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擬聲詞是一種比較原始的構詞法,世界各民族語言中都有大量的擬聲詞。本文主要闡述了英語擬聲詞的分類、英漢翻譯中的擬聲詞的常用翻譯方法及擬聲詞的修辭效果。
關鍵詞: 英語擬聲詞分類翻譯方法修辭效果
世界各族語言都有大量的擬聲詞,凡以模仿事物或動作的聲音而過程的詞都成為擬聲詞(onomatopoeia)。由于我們的發(fā)音器官不能完全準確地摹擬各種各樣的事物和動作的聲音。一個擬聲詞可以代表不同的聲響。擬聲詞之所以能給人們留有生動的印象,是由于人們能夠根據自己的經驗和理解去體會它們的內容,然后擬聲詞便逐漸約定俗成了,所以英語中擬聲詞的應用范圍很廣泛。
一、英語擬聲詞的分類
(一)第一類僅僅模仿人或物體的聲音而不代表事物本身。如:
1.模仿金屬聲的:clash,clank,ting,tinkle,clang,jangle,tick-tack等。
2.模仿水等液體聲的:splash,bubble,sizz,sizzle等。
3.模仿動物叫聲的:neigh,baa,miaou,hiss,cock-a-doodle-doo等。
4.模仿人的發(fā)聲的:giggle,chuckle,shriek,snort,sneeze,smack,grunt,mumble,murmur等。
(二)第二類擬聲詞既模仿物體的聲音又代表發(fā)聲物的本身?;蛘咚鼈儍H僅代表發(fā)聲物本身,人們已不再想起它們的擬聲詞源。這類擬聲詞一般都作名詞用。如:
1.布谷鳥在英語中稱為cuckoo,顯然是由該鳥的叫聲得名,但cuckoo在應用中一般只指發(fā)聲物——布谷鳥本身,而不指它的鳴叫聲。
2.蟋蟀在英語中稱為cricket,最初也是模仿該昆蟲的唧唧聲而得名。
3.quack-quack模擬鴨叫聲,但它不僅模擬鴨的“呷呷”聲,它往往也指發(fā)聲物——鴨本身。
4.ping-pong模擬打乒乓球時發(fā)出的“乒乓”聲,但現在通常指乒乓球運動本身。
(三)第三類擬聲詞是帶有一些語言學家所稱的“聲音象征”的詞。這類詞按詞源來說是沒有擬聲根據的或還沒有肯定的根據的。它們被認為有擬聲作用是因為它們本身某些字母的發(fā)音能象征某種概念或意境、氣氛,使人產生聯想。例如:
1.s是咝音的字母,它的發(fā)音可使人聯想到很多類似的聲音。如水的沙沙聲、蛇的嘶嘶聲。英語中的snake和serpent都含有s字母,聲與義之間就有了一定的聯系。西方語言學家稱它們?yōu)橛小奥曇粝笳鳌钡脑~。
2.著名英國詩人John Keats 寫過一首名詩“Ode to a Nightingale”其中一行是“The murmurous haunt of flies on summer eves”這里含有的m音便象征蚊子的嗡嗡聲。
二、英漢翻譯中擬聲詞的翻譯方法
(一)原文中有擬聲詞,譯文中也可以用擬聲詞。
1.英語擬聲詞同感嘆詞一樣,獨立使用,不作為所在句中的任何句法成分。漢語擬聲詞有同樣的情況,因此漢譯時較為簡便,把英語原文中作為獨立成分的擬聲詞相應地譯成漢語中作為獨立成分用的擬聲詞即可。例如:
(1)Two heavy guns went off in the woods.——BRUMP!BRUMP!
兩門重炮在森林里開始發(fā)射了——轟隆!轟隆!
(2)Thump!A table was overturned!“嘩啦!”桌子推翻了。
2.英語擬聲詞大多作動詞、名詞或動詞派生詞等使用,而漢語中的擬聲詞大多是動詞附加語或名詞附加語,如“槍聲砰砰地響著”中的“砰砰地”是動詞附加語,“我們聽到了砰砰的槍響”中的“砰砰的”是名詞附加語。因此英譯漢時應把原文中的英語擬聲詞、擬聲名詞或擬聲動詞轉譯成漢語擬聲動詞附加語或擬聲名詞附加語。例如:
(1)But as the door banged,she seemed to come to life again.
可是當門砰地關上的時候,她好像又清醒過來了。(動詞附加語)
(2)All was quiet and still except for the distant tinkling of a piano.
