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注重學生基本技能的訓練,給學生打下扎實的語文基礎。語文學習有其獨特性。語文的雙基,語言的感悟,情感的培養(yǎng),都是漸進式的,是潛移默化的,是整體的,是螺旋式的,是“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是“草色遙看近卻無”;理科雙基的掌握是線性的,是階梯式的,有頓悟,有“豁然開朗”,有“恍然大悟”,有“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積累性學習策略是語文學習的一個重要特征。實踐也告訴我們,學生要想真正學到語言知識,只有自己動腦、動手特別是動口,教師是代替不了的。教師的主導作用只是外因,只有用外因去激發(fā)學生的內因,讓內因起作用,才能引起質的變化,一旦學習真正成了學生主觀上的需要,那么他們就會有強烈的求知欲望,成為學習語言的主人。當今是“知識爆炸”的時代,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知識總量迅速增長,但學生在校學習的時間是有限的,學生只有掌握了科學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具備了較強的自學能力,將來才能獨立地探究新的語言領域,獲取新的知識。下面我對學生在語言方面的積累談談自己的見解。
一、激發(fā)讀的興趣,養(yǎng)成愛讀的習慣
學生只要有了興趣,就有了學習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學習對他們來說就不是負擔,而是執(zhí)著的追求。小學語文教材里,記敘文和文學作品占了大部分,這些課文寫人、記事、繪景、狀物,內容具體,形象生動。在學習課文時,教師應引導學生欣賞文章中精煉的語言,使他們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對文章里生動的語言記述和描寫產生強烈的感受,在腦子里喚起相應的形象,在情感上引起共鳴。這時,他們就會被形象的語言畫面所吸引,并進入文章所描繪的境界,從而領會語言的妙處。這樣,他們就越讀越想讀,越讀越愛讀,在讀的過程當中得到樂趣。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導入新課這一環(huán)節(jié)也是十分重要的。如果教師新課伊始就生動鮮明、引人入勝,就可以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引起學習興趣,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興趣的培養(yǎng)對于閱讀教學尤為重要,教師要讓學生感到讀書有味,讀書有趣,變“要我讀書”為“我要讀書”。學生讀書興趣的培養(yǎng),關鍵在于以下幾個方面。
(一)要多表揚,多鼓勵,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
學生讀書,尤其是小學生讀書,不是一下子就能把書讀好的,一遍、兩遍讀不好,教師要鼓勵他們再讀,表揚、鼓勵、信任和期待是促使學生讀好書的法寶,是促使學生上進的法寶。
(二)要學會賞識,及時評價。
學生在讀書過程中,教師相機指導,及時評價,對讀書讀得好的學生,教師應及時把他們好的讀法向大家推廣,讓學生看到自己的價值,品嘗自己成功的喜悅,從而對讀書產生濃厚的興趣;對讀得不太好的學生,教師也不要隨意終止他讀書,要多給他信心和力量,要相信他會把書讀好的,一遍不行兩遍,兩遍不行三遍……直到他(她)讀好為止。這時教師要對其進行表揚,讓其知道自己也能讀好書,這樣不僅能提高學生的讀書積極性,而且能培養(yǎng)學生讀書的興趣。
二、講究讀的方法,提高讀的效益
教師應大膽放手讓學生去學,待學生學了以后再教。在閱讀教學中,教師也應大膽讓學生去讀,在讀中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文章思想感情,領悟文章的語言含義,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自讀能力?,F(xiàn)行教材的很多文章淺顯易懂,學生讀一讀就能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而且可以在讀中求懂,在讀中學會讀書,在讀中提高讀書能力。學生可運用多種方法讀,帶著問題讀。教師可逐步提高閱讀要求,讓學生在反復閱讀中,在頭腦中形成課文中語言所描繪的形象;讀出語言文字中所蘊藏的情感;讀出語言文字所包括的寓意、精髓。當學生讀書添字、漏字時,教師要以極大的耐心鼓勵學生再讀,在讀的過程中讓學生去發(fā)現(xiàn)錯誤,糾正錯誤。這樣既培養(yǎng)了學生的自信心,又起到了教書育人的作用。即使學生讀書遇到不懂的地方,教師也不能急于講解,要引導學生憑借生活經驗、憑借已有知識去讀課文,逐步理解。
如課文中出現(xiàn)的關聯(lián)詞語,學生難以理順其關系時,教師無需多講,更不能從語法的角度去講,那樣學生更無法理解。教師可以讓學生反復讀帶有關聯(lián)詞語的句子,讓學生充分感知,仔細品味,達到心領神會。此外,教師還要讓學生學習運用。如課文中的一些難以理解的內容,教師要耐心引導學生在讀中理解,在讀中體會。在課內外教師應給學生留有充裕的讀書時間和讀書機會;課堂上教師不應要趕進度或滿足于少數(shù)幾個學生的正確答案而草草收場,中斷學生讀書;課外教師可讓學生多讀書、讀好書,相互交流,鼓勵學生在讀書效果上多動腦筋,多想辦法,真正做到讀書有益,讀出成效。
三、積極質疑,主動求解
善于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是一切創(chuàng)造性活動的基礎,是富有創(chuàng)造精神的人所必須具備的一種能力?!皩W貴有疑”,學生在學習中產生了疑問,就能主動地向未知領域作新的探索。
在語文教學中,我經常鼓勵學生獨立思索,質疑問難,為學生質疑創(chuàng)造機會,每節(jié)課都留一定時間讓學生提問題。剛開始提問時,學生往往問得膚淺,但我會熱情地給以鼓勵,逐漸引導他們從不同角度、不同層次發(fā)現(xiàn)問題。如他們可以從詞語搭配、語言表達等方面提出問題。對于難度較大的問題,我注意教給他們如何思考的路子,讓學生遵循一定的規(guī)律,探求文章的脈絡,有順序地把思維引向深入。在教學中,我特別注意啟發(fā)后進生多提問題,鼓勵他們運用所學知識自己解決問題,并對他們的進步及時表揚,提高他們的學習信心。實踐證明,質疑答疑的訓練,不僅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語言的積極性,促使學生養(yǎng)成認真思考的習慣,而且有利于發(fā)展學生智力,特別是發(fā)展學生的語言表達的能力。
另外,我還利用信息技術幫助學生更好地自主學習,幫助教師更好地開發(fā)課程資源,實施課程整合,構建基于信息化、網絡化環(huán)境下的教育教學模式。教師應加強學習,深刻領會課題精神,并隨著新課程實施的深入,進一步修改完善課題方案,重點放在語言信息的綜合實踐應用的研究上;結合新課程階段具體目標,深入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語言實踐活動,提煉出具有特色的語言實踐活動信息資料。
語文的學習貴在積累。學生在語文學習中要堅持積累,為說寫訓練做好比較充分的準備。
教師在語文教學中,只有做到重情趣、重感悟、重積累、重遷移,學生在語文學習中只有養(yǎng)成讀書的習慣,講究讀書的方法,并積極質疑、主動求解,才能體現(xiàn)語文學科的特點,突出其“人文性”、“實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