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高考制度已經走過了三十余年,回首這三十余年的歷程,從當年恢復高考時的舉國歡慶到現在的褒貶之聲不絕于耳。同整個中國社會發(fā)展進程相似,高考制度改革目前也已進入一個關鍵時期,高考制度到底何去何從,認清現行高考制度的現狀是必不可少的。
過度導向——抑制學生個性成長
高考作為指揮棒,一考定終身,它直接導致了應試教育的產生。學生為了將來的前途,學習越來越功利化,為考試而學習,個性無從發(fā)展;學校為了升學率,為考試而教學,壓制學生的個性。更為嚴重的是,現行高考制度加劇、激化了基礎教育階段學生之間的競爭,對青少年學生形成了巨大的心理壓力與沉重的學習負擔,不利于青少年身心的健康成長。
效果不佳——選拔不出個性人才
現行的全國統(tǒng)一進行的、單一的書面考試形式,不利于創(chuàng)新性、個性化人才的選拔,并由此導致了基礎教育中片面的知識教育傾向盛行。在學生能力多元化、社會人才需求多樣化的今天,只用分數這一把尺子衡量個性、專長各異的人才,是選拔不出來,直接影響了人才選拔機制的效果。
相對公平——分數面前人人平等
回首高考制度,確有千般不是,萬般無奈,但一個不容置疑的事實是,通過高考,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才越來越多,很多農家子弟通過高考,實現了自己的理想,成為祖國建設的棟梁。由于高考競爭異常激烈,教育公正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焦點,為了防止腐敗和黑箱操作,分數才被不得已地當作了唯一的評判標準。相對于其它形式,分數確實更能實現人人平等。
選拔經濟——節(jié)約招生成本
現行的全國統(tǒng)一招生考試比較有利于全國高校選拔人才,且相比其他方式,此種選拔較為節(jié)約各種社會成本。在我國這樣一個地域廣闊、教育投入相對不足、教育資源又不均衡的國家,現行高考制度是保證新生入學質量,維護教育公平、滿足人民群眾接受高等教育的最為經濟、高效、合理的辦法。
總的來說,大多數人對現行的高考制度是贊成的,因為它在選拔上是公平的,但實踐證明這樣的考試是淘汰型的,無法做到真正的素質教育。如何以人為本,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fā)展,高考模式由“獨木橋”向“立交橋”的轉變是大趨勢。
江蘇高考改革歷程解讀——摸著名頭過河
其實從恢復高考制度以來,在改革與完善高考制度方面所作的探索沒有停止過。從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高考制度即開始一些小心翼翼的改革嘗試。作為教育大省,在高考改革方面江蘇省無疑走在全國前列,尤其是在高考模式上,做出很多嘗試,很具有改革精神。
“3+2”模式
這個方案從1994年延續(xù)至1999年,這一時期,江蘇的高考方案與全國其他省份一樣,一直是文理分科的“3+2”模式,即語、數、英三科為必考科目,文史類加考政、史;理工類加考理、化,每科滿分原始分150分。在此之前,高考一直采用文科考6科,理科考7科的形式。這一模式是在教育部主導下的一次全國范圍的改革,采取高中會考的方式,走出了由統(tǒng)一高考制度固化下來的科目組合模式。實踐證明,這一改革有利于普通高中全面貫徹教育方針、提高教學質量,有利于普通高等學校選拔錄取新生。
“3+小綜合”模式
2000年,江蘇正式實行“3+小綜合”?!靶【C合”分文科綜合和理科綜合,文科生考“3+文科綜合”,理科生考“3+理科綜合”。文科綜合是將政治、歷史、地理綜合在一張試卷上,理科綜合是則將物理、化學和生物綜合在一起。應該說這次改革是在教育部鼓勵各省在高考模式上進行探索的強烈暗示下,并經過廣東省獨家試點后,2000年江蘇和其它3個省份正式加入這一模式。從考查科目來看,比“3+2”模式考查得更全面更綜合,也驗證了這一方案的初衷,為了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一個合格的高中畢業(yè)生應該是各科都全面發(fā)展的通才,學科短腿的學生是不能適應社會的需要。
“3+大綜合”模式
在實行2年“3+小綜合”模式之后,2002年,“綜合”的思路得到進一步擴展,由文理并包的“大綜合”取代了文理分治的“小綜合”。除了語文、數學、外語3科目外,考生還要做物理、化學、生物、政治、歷史、地理6科的大綜合試卷。這一模式認為世界并不是文理分科的,要客觀地認識世界,就要掌握各個學科的知識,只有兼有文理科素養(yǎng),視野才更開闊,創(chuàng)造力也更強。但是,“大綜合”方案只在江蘇推行了一年,便遭遇排山倒海般的反對聲。其中最主要的批評是這一方案給學生帶來的負擔太重。
“3+1+1”模式
