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發(fā)達經濟體的增長率如何,新興市場經濟體總是能比其高4個到5個百分點
自2001年以來,新興經濟體的GDP和工業(yè)產值一直領先于發(fā)達經濟體,且增幅的差距長期保持在4個到5個百分點。有意思的是,最新數據顯示,2008年四季度的GDP和2009年一季度的工業(yè)產值,都沒有任何跡象說明這樣的差距有所改變。雖然基本上各國的增長率都大幅下滑,新興經濟體仍比發(fā)達經濟體增長得快,或是萎縮得慢。
這把我們帶回了那個爭論不休的話題——“脫鉤”。許多人認定,既然新興經濟體的增長率也隨著美、日、歐三大經濟體的衰退而下滑,那么,整個“脫鉤”概念便信譽掃地了。但是,投資者可以考慮這樣的定義:不管發(fā)達經濟體的增長率如何,新興市場經濟體總是能比其高4個到5個百分點。
2006年,當美國和歐洲真實增長率都達到3%以上時,新興經濟體的增長率達到了將近8%。如果我們假設2010年只會發(fā)生“微弱復蘇”,也就是發(fā)達經濟體的真實增長率僅為0.5%到1%,則新興經濟體能夠增長5%以上,這就是一個5倍的比率。對于全球市場的任何投資者而言,這個差距都相當大。
我們怎么知道事情會是這樣呢?一個關鍵原因是,在“金磚四國”(巴西、俄羅斯、印度、中國)中,每個國家都已開始出現復蘇的早期跡象,這是相對獨立于全球趨勢的。
當然,最普遍受關注的例子是中國。2008年,導致中國經濟增長放緩的主要原因不是出口,而是國內房地產和建筑業(yè)的衰退。正如我們預期,房屋銷售、建筑業(yè)活動、鋼鐵和電力需求都已經在2009年一季度顯著反彈,現在已經恢復了正的同比增長率。再加上政府寬松的貨幣政策和財政刺激計劃支持下的銀行信貸“井噴”,幾乎沒有疑問,即使是在出口減弱背景下,中國的需求也能夠在今年內再次加速。事實上,現在爭論點在于,是不是因為有了過度刺激和信貸擴張,而使經濟“超額反彈”了?
對俄羅斯來說,情況就更帶試探性了。不過,其反轉可能會更為強勁。從基本面上來看,俄羅斯“被一般認為”會在全球放緩中經歷一些艱難時期,但不是那種毫無余地的危機。杠桿率雖高,比起東歐來卻低得多了。油價下跌,也沒有影響經常賬戶繼續(xù)保持健康的盈余。
俄羅斯當局似乎已經解決了一系列棘手的宏觀問題,而且資產負債表也仍然看得過去。這說明,他們現在有更大的把握來處理本國銀行體系的問題,向市場提供新的資金,且無需擔憂外部的不穩(wěn)定性。所以,雖然國內生產活動和增長率數據今年一季度仍急劇下滑,但是,國際支付和信貸體系已逐漸回歸正常,我們預計,2009年下半年俄羅斯實體經濟的一些指標還將大為改善。
相似的判斷適用于巴西。實際上,巴西經歷了一場“硬著陸”。2009年一季度,工業(yè)產值同比下降了14%左右,與東歐的波蘭、羅馬尼亞、俄羅斯和保加利亞相當,低于近鄰墨西哥,比中國和印度更是差得遠(這兩個國家可能更適合拿來作對比)。這迫使大部分分析師忙不迭地下調GDP預測值,引起了許多反思,觀察人士也努力重新審視其長期以來對巴西經濟健康狀況的看法。
發(fā)生了什么?在我們看來,工業(yè)去庫存是一個很大的因素,而且,至少對于巴西本國的重工業(yè),這一因素比對其他新興市場經濟體的危害更大。
再看巴西工業(yè)地區(qū)的用電量數據,通常這是制造業(yè)活動的一個優(yōu)良的同步指標。這一數據已于3月底回到了正增長區(qū)間。我們也能夠有把握地說,盡管對4月的汽車銷售略有失望,二季度的增長勢頭應該已經出現了明顯的總體改善,而不像前一季度那樣會出現生產的驟降。
再說印度。過去一年中,印度被認為是“金磚四國”中“最不令人興奮”的一員。印度經濟增長減速是最為漸進的。另外,相比其他三個國家,印度的內需帶動其經濟顯著回暖的潛力最小,一是因為印度銀行的流動性頭寸相對較緊,二是因為該國極高的財政負債和赤字,使其難以采取可持續(xù)的、實質性的刺激計劃。
然而,這并不排除印度宏觀經濟趨穩(wěn)、甚至出現較為溫和的回暖勢頭的可能。我們設計的印度領先經濟指標,在過去三個月中一直保持在正區(qū)間,說明印度經濟周期的低谷應該在年中之前出現,并在今年下半年開始復蘇?;厣闹饕蛩厥?,政府債券收益率利差擴大;通脹率下降后,實體經濟的流動性加速增長;證券市場上外資外流的現象也已消失?!?/p>
作者喬納森·安德森(Jonathan Anderson)為UBS全球新興市場經濟學家(Global Emerging Markets Econom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