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xù)并不斷加劇的干旱災害,使得中國西北地區(qū)的脫貧之路,正在面臨更加復雜的考驗
2009年七八月間,連續(xù)幾場冰雹襲擊了甘肅省白銀市靖遠縣若笠鄉(xiāng)升陽村。栗子般大小的冰雹,把當?shù)刈钪饕那锛Z作物玉米,瞬間打得顆粒無收。
在這個位于黃土高原西北邊緣的村莊,村長劉百平嘆息著告訴《財經》記者,如此頻繁、高強度的冰雹,以前即使有,顆粒也很小,對農作物不會造成太大的破壞。
他不明白:天怎么突然就變了?往年干旱的陰霾仍然揮之不去,為何冰雹又使得脆弱的村莊雪上加霜?
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首席科學家張稱意博士在接受《財經》記者采訪時解釋說,在全球變暖的大背景下,中國西北地區(qū)的干旱局面不僅難以從根本性上得到改善,而且出現(xiàn)極端性氣候的可能性也將增加,比如特大旱災以及罕見冰雹災害等。
干旱如影隨形
在升陽村,村長劉百平告訴《財經》記者,升陽村一度有超過250戶人家、1600人,現(xiàn)在只剩下121戶、600人。全村的行政架構,也從原來的七個社縮編為六個。
是什么導致這個村莊不斷被遺棄?答案只有一個:干旱,以及如影隨形的貧困。
在劉百平的記憶中,僅僅十年前,當?shù)氐慕邓€能從5月持續(xù)到10月,濕土深度最深可達1米左右,玉米和小麥畝產分別有1200斤和150斤上下;現(xiàn)在,一直到8月,才能迎來有效降水。此時很多莊稼已經錯過了最佳生長期,玉米的畝產只有500斤到600斤,小麥畝產也下降到了40斤到50斤。
當?shù)貧庀蟛块T的統(tǒng)計也驗證了這一趨勢。以若笠鄉(xiāng)為例,統(tǒng)計顯示,2003年降雨量還有180毫米,到2006年已下降到不足140毫米。尤其是2007年1月至5月間(農作物生長期),降水量更是不足30毫米,導致近10萬畝農作物幾乎絕收。
靖遠縣科學技術協(xié)會副主席何愛征,更是以“十年九旱”來概括當?shù)刈?000年以來的天氣狀況。
在甘肅定西市香泉鎮(zhèn)中莊村,干旱同樣肆無忌憚。23歲的駐村鎮(zhèn)干部喇玉虎對《財經》記者說,今年當?shù)氐暮登槭菐资陙碜顕乐氐?,“從去?0月到今年7月,都沒下過像樣的雨?!?/p>
讓這個年輕的回族小伙子印象深刻的,還有暖冬:傳統(tǒng)上屬于甘肅陰凉地區(qū)的定西,現(xiàn)在很多地方冬天已經不需要穿厚衣服;而隨著氣溫的升高,水分的蒸發(fā)也會增加,使得干旱進一步加劇。
平凉市崆峒區(qū)西陽回族鄉(xiāng)鄉(xiāng)長冶萬升對此也深有感觸。他對《財經》記者回憶說,以前每年冬天,當?shù)囟紩氯了膱龃笱?。有時大雪后連窯洞的門都打不開。但這幾年雪越來越少,去年冬天基本沒有下雪,“飄過幾片,地還沒有打濕就停了。”
由于無力支付打深水井的費用,大部分村民仍靠地溝水生活。天一旱,地溝水難以為繼,人們不得不步行十幾公里去拉水,一個來回往往要一個半小時。這不僅是一項重體力活,也充滿著危險,在深溝中被摔死、摔傷的情況并不罕見。
在整個靖遠縣的耕地中,目前只在黃河沿岸有水澆地,僅占全縣可耕地面積的41%。像升陽村所在的若笠鄉(xiāng)等大部分地區(qū),只有靠天吃飯。一遇到連年干旱,往往連溫飽都難以維持。一份調查顯示,2008年1月,整個若笠鄉(xiāng)六成的農戶只能靠救濟糧生活,返貧率高達20%。