除了遠處一架鋼琴的叮當叮當聲外,萬籟俱寂。(名詞附加語)
3.英語和漢語中都有同一個擬聲詞可兼狀幾種不同事物的聲音,翻譯時往往是甲語言是一詞多狀時,在乙語言中卻每詞各有專詞。反過來也是如此。例如:英語中擬聲詞rumble可兼作悶雷、車輛、人的肚子等幾種不同聲音,譯成漢語時卻各有專詞。如:
(1)The cart rumbled past.大車轱轆轱轆地駛過。
(2)His stomach rumbled emptily.他的肚子餓得咕咕作響。
(二)原文中擬聲詞,譯文中不用擬聲詞。
1.英漢翻譯時,原文中的擬聲詞并不是在任何情況下都必須在譯文中機械地復制。擬聲詞的運用必須有利、有節(jié),不宜毫無節(jié)制地濫用擬聲詞,以免文字輕佻、累贅,降低表達力。譯者可以斟酌上下文的情況,可以運用非擬聲詞來表達英語擬聲詞。比如:
(1)I clanked the kettle.我敲水壺。
(2)The cop carried a stick,ready to thwack anybody who offended his ear or eye.警察提了根棍棒,遇到他不順耳、不順眼的,動手就打。
在這些例子中,原文的擬聲詞“clanked”、“thwack”等都分別譯成擬聲詞“敲”、“打”等。
2.各種非生物的聲音在英語中很多由專詞表達,而漢語卻往往把非生物的聲音籠統(tǒng)地表達為“……聲”或“……響”等,不附加任何擬聲詞,如“腳步聲”、“飛機聲”、“電話響了”、“炮響”等。例如:
(1)We heard the machine whirr.我們聽到了機器聲。
(2)They heard the muffled booming of artillery from afar.他們聽到了遠處大炮在隱隱約約地響著。
(3)The train whistle tooted.火車汽笛響了。
3.英語一般都用專門擬聲詞表達各種動物的叫聲。漢語以前也由專詞表達,如:“狗吠”、“狼嗥”、“鵲噪”、“馬嘶”、“虎嘯”、“獅吼”、“雞啼”等,但在近代漢語中,特別在口語中,這些專詞有的已不常用,往往為籠統(tǒng)的“……叫”或“……鳴”等所代替。例如:
(1)The frogs in the fields outside the town were croaking cheerfully.青蛙在城郊田野里起勁地叫著。
(2)The cock in the yard crowed its first round.院子里的雄雞已經叫頭遍了。
(3)The moment he rushed in,the hens chucked and the dogs barked.他一進門,雞也叫,狗也咬。
(三)原文沒有擬聲詞,譯文中可以加擬聲詞。
英語非擬聲詞譯為擬聲詞后,可酌情另加有關的擬聲詞,以加強譯文的表達力。例如:
(1)The stone fell on his head.石頭叭嗒落在他的頭上。
(2)The child fell into the water.小孩撲通落到水中去了。
(3)Zigurd fell asleep almost immediately.祖格德幾乎倒頭就呼呼睡了。
在這些例子中,原文都沒有擬聲詞,為了增強表達效果,譯文中分別增添了“叭嗒”、“撲通”、“糊糊”等漢語擬聲詞。
三、擬聲詞是修辭的有效手段
擬聲詞能渲染文字中的音響,給讀者以聽覺上的刺激,運用得當可以夸張印象、增加聲勢。寫作時一個平常的擬聲詞可以使一個平凡的句子立即生動起來。擬聲詞不僅常見于詩歌、小說等文學作品中,就是在論文、新聞、演講等文學作品中也是極其重要的。如美國獨立革命時期的進步派Patrick Henry在弗吉尼亞議會的著名演說的最后幾句是這樣說的:
There is no retreat but in submission and slavery!Our chains are forged!
Their clanking May be heard on the plains of Boston!
這里的擬聲詞“clanking”(叮當聲)使得語言鏗鏘有力,仿佛聽見了鐵鏈的叮當聲,增加了演說的鼓動性,令人身臨其境。
參考文獻:
[1]Webster’s New Collegiate Dictionary,8th ed.,New York,1973.
[2]張培基,喻云根等.英漢翻譯教程.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80.
[3]張友松譯.王子與貧兒.地圖出版社,1998.
[4]陸殿揚.英漢翻譯理論與技巧.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