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傳說,牛頓(Isaac Newton,1643-1727)年青時逃倫敦鼠疫,在鄉(xiāng)下家后院被蘋果打中腦殼,激發(fā)出靈感,發(fā)明了古典力學理論。蘋果落地砸頭是為一個驚天地泣鬼神的發(fā)現做出合理的解釋。您的頭就從來沒被蘋果砸中吧?跟您說,那就是您創(chuàng)造不出萬有引力定律的根本原因!
牛頓的偉大,在于他咬定蘋果墜地和天體運行的力量是同一碼事兒,都是來自物質間相吸的萬有引力。
1687年發(fā)表的牛頓萬有引力定律含有一個清晰的“脫離速度”概念:一顆粒蘋果要逃脫地心引力控制,一定要以每秒至少11.2公里的速度破空而去,才能一去不復返,成為遨游宇宙的天體。在18世紀還沒有把蘋果甩到那么高速的技術,但這并不妨礙米歇爾(John Michell,1724-1793)在1783年發(fā)揮想象力,把脫離速度概念延伸到極致:一個質量夠大的星體,它的重力場強到脫離速度和光的速度一樣快,那么就連光也都無法逃離這個星體了。遠遠望去,這類星體一定一團漆黑,是顆“黑星”(black star)。
黑星的概念只管脫離速度,至于何類星體能擁有如此大的脫離速度,不在考慮之內。所以,只要符合脫離速度為光速的星體,都是黑星。抽象地說,只要把地球所有的材料塞進一個1厘米直徑的空間,它的表面重力場就大到光也無法逃離,那這粒有如彈珠大小的星體就成了黑星。再舉個貼身的例子,如果能把太陽縮小成一個直徑6公里的高密度球體,它也是顆黑星。這兩個數字,用高中的牛頓力學一算即得。
所以,黑星概念的出籠,完全是牛頓力學理論的幻想。當時并不知道光速有多快,也不知道光也和物質一樣,同樣受重力場操控,更不知道黑星內部是何結構,至于大個頭星體可經重力場擠壓變小而成為以后你我所知的“黑洞”(black hole),對18世紀的人類則是匪夷所思的天方夜譚了。
所以,黑星除了達到在想象中黑得看不見的奇怪特性外,和以后20世紀生猛鮮活的、由重力“塌縮”(collapse)而發(fā)生“內爆”(implosion)后形成的現代黑洞,除了在遠處測量到的重力影響范圍大小略同外,就只沾上那么一點“黑”的邊,對以后黑洞思維的發(fā)展雖有啟發(fā),但非常局限。
重力塌縮
在整個19世紀,“光”和萬有引力未能掛鉤,黑星概念完全被遺忘。20世紀初,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1879-1955,下稱愛氏)相對論現世,推翻了偉大但粗糙的牛頓力學,如前章“第一道光”中所述,光通過E=mc2和物質水乳交融,自此:光子與重力齊飛,能量共物質一色。
愛氏的相對論,把我們熟悉的、各自為政的時間和三維空間縫織到了一塊,成為緊密結合的時空(spacetime)四維空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外加重力場作用能使這個嶄新的四維空間彎曲變形,使得當時人類的智慧,像是剛從魔瓶中釋放出來的精靈,剎那間將宇宙空間的來龍去脈看清楚了好些。
1915年“一般相對論”發(fā)表后幾個月,施瓦茨席爾德(Karl Schwarzschild,1873-1916)就導引出這個理論中一個必然的數學結果:一個球形星體能因超強重力場而發(fā)生塌縮(gravitationally completely collapsed star)。當時“黑洞”這個名詞尚未現世,所以形容這個數學結論較為費勁。至于星體塌縮后是什么結構,也并不清楚。塌縮后變成零體積?或小體積?甚或像是黑星大小的實質星體?