氣候與貧困
全球變暖對于中國減少貧困人口帶來的挑戰(zhàn),可能比人們預想的更加深遠和復雜。
長期以來,一提到氣候變化的影響,人們更多會想到青藏高原。但在業(yè)內人士看來,甘肅這樣的中國西北干旱地區(qū)對全球變暖的敏感程度,絲毫不亞于有“亞洲水塔”之稱的世界屋脊。
現(xiàn)有的氣象觀測數(shù)據(jù)顯示,近50年來,甘肅省大部分地區(qū)氣溫偏高2攝氏度以上,其中蘭州、武威、西峰等地偏高達3攝氏度以上,遠遠高于同期中國年平均地表氣溫增加1.1攝氏度的水平。
中國農業(yè)科學研究院、綠色和平、樂施會(Oxfam)在今年6月聯(lián)合發(fā)布的《氣候變化與貧困》報告顯示,氣溫升高所導致的蒸發(fā)量增加,進一步加重了西北黃土高原地區(qū)的荒漠化程度。
在西北地區(qū),年降水量早已大大小于年蒸發(fā)量。以記者此次走訪的平凉市崆峒區(qū)西陽回族鄉(xiāng)為例,當?shù)啬昶骄邓績H為400毫米,蒸發(fā)量卻高達1700毫米。地表一片干涸,地下水水位也逐年下降。
由西向東,從甘肅蘭州到靖遠、定西、平凉,給人們最為直觀的印象,便是漫山遍野的土黃色,幾乎難見一抹生命的綠色。溝壑縱橫,土地荒瘠,寸草不生。偶見梯田或稀疏矮小的灌木,也只能將光禿禿的山坡裝扮成一副“瘌頭”模樣。
2009年4月,甘肅省在正式公布的《甘肅省應對氣候變化方案》中承認,由于氣候變化和不合理的人類活動,甘肅省已出現(xiàn)“冰川退縮,雪線上升,蒸發(fā)量加劇,水資源減少,草原退化,荒漠化加劇,氣象災害頻繁,傳染病流行”等一系列生態(tài)環(huán)境問題,并嚴重影響著當?shù)厣鐓^(qū)的經濟和社會發(fā)展。
其中,甘肅省草地退化率為45%,大大高于全國平均水平。草地的退化面積占草地總面積的88%,且還在呈擴大趨勢。河西走廊過去豐沛的地下水資源,也比上世紀90年代減少了一半以上。
艱難適應
作為農業(yè)大國,農業(yè)生產一直以來都是中國社會發(fā)展的基礎。從短期看來,氣候變化給糧食安全帶來影響既有正面也有負面;但從長期來看,將以負面影響為主。
隨著降雨季節(jié)越來越推后和集中,當?shù)剞r民傳統(tǒng)的種植模式被逐漸顛覆。過去,升陽村秋糧的種植面積遠遠比不上夏糧。原因是過去夏季降水量豐富,村民們更樂于播種麥子和扁豆,而不是土豆和玉米。
但隨著全球變暖,該地區(qū)夏季和秋季的降水量均呈減少趨勢,導致春播作物如小麥的播種期提前,但作物生長期相應縮短。村民們迫于無奈,只好加大秋糧種植的力度。
此外,暖冬頻頻出現(xiàn),以及降雪的減少,也適于病菌在冬季存活,開春后農作物病蟲害發(fā)生頻率較往年有所上升。這些都給當?shù)剞r民提出了新的課題。
2008年10月,綠色和平發(fā)布的《氣候變化與中國糧食安全》曾預測,當全國平均溫度升高2.5攝氏度至3攝氏度之后,中國三大主要糧食作物——水稻、小麥和玉米的產量將持續(xù)下滑。到2050年,溫度升高、農業(yè)用水減少和耕地面積下降等因素,更會使中國糧食總生產水平下降最高達23%。
該報告作者之一、遼寧沈陽農業(yè)大學農學院副教授謝立勇告訴《財經》記者,氣候變化使糧食生產的波動性加大,穩(wěn)定性降低。
當氣候變化成為無法避免的現(xiàn)實時,僅僅依靠農民自己被動“自救”,遠遠不夠。早在2007年,中國政府就公布了《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要求各省將應對氣候變化工作納入各自的中長期發(fā)展規(guī)劃。
