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實驗教學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幫助學生形成概念,獲得知識和技能,培養(yǎng)觀察和實驗能力,還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實事求是、嚴肅認真的科學態(tài)度和科學的學習方法。因此,加強實驗教學是提高化學教學質量的重要一環(huán),在教學中教師應千方百計做好演示實驗和學生實驗,鼓勵并指導學生做一些選做實驗和家庭化學小實驗,同時大膽改進實驗,充分利用現有條件,為教學服務。
一、利用實驗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初中化學是啟蒙教育。步入初三的學生,剛接觸到這門學科,往往對實驗懷有極大的興趣。因此,在新學年開始,教師要注意上好第一課,依據教材內容,將“緒言”一節(jié)分為兩課時完成。第一課時以實驗為主完成區(qū)別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教學任務,本課時除了完成“堿式堿酸銅受熱分解”和“鎂帶的燃燒”實驗外,我又選做了“銅樹的產生”和“酚酞試液與酸溶液的作用”的實驗。這些實驗簡單易做,能多方面說明問題,對學生有強烈的吸引力。在我演示實驗時,全體學生都能專心觀察,并不斷小聲議論觀察到的現象。我結合課本的彩色插圖,指導學生對比觀看制得的“銅樹”。實驗時,我著重引導學生學習化學實驗中“觀察”這一重要的學習方法。第二課時,從回憶第一課時入手,我著重完成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的教學任務,并以我國化學發(fā)展史和學好化學與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關系,給學生講述學好化學的重要意義,以及學好化學的基本方法。這一課時仍以實驗為主,我引導學生認識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并以實驗的特點講述這對學好化學的重要性,強調對實驗現象的觀察及刻錄等方面的基本知識。
二、變演示實驗為學生實驗
通過一個階段的學習,學生基本掌握了常用儀器的使用和常規(guī)的實驗操作,我將大部分課堂演示實驗改為由學生在課堂內完成。對上講臺實驗的學生,我提出兩條基本要求:1.能正確操作并熟練完成。2.能初步闡明實驗所要說明的問題。這使學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們能自覺地在課前預習、閱讀教材,有些學生還進行了模擬實驗,以爭取在課堂上能親手為同學們演示實驗。如:在“一氧化碳”一節(jié)的教學中,我對上講臺完成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銅演示實驗的學生提出一個問題:“如果不做這個實驗,你能否根據已學過的氧氣和碳的還原性原理,說明實驗過程中黑色的氧化銅將發(fā)生怎樣的變化?由此可觀察到怎樣的現象?”該生作了如下的回答:“既然一氧化碳具有還原性,它就能與氫氣一樣能奪取氧化銅中的氧元素,使氧化銅發(fā)生還原反應,化合態(tài)的銅元素變成游離態(tài)的銅元素,有單質銅生成?!彪S后他熟練地演示了該實驗。由此可見,這種方法,既減輕了教師的“負擔”,又培養(yǎng)了學生的能力。
三、以點帶面,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在學生實驗這一環(huán)節(jié)上,我采取分層次教學,以點帶面的教學方法,即在每次學生實驗課前,我先帶著學習較好、實驗技能較強的一部分學生先做一次,目的是:1.驗證一下實驗的準備情況。2.從學生做實驗中及時發(fā)現問題。3.讓他們在學生分組實驗時做“小先生”。
四、適當補充和改進一些演示實驗,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
有時為了調節(jié)課堂氣氛,打消學生可能存在的疑問,教師根據實際適當補充一些演示實驗,會收到更好的教學效果。例如:在學習氫氣實驗室制法時,可能有學生提出疑問,為什么金屬常用鋅粒?教師可以補充做一組實驗,觀察鎂、鐵、鋅等金屬分別與稀硫酸或稀鹽酸反應的情況,引導學生比較它們反應的快慢,消除上述疑問。再如講到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時,教師不妨補充做“鎂帶在二氧化碳氣體中燃燒”的實驗,這樣既能幫助學生理解“一般”與“特殊”的關系,又能使學生進一步明確“燃燒不一定都是可燃物與氧氣發(fā)生的氧化反應”的認識。又如“測定空氣中氧氣含量的實驗”,“研究可燃物燃燒條件的實驗”等,在使用改進后的裝置前,教師需向學生說明為什么要這樣改進,還可以怎樣改進,以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使學生體驗到創(chuàng)新并不神秘,自己也能創(chuàng)新。
五、開發(fā)家庭小實驗
新教材配合教學內容,共設置了13個家庭小實驗。教學實踐表明,家庭小實驗的引入使課堂教學延伸至課外,它對激發(fā)學習興趣、鞏固知識技能、培養(yǎng)能力、開發(fā)智力起到一定作用。我第一次向學生布置緒言課的家庭小實驗——觀察蠟燭色態(tài)、構造及點燃時的現象,并與課本第5頁習題3配合作為家庭作業(yè),學生感到很新奇。而第二次布置家庭小實驗——用玻璃杯、飯碗和小蠟燭來測定空氣中氧氣的含量,學生開始產生興趣,大多數學生在家里動手做了這個實驗,有的成功,也有的不成功。第二天學生課堂上七嘴八舌地詢問我,我一一作了解釋和指導。有的學生回家又重復做了這個實驗,都做成功了,其興奮之情自不必說,學習化學的興趣也隨之激發(fā)出來。后來,每逢做演示實驗時,學生往往會問我:“我自己在家里能不能做?”配合課堂教學內容,我除了布置學生完成新教材中設計的13個家庭小實驗外,還另外補充了十幾個既有濃厚生活氣息,又與所學化學知識密切相關,同時學生在家庭中又能夠找到材料獨立完成的小實驗作為家庭作業(yè)。我把這些實驗按教學進度陸續(xù)布置給學生完成,并要求每一位學生準備一個家庭小實驗記錄本,把所完成的實驗項目、日期、觀察到的現象、得出的結論與所學知識的聯系等詳細記錄下來,半學期檢查一次。多數學生都能達到我提出的要求。二十幾個家庭小實驗不僅豐富了學生課余生活,使學生擴大了視野,培養(yǎng)了動手實驗能力和觀察分析能力,而且與課堂教學內容同步,對學生理解和鞏固知識起到了促進作用。例如,我把教材第118頁鐵釘生銹演示實驗中的(1)作為家庭小實驗,提前一周布置給學生在家里做。到了上“鐵的性質”這節(jié)課時,我將實驗室預先做好的鐵釘生銹實驗的三支試管展示給學生看,并請他們與自己所做的家庭小實驗結果對照,學生很自然就接受了“鐵在潮濕的空氣中能跟氧氣發(fā)生化學反應,生成鐵銹”這一事實。我再請學生思考:“一半浸在水中的鐵釘,哪一部分銹斑最明顯,為什么?”啟迪學生對教材第119頁討論題“你認為鐵在什么條件下最容易生銹?”進行探究,學生對鐵生銹的原因和防止鐵生銹的方法有較深入的了解。
總之,教師加強化學實驗教學,可以調動學生學習化學的積極性,增強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從而提高化學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