塌縮星體在數學上存在固然可喜,但因當時對核子和量子物理知識欠缺,對塌縮后星體實際存在的可能性,人類眼前一片黑,不知下一步該何去何從。愛氏拒絕接受這個結論,認為重力場不可能這么強大,塌縮的星體在宇宙中不可能存在。
1930年代,量子力學朝前發(fā)展,原子中強大的核子力量漸露曙光。一位年僅20歲天才型的物理學家錢德拉賽卡爾(Subrahmanyan Chandrasekhar,1910-1995,下稱錢氏),在從印度到英國研究所求學的船上,以理論計算預測:超出太陽質量1.44倍的星體重力場,會沖破人類當時所知白矮星(white dwarf star)中電漿間的排斥力,發(fā)生塌縮。至于塌縮成何類星體,仍然未知。
當時已知最大質量的白矮星是太陽質量的1.44倍,而中子在兩年后的1932年才被發(fā)現。所以,以事后諸葛亮的神機妙算,現代聰明的你和我知道,白矮星塌縮后的星體是中子星(neutron star)。
錢氏的1.44極限條件公布后,備受當代以埃丁頓(Arthur Eddington,1882-1944,下稱埃氏)為首的保守派物理學霸的攻擊,他認為比太陽重1.44倍的白矮星不會那么容易塌縮,應該會有別的尚未現形的物理力量支撐。埃氏在1919年以日全食觀測,驗證愛氏的光受重力場彎曲,而在科學史上留名。但他晚年漸趨保守,認定錢氏的塌陷理論為無稽之談。
先把這次科學論戰(zhàn)說完。許多當代著名科學家明知年僅20歲的錢氏理論正確,但畏于埃氏權威,沒人敢站出來為這位少未經事的年輕人說句公道話。錢氏看透了趨炎附勢的丑態(tài),心灰意冷之余,棄英赴美,研究轉向,一直到1975-1983年間才又總結星體塌縮理論,出書《黑洞數學理論》(The Mathematical Theory of Black Holes),成黑洞理論經典之作。錢氏于1983年獲諾貝爾獎,成就遠遠超越埃氏,是這場科學論戰(zhàn)的最終勝利者。
錢氏的1.44極限條件是人類理解黑洞物理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雖然中子星的概念在1933年就被提出,但物理學家皆認為它只是理論中幻想的星體,實際并不存在。人類一直等到1967年發(fā)現了“脈沖星”(pulsar)后,才確定其核心竟是塌縮后的中子星。此類星體一般皆以高速旋轉,發(fā)出固定的無線電波頻率,是宇宙中自然的燈塔。
中子星的存在,證明宇宙中的星體,只要質量超出某個極限,就可能引起重力塌縮。既然一般星體能塌縮成中子星,那超質量的星體,能塌縮成比中子星更小的星體嗎?塌縮后又是什么樣的結構呢?
1939年,奧本海默(J. Robert Oppenheimer,1904-1967)踏上錢氏的肩膀,以理論證明,大于太陽質量2倍以上的星體,重力塌縮后,應形成比中子星還小的星體,即黑洞。至此,現代化黑洞概念才首次登上了學術殿堂。
內爆
重力塌縮理論出現后,進展緩慢,主要是因為它建筑在一個模糊籠統(tǒng)的重力塌縮概念上,實際的物理機制還都不清楚,諸如塌縮后向星體核心的壓縮力量如何產生?這股力量又要沖破什么特定的障礙,才能進入黑洞的境界?等等。所以,在1940年代,即使把重力塌縮概念說得天花亂墜,也無法向塌縮理論輸送前進推力。
二戰(zhàn)期間,因軍事目的,物理學家投身發(fā)展原子彈殺人武器。二戰(zhàn)后進入美蘇冷戰(zhàn)期,接著發(fā)展氫彈關鍵的“內爆”(implosion)引爆科技。氫彈燃料重氫氘,端賴圍繞在四周的原子彈向內爆炸后的強大壓力,沖破電荷間排斥力,體積急降,塌縮后引發(fā)釋能的核聚變。氫彈的制造,需內爆理論和計算機計算支援。1950年代氫彈試爆成功后,這項嶄新的科技,就被科學家轉移到星體塌縮方面的研究。
1960年代,人類掌握內爆理論后,基本上理解了中子星形成的過程。簡單說來,為太陽質量1.44倍的白矮星,在風云際會的情況下,從周遭再吞噬一丁點兒材料,增強的重力場就會引發(fā)星球表面以每秒七萬公里的速度向內塌縮,引起內爆。星體核心被內爆壓成中子量子狀態(tài)后,再以巨大的量子力量將從星表墜落下來的物質反彈,瞬間產生向外傳送的強大震波,挾帶著各類輻射波和重元素氣體,以爆炸速度向星系空間擴散,同時光度在幾天之內可增強上百億倍—一顆以中子星為核心的“超新星”(Supernova)誕生了。
