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人汪海積九年之功,終于完成對雙星名人的完全控制,但年逾67歲的他,已經錯過了最好的市場機會
《財經》記者 王姍姍
2009年5月15日下午,青島市產權交易所拍賣大廳。經過數百次叫價爭奪,青島雙星名人實業(yè)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雙星名人)16.59%的國有股股權,以5111萬元的價格被吳康拍得。
雙星名人名義上由青島雙星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下稱雙星集團)、雙星集團工會委員會和集團高管共同持股,實際由集團總裁汪??刂啤4饲?,雙星集團賴以起家的制鞋業(yè)務已全部轉移至雙星名人。經此“驚險一躍”,這家老資格國有企業(yè)的鞋類資產,終于在實際上走完了私有化的最后一步。
“除了雙星,全世界都沒有做鞋的國有企業(yè)了,國有股退出是遲早的事。”拍賣開始前數小時,雙星集團總經理王增勝向《財經》記者表示。
對當地商界強人、同時也是實際買家的關聯行動人汪海來說,這一結果期待已久,但并不完美。青島市的重量級國企眾多,但市政府對于在大國企中公開實施MBO(Management Buy-Outs,即管理者收購)或其他“國退民進”的措施向來謹慎。直至2000年底,才著手研究雙星集團管理層股權激勵。但由于利益格局復雜、內部矛盾激化,這一過程歷經反復、阻力重重。在這期間,雙星品牌影響力下降、市場份額逐年銳減。李寧、安踏、特步等一批產權更為明晰、市場觸覺更為靈敏的民營鞋企,早已后來居上。雙星名人私有化雖終成正果,但最好的市場機會已經錯過。
“最后一躍”
少為人知的是,這起數千萬元國有資產標的最終舉牌者吳康,只是一名普通司機。他的背后,是雙星名人的供應商兼合作伙伴——香港商人曾天賜。
這一戲劇性結果的背后,隱藏著雙星改制曲折的路徑設計和復雜的利益糾葛。
雙星名人醞釀于2000年。當年12月27日,青島市政府召開專題會議,確定將雙星集團除上市公司外的全部非上市資產(包括黃島運動鞋廠、雙星鞋廠、瀚海鞋業(yè)有限公司、雙星房地產開發(fā)公司、魯中公司、膠南運動鞋廠以及華信印刷廠)組建成立雙星名人,“承載國有企業(yè)管理層股權激勵試點任務”。同時被確定為股權激勵試點的,還有青島另一家明星國有企業(yè)海信集團。
2002年9月,雙星名人正式注冊成立,總股本3153萬元,每股面值1元。根據青島市企業(yè)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批復的激勵方案,雙星集團以前述七家公司凈資產作為出資,持國有法人股523萬股,占總股本的16.59%;雙星集團工會以獎金結余出資,持有1713萬股,占總股本的54.34%;而以汪海為首的集團三高管持股917萬股,占總股本的29.07%,其中,汪海持有690萬股,占總股本的21.88%,超過國有法人股,成為雙星名人的最大單一股東。
這690萬股中,有158萬股為青島市對汪海個人的股權獎勵;此外,雙星集團職工代表大會通過節(jié)余獎金分配方案,分配給汪海406萬元,汪海個人實際出資為126萬元。
在這一方案的設計中,雙星名人的16.59%國有股,從一開始就明確所有權歸國家,而分紅權則獎勵給高管。
