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改革開放30年后的今天,中國已經成為世界最大的出口國之,。由制造業(yè)及其出口帶動經濟發(fā)展的中國經濟,在本次金融危機下面臨著怎樣的挑戰(zhàn)?有著怎樣的弊端與劣勢?我們又該如何對待這些挑戰(zhàn)?
【關鍵詞】:制造業(yè) 出口 金融危機
隨著改革開放進程的不斷推進,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的提高吸引了壘球的目光。而“中國制造”,逐漸成為全世界家喻戶曉的名詞,不僅中國人使用著中國制造,它已近人世界各地千家萬戶?!爸袊圃臁保侵袊蔀槊逼鋵嵉闹圃鞓I(yè)大國的符號。
就在不久之前,“中國制造”的形象片登陸美國CNN等主流媒體,這是中國以官方形式第一次在國際媒體上投放形象廣告,大張旗鼓的宣揚“中國制造,世界合作”這一中心主題。在這半分鐘的短片中,從晨練者的運動鞋。法國家庭中的冰箱,米蘭時裝周模特身上的時裝,大型客機機身,上面都醒目印著“Made in China”。在美國,曾經有家庭組織游行反對政府禁止大眾家庭購買“中國制造”的物品,他們認為,是“中國制造”的物品他們的生活水平大大地提高。
中國,無可置疑地,正在逐漸成為世界公認的“世界工廠”??墒?,這個“世界工廠”的概念,同十幾年前的日本的這一稱號,大相徑庭。國人在慶祝由出口廣受世界各地人們歡迎的“中國制造”帶動的中國的GDP飛速增長的同時,也應該反思,“中國制造”,到底給中國帶來了利還是弊?
“中國制造”,在某種意義上來說,不僅把中國看成了一個成本低廉的市場,更是把中國制造商商品當成了低質價廉的代名詞。我們并不陌生所謂的產業(yè)鏈,不錯,“中國制造”正處于產業(yè)鏈的最低端,由這條產業(yè)鏈創(chuàng)造的財富,產品研發(fā),物流,市場等等,90%以上流人了發(fā)達國家,中國的廉價勞動力創(chuàng)造的低端產業(yè)鏈財富,相形見絀。問題到底出在哪里?
“中國制造”不等于“中國創(chuàng)造”,中國人民,實質上再用自己的“廉價勞動力”為資本家創(chuàng)造財富。這也正是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速,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壘球化似乎逐漸成為“美國化”的代名詞。中國,這個仍然處在產業(yè)鏈最低端的國家,正靠著廣大勞動人民的廉價勞動力,為全球資本家創(chuàng)造無以計數(shù)的財富。而當中國人民驕傲于在全世界各地看到耀眼醒目的“Made in China”時,當中國人民自豪于巨額出口份額增長時,--我們應該反問自己,我們得到了什么?毋庸置疑,我們也為自己創(chuàng)造了財富,可是,我們不應當以此作為驕傲。“中國制造”不是“中國創(chuàng)造”,它只是一個籠統(tǒng)的概念,并非一個真正的品牌,即使中國制造真的成為了高價值的代名詞,也僅僅是“中國制造”,不是“中國創(chuàng)造”,中國的產品依然徘徊在價值鏈的最低端。
將中國的“世界工廠”概念同日本的“世界工廠”概念分隔開的,正是“自主創(chuàng)造”這一環(huán)節(jié)。日本人擁有屬于他們自己的國際知名品牌,“索尼”,“豐田”,“佳能”“松下”,“東芝”等等,日本人用他們自己的智慧和勞動力征服全世界。而此時的中國,我們?yōu)閯e人的牌子生產,我們的工人以低于發(fā)達國家好幾倍的工資為他們“打洋工”。中國的廉價勞動力成為“中國制造”的主要支撐。從這個角度來看,所謂的“世界工廠”倒不如說是“世界車間”中國制造業(yè)效率低,缺乏創(chuàng)新嚴重制約了質量的提升,而質量不高附加值就少,又很難增加利潤,也就更沒有錢投入研發(fā)去提升質量。 不僅如此,近些年,更是有“有毒奶粉”等負面事件為“中國制造”蒙上一層揮之不去的陰影。
隨著美國金融危機波及至壘球范圍, g以來依靠著出口而生存的眾多中國中小企業(yè)正面臨倒閉的危險。面對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加之金融危機帶來的大量失業(yè),美國,作為金融危機的源起地,也是中國最大的進口國,大幅度降低其在中國的進口份額以保護本國的就業(yè)人群。金融危機下的貿易保護政策本無大礙,可是,卻對中國數(shù)以億計的勞動群眾造成了嚴重的沖擊和影響。隨著金融危機的深化,美國更是不斷對中國施壓。人民幣升值的壓力,加之美國貿易保護主義的事態(tài)愈演愈烈:從對中國出口的商品的越來越苛刻的限制條件到明目張膽的輪胎貿易保護事件等等,都讓國人以及中國的制造行業(yè)停下腳步,省思自身的薄弱所在。
解決“中國制造”問題的出路在于解決中國企業(yè)的國際化問題。按照企業(yè)國際生命周期理論,中國企業(yè)走向國際化也應經過OEM-國際代理一國際營銷一國際經營的階段。而其中關鍵的一環(huán)是國際營銷。通過國際營銷,“中國制造”才能把握國際市場的主動權,形成自己的品牌,將目前的廉價形象改變過來。中國目前的現(xiàn)狀是大多數(shù)企業(yè)沒有海外分銷渠道和服務網絡,對促銷或廣告知之甚少,定價方面的技巧也十分有限,對西方客戶在設計和性能方面的偏好也不十分清楚。因此,“中國制造”的企業(yè)必須學會在發(fā)達市場營銷產品,同時學會與分銷商合作,在無需斥巨資開展營銷活動的情況下將其高質量產品呈現(xiàn)給消費者。當然,盡管中國企業(yè)面臨著戰(zhàn)略、營銷、人才,資金等一系列問題的困擾,但國際營銷這一步必須邁出。同時。當美國等發(fā)達國家為解決本國就業(yè)問題大幅度縮減從中國進口的同時,中國制造的出口國外的商品,盡管價廉物美,可是在本國,竟然沒有市場。國人在接受國際知名品牌,購買“中國制造”的國際知名品牌的同時,也在忽略中國制造的本土品牌并不比國際品牌質量差這一事實,畢竟這些本土品牌同樣是“中國制造”,甚至同某些國際知名品牌出自同一工廠。所以,擺在中國制造業(yè)面前的任務仍然十分艱巨,“中國制造”的形象宣傳是第一步,而更加艱巨并且更加棘手的任務,還等待著我們去探索和實現(xiàn)。但是,我們理應相信,中國,隨著國際地位的不斷提高,一定會帶給中國制造業(yè)美好的將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