甘肅省也不例外,除了大力發(fā)展風電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為應對干旱這一長期威脅,2007年5月,甘肅省政府投資1500多萬元興建的靖遠曹若人飲供水工程正式全線貫通。該工程引黃河為水源,通過凈化處理、泵站提水、供水到靖遠縣各自然村和農戶家中。同時,當?shù)卣查_始通過禁止放牧的手段,來促進山坡植被恢復。
不過,《財經》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該工程雖然解決了人畜飲水問題,但灌溉用水仍然只能靠天,干旱帶來的貧困化問題,仍未得到徹底解決。而在禁止放牧后,村民家中的牲畜更少了食物來源,很難存活,加劇了貧困。
為進一步解決氣候變化帶來的貧困化問題,在曹若人飲供水工程建成后,靖遠縣科協(xié)向非政府組織樂施會提交申請,建議共同開發(fā)以社區(qū)為本的生態(tài)扶貧項目。
“希望能夠通過生態(tài)改善與生計提高相結合的手段,降低項目村面對旱災的脆弱性?!睒肥本┺k事處氣候變化項目官員李寧告訴《財經》記者。
2009年5月,這一適應項目正式啟動,通過修保水梯田、推廣草類抗旱新品種,村民們很快嘗到了甜頭。升陽村關羊圈社的村民曾善福告訴《財經》記者,在2008年前,家里七口人的主要經濟來源主要靠外出打工和種地。后來,樂施會負責為每戶提供兩只母羊,以及可供播種5畝地的抗旱、易種植品種的苜蓿籽,村民們于是通過種草養(yǎng)羊求生計。
“種了苜蓿,羊的食物解決了。每只母羊每年產兩胎,每胎兩只,每只羊羔市價約300元。這樣,一年養(yǎng)殖收入就有2000多元。”曾善福告訴《財經》記者。
在定西市安定區(qū)香泉鎮(zhèn)中莊村,樂施會除了在荒坡種植沙棘,還幫助該村建造了100個太陽灶和50個沼氣池,以解決垃圾處理和能源消費問題。
在平凉市崆峒區(qū)西陽回族鄉(xiāng)火連灣村,開辦了深水層挖井、修建水窖等項目,以從根本上解決當?shù)氐娘嬎畣栴}。教育當?shù)卮迕窠箍撤淠竞头拍?,并推廣鋪地膜、種抗旱品種以及“坡改梯”生態(tài)恢復措施,也是樂施會重點著力的領域。
據(jù)《財經》記者了解,在甘肅省的四個試點項目村,樂施會累計投入了近200萬元人民幣的資金;加上當?shù)卣呐涮淄度胍约按迕竦膭趧恿ν度?,總投入達330萬元。
當然,要在整個甘肅復制并推廣類似模式,所需投入無疑是龐大的。而政府的角色,也更加重要。
靖遠縣科協(xié)副主席何愛征在接受《財經》記者時坦言,如果政府今后在推行類似項目時,從理念和手法上更多地借鑒非政府組織的做法,不再單純地采取行政命令的方式,也許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政府的角色,不僅在更多的項目和資金注入上,更在整體宏觀的科學認知、把握以及策略制定上。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首席科學家張稱意告訴《財經》記者,目前對于甘肅這樣的西北地區(qū)未來的氣候趨勢研究,還遠沒有青藏高原那么充分。只有充分地未雨綢繆,才有可能真正找到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