢武浺?,吐爾地·阿洪就唱出歌詞,大家記下來再與錄音進行對照,然后逐字逐句地把它們翻譯成現(xiàn)代維吾爾文,記譜工作仍然以1951年的為主,以1954年的為補充。這項工作花費了一個多月時間才完成?!比f桐書說。
在緊張地整理十二木卡姆的同時,萬桐書還多次深入到南北疆廣大地區(qū),在十多個縣(區(qū))訪問了上百個有名望的民間歌手。結果證明,以吐爾地·阿洪的彈唱為依據(jù)整理的十二木卡姆曲調(diào)完全正確。這次,萬桐書請既懂察合臺語又懂詩的維吾爾詩人尼稀依提重新整理記錄歌詞,其他語言專家再據(jù)此譯成漢文。經(jīng)過數(shù)年翻譯、審核,在整理出版的《十二木卡姆樂譜總集》中,仍以著名木卡姆大師吐爾地·阿洪留下的木卡姆樂曲和歌詞為主,同時補充了部分木卡姆樂曲,刪去了一些重復和不合音樂節(jié)拍的歌詞,補充了部分在維吾爾古典文學中占有特殊地位的著名詩人的經(jīng)典力作。吐爾地·阿洪演唱的十二木卡姆共計245首樂曲、2482行歌詞。在這次整理補充中,最終審定收錄樂曲320首、歌詞2990行。
“在第一次錄音時,吐爾地·阿洪就已有病在身,第二次錄音時,他已經(jīng)身瘦體弱,許多歌詞和唱段已經(jīng)記得不那么清楚了。”萬桐書惋惜地搖搖頭,畢竟在1954年的時候吐爾地·阿洪已經(jīng)74歲了。這一次大師唱得自由而放松,而錄制的條件也升了一個檔次,這是由于烏魯木齊葦湖梁電廠電量充足,錄音再無后顧之憂了。了解十二木卡姆的人都知道,木卡姆很長、很復雜,彈唱者要一部一部順著節(jié)奏一口氣唱完,中間一停就難接上,無法反復聽唱記錄,必須錄音后記錄整理。自治區(qū)黨委宣傳部派人到上海,買回一臺美軍留下的處理品——老式鋼絲錄音機,終于完整保留了大師的聲音?!叭f幸啊!在第二次錄音的兩年后,也就是1956年,吐爾地·阿洪就去世了。這對搶救木卡姆藝術來講,真是很驚險!可惜的是吐爾地·阿洪沒有能夠聽見他自己的聲音?!比f桐書神色嚴肅地說。
在整理木卡姆近五年的時間里,萬桐書認為,十二木卡姆和西漢、東漢以及唐代的著名大曲龜茲樂、伊州樂、高昌樂、疏勒樂等西域古代音樂有著密切的傳承關系,木卡姆中吸收了大量中原音樂的元素,同時也極大地豐富了中原音樂。1960年,《十二木卡姆樂譜》兩卷集和資料唱片模版出版。這部被稱之為“維吾爾族音樂之父”的十二木卡姆得以基本按原樣保留了下來,為后來進一步對十二木卡姆進行研究提供了可靠的文字、音響、樂譜資料,完全可以這樣說,這是繼公元16世紀阿曼妮莎汗和卡迪爾汗整理十二木卡姆之后的又一次里程碑。《十二木卡姆樂譜總集》的出版在中國音樂史上劃出了一道璀璨的光芒,為那個時代的新疆奉獻出了最美麗的一幅畫卷,從而形成了第一個版本,拉開了十二木卡姆從口頭傳承到文本傳承的序幕。
經(jīng)過50多年的整理和發(fā)揚,新疆維吾爾木卡姆不再是師徒間口頭傳授的純民間的傳唱藝術,而成為有曲譜、有音律、有節(jié)拍、有詩文唱本的正宗藝術形式。十二木卡姆曲調(diào)360個,連續(xù)24小時才能演奏完畢;配詞選取了維吾爾族古典詩、民間長詩和民間歌謠,長達4000多行,朗誦起來朗朗上口、鏗鏘有力。作為中國民族文化中引人注目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新疆維吾爾木卡姆是其中璀璨的一顆明珠。目前已經(jīng)成功申報,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代表作”。
“工作完了,還要做一輩子的準備?!比f桐書先生望了一眼外面的飄蕩的白雪,回頭笑著對我說:“這是我的老師著名音樂學家楊蔭瀏先生對我的教誨,我一直記在心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