雙星鞋類資產包括硫化鞋和冷粘鞋兩部分。所謂硫化鞋,是將鞋底和鞋面粘合后、在硫化罐中加熱加壓硫化成型的制鞋工藝,代表產品有解放鞋和各種帆布鞋;所謂冷粘鞋,則是指鞋幫、鞋面用膠水粘合,經過加熱貼底、冷卻定型的制鞋工藝,目前應用最為廣泛,多用于皮鞋、運動鞋產品。
1996年,雙星集團將盈利能力最強的冷粘鞋業(yè)務打包上市,業(yè)務歸屬青島雙星股份有限公司(深圳交易所代碼:000599,下稱雙星股份)。上市之初,證監(jiān)部門即明確要求,雙星集團及其下屬其他企業(yè)不得從事冷粘鞋業(yè)務,以避免同業(yè)競爭。因此,雙星名人成立后,只能生產利潤率較低、前景較差的硫化鞋。隨著雙星鞋類資產“國退民進”改制思路的確定,雙星股份主業(yè)逐步變更為輪胎業(yè)務。鞋類資源繼續(xù)分散在兩個公司,顯然不是汪海所樂見的局面。
事實上,成立雙星名人只是汪海MBO大戲的序幕。幾乎與此同時,雙星集團開始醞釀一個“兩步走”的整體改制方案。
2006年,雙星集團正式向青島市國資委遞交了《雙星集團改革調整方案》,其核心內容是分兩步調整公司產業(yè)結構——首先將雙星股份冷粘鞋業(yè)務作價1.10億元轉讓給雙星名人;然后將雙星集團持有的雙星名人16.59%國有股公開掛牌轉讓,以實現鞋類資產徹底“國退民進”。
經過長達兩年的運作,2008年1月,雙星名人出資1.28億元,成功收購雙星股份全部鞋類資產。
轉至2009年2月27日,雙星名人16.59%的國有股權,終于獲準在青島產權交易所掛牌轉讓。
《財經》記者獲悉,掛牌兩個月內,共有五位意向受讓人向青島產權交易所提出了競買申請,其中包括兩家企業(yè)——青島雙星房地產開發(fā)有限公司(下稱雙星房地產)和青島環(huán)孚紡織品有限公司,三位自然人——吳康、周新光和劉志堅。
五位意向受讓方,背后各有利益相關人。其中最受關注的是雙星房地產。
工商資料顯示,雙星名人擁有雙星房地產95%的股權,而雙星房地產的法人代表汪軍,是汪海之子。倘若雙星房地產成功摘牌,則雙星名人將變成汪海的“家族企業(yè)”,因此,其競買身份,從一開始就遭到其中幾位競買方的強烈抵制。
本應在一個月公示期滿即舉行的公開拍賣,遲至5月15日才舉行。戲劇性的是,最后一刻,雙星房地產主動宣布退出,香港商人曾天賜的代理人吳康成為最后贏家。
不過,雙星房地產退出,并不代表以汪海為首的管理層放棄了競買機會。恰恰相反,透過曾天賜的生意鏈條不難看出,他與汪海本人過從甚密,是多年搭檔。
知情人士透露,曾天賜是雙星名人多年的原料供應商,在廣東東莞擁有一家專門為雙星貼牌生產的制鞋工廠。工商資料顯示,1993年,曾天賜即與雙星房地產合資成立了青島天海房地產開發(fā)有限公司(下稱天海房地產),利用雙星集團在青島的多塊土地資源從事房地產開發(fā)經營。曾天賜任公司副董事長,汪海任董事長兼法人代表(后變更為其子汪軍)。雙星集團總部所在的雙星金色海岸,即是其開發(fā)的第一個房地產項目。
誰的雙星
位于青島市市南區(qū)瞿塘峽路45號的雙星集團總部,距離大海只有咫尺之遙。與一般國企不同,雙星總部大門口屹立的不是一對石獅,而是一黑一白兩只“石貓”?!笆垺钡鬃峡讨鴥删湓挕安还馨棕埡谪?,抓住老鼠就是好貓”和“不管說三道四,雙星發(fā)展是硬道理”。前一句是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的名言,后一句則是汪海自己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
