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懂藥性
比如煲雞湯是為了健胃消食,要加肉蔻、砂仁、香葉、當(dāng)歸。為了補腎壯陽,就加丹皮、澤瀉、山藥、熟地黃、茯苓。為了給女性滋陰,就加大棗、黃芪、當(dāng)歸、枸杞子……不一而足。
二、懂內(nèi)性
煲湯一般以肉為主。比如烏雞、黃雞、魚、排骨、豬腳、羊肉、牛骨髓、牛尾、狗脖、羊脊等等,肉性各不相同,有的發(fā)、有的酸、有的熱、有的溫,入鍋前處理方式不同,入鍋后火候也不同,需要時間也不同。
三、懂輔料
南方常備的煲湯輔料有梅干菜、海米、花生、枸杞子、西洋參、銀耳、木耳、大棗、八角、桂皮、小茴香、肉蔻、陳皮、魷魚干等不一而足,搭配有講究,入鍋有早晚。
四、懂配菜
沒有人僅靠喝湯來解決一餐,在享受美味湯的同時還要吃其他菜,但有的會相克,影響湯性發(fā)揮。比如吃羊肉湯,不宜再同吃韭菜;吃豬腳湯,不宜吃松花蛋與蟹類等等。
五、懂裝鍋
一般情況下,水與湯料比例在1:3至1:4左右。大多數(shù)人認(rèn)為煲湯要加香料,諸如蔥、姜、花椒、味精、料酒之類。事實上,喝湯講究原汁原味,這些香科大可不必。如果需要,一片姜足矣。鹽應(yīng)當(dāng)最后加,因為鹽能使蛋白質(zhì)凝固,有礙鮮味成分的擴(kuò)散。
六、懂入碗
根據(jù)不同湯性,有的先湯后肉,有的湯與料同食,有的先料后湯,有的喝湯棄科。符合要求就能最大限度發(fā)揮作用,反之就影響接受效果。
1 湯變鮮——熬湯最好是用冷水。如果一開始就往鍋里倒熱水,肉的表面突然受到高溫,外層蛋白質(zhì)就會馬上凝固,使得里層蛋白質(zhì)不能充分地溶解到湯里。只有一次加足冷水,并慢慢地加溫,蛋白質(zhì)才能充分溶解到湯里,湯的味道才鮮美。另外,熬湯不要過早放鹽,鹽會使肉里含的水分很快跑出來,也會加快蛋白質(zhì)的凝固,醬油也不宜早加,蔥、姜和酒等佐料不要放得太多,否則會影響湯汁本身的鮮味。
2 湯變清——要想湯清、不渾濁,必須用微火燒,使湯只開鍋、不沸騰。因為大滾大開,會使湯里的蛋白質(zhì)分子凝結(jié)成許多顆粒,湯汁自然就渾濁不清了。
3 湯變濃——在沒有鮮湯的情況下,要使湯汁變濃,一是在湯汁中勾上薄芡,使湯汁增加稠厚感;其二是加油,令油與湯汁混合成乳濁液。方法是先將油燒熱,沖下湯汁,蓋嚴(yán)鍋蓋用旺火燒,不一會兒,湯就變濃。
4 湯變淡——只要把面粉或大米縫在小布袋里,放進(jìn)湯中一起煮一下,鹽分就會被吸收進(jìn)去,湯自然就會變淡了。亦可放八一個洗凈的生土豆,煮5分鐘,湯也能變淡。
5 湯變爽——有些油脂過多的原料燒出來的湯特別油膩,遇到這種情況,可將少量紫菜置于火上烤一下,然后撤入湯內(nèi),可解去油膩。
6 湯變美——買50 g~100 g稍肥一點的豬肉(肉餡也可以),先將豬肉切成片或丁,再將鐵鍋燒熱,將豬肉或豬肉餡燒熱后,立即把滾開的水倒入鍋中。鍋會發(fā)出炸響并翻起大水花。熬上一會兒,一鍋乳白色的“高湯”便出爐了,10來分鐘后,再放入白菜,待鍋開時,就可以起鍋食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