所以,“超新星”形成的第一步是重力引起的塌縮;第二步是塌縮后的內爆,將星體核心擠壓成中子星;第三步再反彈外爆,只留下核心中子星。仔細研究這三步,沒有內爆那股沖勁,中子星無法形成。
不論“超新星”再瑰麗燦爛,也不會使人類忘記追問一個關鍵問題:質量比太陽大2倍的星體,通過上面三個步驟,殘留的核心是什么呢?比太陽大10倍的星體呢?大100倍?……
這個問題是問到核心了。比太陽質量大2倍以上的星體,重力塌縮、內爆后,應形成黑洞(圖1)。據說,直到1967年這類星體才被惠勒(John Archibald Wheeler,1911-2008)命名為“黑洞”。
至此,黑洞已和愛氏的相對論十指緊扣,黑洞的大小也縮成體積幾近為零的“奇異點”(singularity),由未知的“量子重力”(quantum gravity)掌控;奇異點附近的重力接近無窮大;包圍在它四周脫離速度為光速的四維球面被稱為“視界”(event horizon),決定黑洞的大小(圖2),但它不像地表一樣,并不是一個有實體的界面,只僅是一個重力場脫離速度為光速大小的參考面,和牛頓力學中黑星實體大小相同而已。
科學家和媒體熱情地接受了黑洞這個生動易懂的名詞,唯有法國人不很喜歡,因它的法文翻譯帶有淫穢含義。
人類以理論又推想出另一類有伴星的旋轉黑洞(圖3)。在這個系統(tǒng)中貪婪的黑洞絕不客氣,永無休止地吞吸逃不出它魔掌的伴星,伴星犧牲自身,在它周圍形成一個像似旋轉的餐盤,隨時侍候黑洞的欲求。部份旋轉餐盤上的氣體因溫度的不均勻或磁場作用,供應速度太快,黑洞好像被噎到了,竟將吞不進去的氣體由上下兩方向噴吐出去,蔚為奇觀。
人類雖然接受了黑洞的理論概念,但宇宙中的它仍然真人不露相。人類在追尋生命遺傳基因的路上,也折騰了十多年,才知道如何詮釋遺傳密碼,以及密碼在蛋白質合成過程中的作用。黑洞到1960年代末期,還只是紙上談兵的理論怪物。要找到黑洞,可真要費些工夫呢!
尋找黑洞前,還要問些問題:超質量的星體塌縮內爆后,就只能這么噗哧一下,瞬時走上沒有實體、只有重力場奇異點的黑洞這條不歸路嗎?這也忒神奇了吧!別忘了中子是由一個上夸克(quark)和兩個下夸克組成的,“夸克星”(quark star)應是中子星和黑洞的中間站。宇宙間可能有夸克星嗎?
人類未來很可能在茫茫的宇宙中找到夸克星。但到目前為止,我們對量子重力行為全然無知,這系列問題暫時無解。在此,還是先在宇宙中試圖尋找真實的黑洞再說。如果幸運找到,經由觀測,至少能歸納出一些黑洞的物理行為模式。至于是否能通過黑洞,一窺量子重力場的奧秘,就只能騎驢看唱本,走著瞧了。
尋找
雖然用一般可見光望遠鏡看不到黑洞,但黑洞擁有超強的重力場,對它周遭的氣體、星塵和伴星等物質有強烈的作用。所以,如果它真的存在,黑洞做不成完全的隱身人,不現形也難。
以圖3為例。和黑洞一樣,白矮星和中子星也可能吞食伴星,在過程中氣體前仆后繼地堆積成旋轉的圓盤和上下兩道噴射氣流。所以在宇宙間看到這類重力場活動,不一定就是黑洞作用,但也可能標出候選黑洞可能出現的位置。
黑洞的重力場超強,附近的氣體和星塵向它加速隕落時,相互碰撞,會產生高能量的X射線,甚或伽瑪射線。雖然這類氣體和星塵在和有實體的白矮星和中子星的表面碰撞時,也會產生X和伽瑪射線,但和由黑洞產生的模式不同。白矮星和中子星有實體表面,朝它隕落的氣體和星塵時有或多或少量上的變化,在撞到星體表面時,產生的X和伽瑪射線的閃光會發(fā)生時強時弱不規(guī)律的變化。而氣體和星塵被黑洞吸入時,因為沒有實際星體表面的碰撞,產生的X和伽瑪射線并不會有不規(guī)律閃爍現象。所以,在宇宙中發(fā)現一個穩(wěn)定的X或伽瑪射線光源,它的中心就很可能是個黑洞。