走進雙星集團,辦公大樓墻壁上掛滿了類似的“汪海式語錄”。會客室內也都是贊頌汪海的“智慧如?!薄笆袌鰧④姟?。甚至在雙星工作人員發(fā)給《財經》記者的郵件中,各種“汪海式語錄”也信手拈來。
汪海在雙星集團不可撼動的權威地位,來自他多年的經營業(yè)績。汪海本人曾公開對媒體宣稱:“沒有我就沒有雙星的今天,這是任何人都無法否認的事實?!?/p>
1974年,從部隊轉業(yè)的汪海調入雙星集團的前身青島橡膠九廠,擔任政治部主任。九年后,汪海成為這家企業(yè)的黨委書記兼廠長。其后,他力主在雙星上馬了中國第一條冷粘鞋生產線,改變了中國鞋企只能生產以解放鞋為代表的低端硫化鞋的歷史。憑借過硬的生產技術和打破統購包銷體制的勇氣,雙星迅速擴張,不僅成為當時最大的OEM(即貼牌生產)制鞋企業(yè),在國內市場綜合占有率、市場銷售份額、市場覆蓋面三項指標上亦穩(wěn)居第一。汪海本人則成為名噪一時的“全國優(yōu)秀企業(yè)家”。
不過,汪??瓷先ピ陔p星無處不在,但無論是100%國有持股的雙星集團,還是雙星股份,包括汪海在內的核心高管都沒有股份。
1996年,雙星集團冷粘鞋業(yè)務在深圳交易所上市,成為中國第一家鞋業(yè)上市企業(yè)。和TCL、聯想等成功實施了MBO的企業(yè)不同,迫切希望上市融資、做強做大主業(yè)的汪海,在當時并未意識到利用上市契機,解決好管理層股權激勵的重要性。限于政策條件,迄今雙星股份亦未實施股權激勵。
這也使得幾年之后,集團高管只能謀求通過非上市公司資產曲折獲得股權激勵。
1998年,在青島市地方政府支持下,雙星股份兼并接管了當地一家瀕于破產的橡膠企業(yè)青島膠南華青輪胎公司,主業(yè)開始涉足輪胎制造領域。至2006年,冷粘鞋業(yè)務收入已經下降到主營業(yè)務收入的10%左右。在“兩步走”的改制思路得到政府首肯后,汪海開始著手對鞋業(yè)品牌和渠道進行整合,為鞋類資產全面MBO做準備。
在雙星名人成立前,雙星集團就注冊了“名人”商標,這個由兩只小鳥構成的“W”形標識,恰是汪海姓名第一個字母的縮寫。其后,無論是上市公司生產的冷粘鞋,還是雙星名人生產的硫化鞋,都同時使用“雙星”和“名人”兩種商標。2002年雙星名人成立后,雙星集團要求全國各地數千家專賣店更換VI標識,在門面裝飾上突出“W”形的“名人”商標,2006年之后,更是取消了原“雙星”商標,只顯示“名人”商標。
與此同時,汪海開始著手整編原雙星集團的銷售渠道,試圖將之置入雙星名人的框架內。
1999年前后,雙星集團對全國各地設立的銷售公司進行過一輪改制。至2003年,遍布全國的3000多家雙星專賣店全部由經銷人員一次性買斷,成立了獨立法人資格的雙星專賣店或者區(qū)域銷售公司。
盡管汪海在雙星一言九鼎,但改制后的各地經銷公司悄然坐大,逐漸脫離其控制。2007年,汪海以“雙星品牌四分五裂”為由,宣布重新收回對各地經銷公司51%的控制權,由雙星名人統一行使。這一動作,遭到以西南、鄭州、濟南為首的幾大經銷商的激烈反對。
“出于往昔的感情,如果要我們退出20%的股權給雙星,我們都愿意。但汪海要收回51%,這意味著他要白白拿回我們公司的控制權,這是萬不能接受的。”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經銷商向《財經》記者表示。
