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草原上的蒙古族婚禮隆重、熱烈而傳統(tǒng)?;榍耙埨?,還要合婚、測定吉日。男女要舉辦搭新氈房儀式,女方親屬要為出嫁新娘舉辦餞行宴。
婚禮頭天下午,新郎一行人帶上酒肉去拜會新娘父母,商量婚禮的具體事項,獻哈達、喝酒、唱歌、議定各項事宜,為挽留來賓,新娘的兄弟有藏客人馬鞭、馬蹬的留客習俗。
婚禮當天,接親隊伍帶足酒肉、禮品,策馬揚鞭,浩浩蕩蕩地來到新娘家。首先要呈上各種禮品。但新娘的嫂子攔住不讓進,免不了“挑三說四”逗一番,才放人進氈房。進入氈房,新郎要拜灶神和其他神位,并向神位獻羊背和哈達,向岳父母敬酒、獻哈達,行磕頭禮。岳母要送女婿一身袍靴,并把腰帶親自系在女婿腰上。另外,父母還要送女兒一匹馬。臨行前,新娘要圍著氈房繞三圈,以示懷念故鄉(xiāng)父老,人們要唱辭別歌送行。
新娘到新郎家后,要在新郎氈房前參加由喇嘛主持舉行的拜日月天地、拜神佛喇嘛、拜父母儀式,后誦經(jīng)祝福。婆婆要先給新兒媳一碗奶表示接納和祝福。新人進氈房后,還要由婆婆、嫂嫂給她梳頭,辮發(fā)時加入新郎的幾根頭發(fā),表示從今為一家人。親朋好友免不了敬酒、獻歌,熱鬧一番,新媳婦將在這銀色的氈房里開始新的生活。
新疆的蒙古族
分布區(qū)域:新疆的蒙古族主要居住在巴音郭楞、博爾塔拉兩個蒙古族自治州和和布克賽爾蒙古族自治縣。
語言:新疆蒙古族的語言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衛(wèi)拉方言,用“托忒”蒙古文,目前推廣全國通用的胡都木蒙古文,兩種蒙古文并用。
歷史:“蒙古”為本民族自稱。新疆的蒙古族是蒙古族的一個支系,是衛(wèi)拉特蒙古的后裔。13世紀初隨成吉思汗西征來到天山以北。明代,蒙古族分為東部韃靼和漠北瓦刺兩大部分。16世紀中葉,漠北瓦刺分為土爾扈特、杜爾伯特、和碩特和準噶爾部,清代統(tǒng)稱為厄魯特或衛(wèi)拉特,駐牧于新疆北部至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地區(qū)。18世紀中葉,清廷出兵伊犁,平定準噶爾上層貴族叛亂,并把當?shù)氐亩螋斕厝税礉M洲八旗制度編為厄魯特營,以后就稱“厄魯特蒙古”。1771年,原西遷至伏爾加河下游的土爾扈特部10萬余人在渥巴錫率領下東歸祖國,現(xiàn)居住在巴音郭楞、和布克賽爾、精河等州縣的是他們的主要后裔。1764年和1813年,清朝從張家口以北地區(qū)遷來部分察哈爾蒙古族,現(xiàn)在他們的后裔主要居住在博爾塔拉蒙古族自治州的博樂、溫泉縣。
生產(chǎn)方式:新疆的蒙古族主要從事畜牧業(yè),現(xiàn)在部分蒙古族人開始從事農(nóng)業(yè)。
飲食:以牛羊肉、乳制品和面食為主,并喜歡用牛羊乳制作奶酒。
文化:《江格爾》是蒙古族的長篇史詩,是中華民族的三大史詩之一,在民間廣為流傳。樂器以馬頭琴最為著名,還有兩根弦的彈撥樂器“托布術爾”。
節(jié)日:最大的節(jié)日是春節(jié)。每年開展一次那達慕活動。
宗教:最初信仰薩滿教,16世紀以后逐漸改信藏傳佛教格魯派,但薩滿教仍在傳統(tǒng)的風俗習慣中留下深刻印跡。
服飾:傳統(tǒng)服裝是蒙古袍。
房屋建筑:牧區(qū)蒙古族主要住蒙古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