2003,江蘇省出人意料的推出“3+1+1”模式。這個模式在保留語文、數學、英語3門必考科目的前提下,另外的2門考生要在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6門課中自由選擇,其中一個“1”是報考高校指定的選考科目,另一個“1”考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特長自選。這樣的模式打破了文理分科的界限。這一方案的出臺并不是如外界傳言——受迫于“大綜合”的失敗,而是有計劃的——2002年的“3+大綜合”高考方案只是2000-2001年“3+小綜合”和2003年“3+大綜合+1”高考之間的過渡方案。當然2003年的方案最終為了減輕學生負擔也作了一些調整,將“大綜合”改為“1”,但是文、理不設限使得這一方案很大程度上的延續(xù)了“綜合”的初衷。
“3+學業(yè)水平測試+綜合素質評價”模式
為了與2005年開始的高中新課改相配套,2008年再次出臺高考新方案。新方案除了3門統(tǒng)考科目(語數外),其他6門(除技術)由考生自己選擇物理或者歷史任一門,其它4門為選修。該方案最為突出的特點是:一是只有語、數、外的成績計入總分;二是其他科目的成績以等級劃分,其中必修課的成績作為填報志愿的門檻,選修課的成績則作為填報各個批次大學的門檻。在新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改革方案首次將等級記分制納入其中,變一次性考試為多樣化考試,該方案不僅與新課改的課程結構相適應,而且與新課程要求的多元評價方式相銜接,很好地體現了新課改精神。另外新方案模糊了文理科的界限,將高中所有課程全部覆蓋在內,更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江蘇高考改革總結和反思——不斷完善,加強引導
近十年,江蘇高考方案經歷了四次大變動,實施了多達五套的高考方案,改動之多居各省之首,這其中既有客觀因素使然,也有主觀嘗試的緣故。面對由此引發(fā)的對高考改革的爭議和質疑,尤其2008年第五套方案的出臺,使得這些爭議和質疑達到頂峰,這就需要總結和反思。
綜合素質、個性發(fā)展一個都不能少
江蘇這些年的改革方案一直是在國家教育部提出的“3+X”高考方案的總體框架下,不斷對“x”做出一些新的嘗試,其總體方向和設計思想與教育部的要求基本一致。既繼承現有高考模式的優(yōu)點,又靈活借鑒和吸收國內外高考方案的成功經驗。力求在統(tǒng)考科目設置、測試方法、評價內容等重要環(huán)節(jié)有所突破。
從江蘇的高考改革歷程上來看,前三次改革主要是引導學生全面發(fā)展,使其更加客觀全面的認識世界,而第四次改革在強調綜合素質的同時,更是考慮到人才的多元化,開發(fā)學生的潛能,發(fā)展學生的個性。選拔方式逐漸由強調學生的綜合素質到注重綜合素質和個性發(fā)展齊頭并進,選拔人才越來越綜合化、越來越多元化,既有對學生統(tǒng)一的綜合素質要求,又充分考慮學生個性發(fā)展的突出表現。充分尊重學生的選擇,盡可能滿足學生根據個人興趣、愛好、特長進行不同的科目選擇和學習需求,充分體現選拔性考試的特點,力求把基礎素質好、綜合能力強、個性突出的學生選送到理想高校。
應該說江蘇省2008年的“3+學業(yè)水平測試+綜合素質評價”模式,是在借鑒國內外高考方案尤其是美國經驗的基礎上,對此進行的一次有著深遠意義的嘗試。接下來,要做的就是進一步完善這斗模式,配合基礎教育改革,引導素質教育與個性發(fā)展良性互動:素質教育為個性發(fā)展提供了生存基礎和發(fā)展環(huán)境,個性發(fā)展又豐富了素質教育內涵,即個性發(fā)展是以主體素質為支撐條件,而個性發(fā)展又會反作用于主體素質的發(fā)展,素質結構的完善過程就是良好個性形成發(fā)展的過程;值得注意的是,高考方案作為指揮棒,直接關系到學生的切身利益,稍有不慎,就可能導致基礎教育的畸形發(fā)展,甚至適得其反,背離設計者的初衷,因此下一步的關鍵就在于如何立足實際,不斷完善,合理引導。
改革需要勇氣,更需要智慧
江蘇在推進高考改革方面一直走在全國前列,而且從來沒有停頓過。但是江蘇的每次高考改革方案出臺,都招來暴風驟雨般的批評,從院士、中學老師到學生家長爭議不斷,社會各界對高考改革的不滿如期而至。在這樣的背景下,江蘇高考改革依然堅持了下來,而且一直不斷的在向前探索,這種積極主動的改革探索精神是值得稱道。
高考改革方案的制定是一個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尤其在對操作性的配套工作仍處于探索的階段,社會各界對其有質疑、有爭議是正常的,也是可以理解的。由此所引發(fā)的爭鳴,對于嘗試性的高考改革來說也是非常有裨益的。但是如何最大程度的降低改革的阻力,保證高考改革的方向不受民眾的干擾,這不僅需要勇氣,更需要智慧。
有人曾非常形象的形容大眾的心理,“應試教育是臭豆腐,聞著臭吃著香:素質教育是玫瑰花,看著美,卻扎人”。一方面我們的精英學者們天天在呼吁高考要改革,要實行素質教育;另一方面,我們的大眾百姓已經習慣了已有上千年歷史的應試教育而不能自拔。因此新高考改革方案的推行,不能僅僅依賴于各類座談會,聽取民意,更要引導民意,這需要大智慧,也是改革者未來需深思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