但已經擬定“兩步走”改制策略、向來說一不二的汪海,拒絕讓步。2008年,雙方矛盾激化至頂點。當年2月,雙星集團以“仿冒產品”、“侵犯集團商標權益”為由,解除對西南雙星的授權并對其實施斷貨,2000多家西南雙星加盟店頓時陷入“斷頓”。包括濟南雙星、鄭州雙星在內的另外數家實力較強的經銷商,也都以同樣原因與汪海分道揚鑣。其后,雙星名人在上述地區(qū)迅速重建了十數家“物流平臺”或商貿公司,以穩(wěn)住市場。這場“火并”的結果是兩敗俱傷,汪海以失去雙星部分市場占有率為代價,重新控制了銷售渠道。
汪海與原雙星西南經銷商劉樹利曾經情同父子,但一朝撕破臉,當年的合作者,便成為如今的攪局者。知情人士透露,此次雙星名人國有股轉讓,反對最激烈者,即為當年的雙星經銷商。在參與舉牌的競買者中,有幾位就是他們的臺前代理人。
國資“放”與“收”
在尋求非上市資產“國退民進”的同時,雙星管理層也從未放棄過在上市公司實施股權激勵的可能性。不過,限于政策,迄今未有實質性進展。
雙星集團總經理王增勝向《財經》記者表示,輪胎行業(yè)也是競爭性行業(yè),國有股退出鞋業(yè)后,未來有可能也會退出輪胎業(yè)務,但這主要取決于政府。
青島地方大型國有企業(yè)股權激勵進程歷來緩慢。此前,青島啤酒(上海交易所代碼:600600)、青島海爾(上海交易所代碼:600690),海信電器(上海交易所代碼:600060)都曾經提交過高管股權激勵方案,但因為國資部門有不同意見,最終都無果而終。
不過,隨著市場環(huán)境的變化,當地政府的態(tài)度也逐漸松動。就在雙星名人實施國有股轉讓的同時,青島海爾、海信電器股權激勵方案在經過調整后,也終于獲得批準。
2009年4月25日,海信電器公告稱,公司股權激勵方案已獲得有關部門的審核同意,激勵對象為76名公司高管及中層人員,其中,董事長于淑珉、董事周厚健分別獲得50萬股、30萬股。
5月12日晚間,青島海爾也公布了調整后的首期股票期權激勵方案,調整后的激勵規(guī)模由8000萬股縮減到1771萬股,占公司股本總額的1.32%,行權價格也由7.63元提高至10.88元。首期激勵對象,包括董事長楊綿綿等七名公司高管及42名核心技術和業(yè)務人員。
青島市國資委在其官方網站表態(tài)稱,將利用經濟低迷期,推動國有企業(yè)機構調整。不過,在鼓勵國企改革的同時,國資部門也提出了“五不準”的要求,其第一條即為“大型企業(yè)不準搞MBO”。這顯示當地政府對大型國有企業(yè)股權激勵的態(tài)度,依然謹慎。
汪海本人曾多次表示,從雙星集團退休后,雙星名人將是他“養(yǎng)老”的地方。不過,對現年已經67歲的汪海來說,這份“養(yǎng)老禮金”已遠不如當年豐厚。
2008年12月,青島市國資委批復同意,將雙星房地產持有的天海房地產48%股權變更為雙星集團所有。2009年2月25日,也就是雙星名人國有股權掛牌的前三天,青島市國資委勒令雙星集團將2006年以260萬元價格出售給雙星名人的“W”形“名人”商標收回,原因是對商標進行評估的機構“未列在國資委指定的評估公司范圍內”。
青島市國資委同意,雙星集團將“雙星”商標有償許可給雙星名人使用,但商標使用期限僅為五年(自2008年1月起),商標使用費按雙星名人銷售收入的0.9%收取。這使得雙星名人喪失了對著力培育的“W”形“名人”商標的所有權。
按照青島市國資委的授權期限,雙星名人有償使用“雙星”商標期滿時,汪海將年屆72歲,全面退休幾成定局。而經過數年紛爭,當年全國市場占有率第一的雙星鞋市場份額早已跌出前十,制鞋業(yè)務也連續(xù)四年虧損。
全面完成私有化后,汪海還有沒有足夠實力重當鞋業(yè)領跑者,或許只有他自己才清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