在宇宙中觀測到中子星已屬不易。但宇宙之大,無奇不有,就讓我們想象一下,兩個有如鳳毛麟角的中子星竟然碰到一塊了。中子星相撞是大動作,相撞后核心變成黑洞,同時釋放出極強的、一次性的輻射能,天文學家稱其為“伽瑪射線閃爆”(gamma ray burst)。所以,觀測到這類閃爆,我們就可推測,宇宙中大概又有一個新的黑洞誕生了。用“大概”字眼,是因為中子星和已存在的黑洞相撞,也有伽瑪射線閃爆現象,但這只能說是為舊黑洞添加新材料,不是新黑洞現形。但有伽瑪射線閃爆之地,就可能有黑洞存在。尋找黑洞時,要記住這條線索。但這類閃爆皆來自上十億光年外的星系,在我們銀河系還從未見過。追尋這類黑洞,比較辛苦。
黑洞擁有巨大的重力場,所以,如果在宇宙中有那么一塊地方,看起來好像不起眼,但有超強的“重力透鏡”(gravity lensing)作用,它的中心就可能有個黑洞。一般在宇宙遙遠地段的星系群,也有足夠的重力透鏡效應,所以大黑洞定有重力透鏡現象,但重力透鏡現象不一定非得由黑洞引起,這又是一個數學邏輯上必要條件,但不充分。
再想象一個有伴星的黑洞。在黑洞視界面外的伴星,只感覺到黑洞的重力場作用,若無其事地繞著黑洞,在它既定的軌道上運行。伴星繞黑洞運行,就像地球繞日一樣,稀松平常,并不因為繞黑洞就特別可怕。以高倍望遠鏡從地球看這顆伴星,只見它的位置忽左忽右地規(guī)律變化。再仔細分折它所發(fā)出的光譜,竟然發(fā)現,它也有忽前忽后的動作:朝地球忽后離去時,光譜被拉長了,發(fā)生紅移;朝地球忽前接近時,光譜被壓縮了,發(fā)生藍移,這是伴星在軌道運行時產生的標準光譜“多普勒效應”(Doppler Effect)。所以,這顆伴星是在圍繞一個看不見的中心運行,這個隱形的中心就是個黑洞。另外,由伴星的軌道大小和周期,就可以計算出中央星體的質量。如果質量超出太陽好多倍,中央星體必是黑洞無疑。
1960年代,人類以豐富的天文知識,開始尋找黑洞。
1964年,一個很強的X光光源在天鵝座的η星附近被發(fā)現,定名“天鵝X-1”(Cygnus X-1),距地球約6,000光年(圖4)。緊挨著這個X光光源旁,有個名為HDE26868的伴星,和它形成有如圖3的結構。從伴星的軌道參數和光譜紅移和藍移數據,計算出X光光源內含有一個8.7倍太陽質量的隱形星體。1971年天文界鎖定這個隱形星體應是人類找到的第一個黑洞。1974年,兩位著名的宇宙學家霍金(Stephen Hawking,1942-)和索恩(Kip Thorne,1940-)還為這個候選黑洞下注打賭,索恩是、霍金否,賭局一直到1990年才收盤,霍金認輸。
1990年后,黑洞的發(fā)現報告,層出不窮。黑洞的大小,從10到上億太陽質量都有。距地球約26,000光年的銀河系核心的人馬座,就有一個高達4.31百萬太陽質量的黑洞,并有一個約一萬個太陽質量的伴黑洞(圖5),軌道周期100年。
目前人類發(fā)現最大的黑洞擁有太陽質量的180億倍,位于類星體(Quasar) QJ287核心,距地球35億光年,也是個雙黑洞星系,伴黑洞也有太陽質量的1億倍,軌道周期約12年。目前估計,這個伴黑洞在1萬年內,會被主黑洞吸入。這兩個大塊頭黑洞將聯(lián)合推出宇宙中一出超級的煙火秀。萬年后人類還不會滅絕,應看得到。
從理論上來講,黑洞的質量沒有上限。宇宙中經由塌縮內爆機制產生的黑洞,質量有下限,不應小于約2個太陽質量。但在宇宙大霹靂最初時期暴脹的極高能量環(huán)境下,“微小黑洞”(micro black hole)可能存在,質量可能由一座山到月球大小。下文會提到,這類黑洞出現后幾乎即刻轉變成伽瑪射線蒸發(fā)。如果這些閃爆連連的伽瑪射線真的如此這般發(fā)生過,137億年后它們就會剛剛好傳到地球。2008年5月,美、日、法、德、意和瑞典諸國,合資發(fā)射“費米伽瑪射線太空望遠鏡”(The Fermi Gamma-ray Space Telescope)(圖6),攜帶“大面積望遠鏡”(The Large Area Telescope,LAT)(圖7),任務目的就是要測量宇宙的伽瑪射線閃爆劑量,一窺大霹靂最初時期制造微小黑洞的玄機奧秘。(下期待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