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以往的英語教材相比,牛津教材更與國際接軌,其圖文并茂,知識性、趣味性更強,更能吸引學生,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模塊內(nèi)容與學生生活實際貼近,教材提供的素材從形式到內(nèi)容都比較符合中學生的年齡特點、心理特點和認知特點?!杜=蛴⒄Z》是課改的試驗項目,充分體現(xiàn)了課改精神,給教師帶來了全新的教學理念,它對傳統(tǒng)的教學觀念是一個強有力的沖擊,是教學改革中的一個重大突破?!杜=蛴⒄Z》教材題材豐富,內(nèi)容新穎,十分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和社會實際,富有時代感,如學校生活、節(jié)約用水、預防災難、保護環(huán)境、愛護動物、東方的傳統(tǒng)習慣、西方的風土人情等。它涵蓋的知識涉及面廣,信息量大,學生可以從中學到許多知識,開拓眼界?!杜=蛴⒄Z》語言地道,原汁原味,學生可以充分享受優(yōu)美的語言。教師如果能充分用好這一教學資源,學生定能收益。
《牛津英語》詞匯量非常大,但是豐富新穎,貼近生活,教師只要教學得法,學生感興趣,樂意學,單詞就較容易記住。新課程標準要求通過課內(nèi)外的學得和習得,使高中畢業(yè)生累計掌握詞匯3500個以上。《牛津英語》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強調(diào)學習過程的真實化,全體參與,是語言工具性功能的自然體現(xiàn)。它強調(diào)學生在做的過程中學習語言、運用語言,使英語教學滲透到整個學習生活中,在實際生活中使學生學會了運用語言。
學習《牛津英語》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社會實踐能力。如做“Project”即把課堂教學延伸到課外、延伸到社會,學生之間可以相互協(xié)作,回來寫一份調(diào)查報告,根據(jù)不同內(nèi)容作社會調(diào)查,學以致用。這實際上是研究性學習在英語學科中的體現(xiàn)。課改要求教師充分利用社會這個大課堂,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外語、用外語,增長知識,開闊視野,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牛津教材確實優(yōu)點很多,但是,在基層教學實踐中教師也遇到了很多問題,在教學中產(chǎn)生了很多困惑。下面筆者談談教材使用中面臨的問題和困惑。
《牛津英語》教材對教師業(yè)務知識、教學水平、教學能力有很高的要求,如其比老教材翻幾倍的詞匯量促使教師的知識及時更新;教材知識面廣,迫使教師去學習,去查閱資料。教師不僅要備語法知識,還要根據(jù)教材備語音、聽力、寫作、話題交流等內(nèi)容;要求教師研究教學方法和學習策略,設計各種活動。教師在教學中只有不斷學習,不斷提高,更新自己的教學理念,才能適應教材的要求。
不少教師教學手段落后,如上課依然停留在原始的教學狀態(tài)中,不用圖片,不用幻燈投影儀,更不會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甚至連錄音機也很少使用;他們只是熱衷于傳授語言知識,把英語教學引入“背單詞+記語法=英語學習”的歧途。許多學生日夜辛勞背單詞,做練習,結果單詞記不住,語法不會用,教師只管大量板書,學生記筆記,講練習,課堂氣氛沉悶;新課導入方法陳舊,語言知識點面面俱到,重點不突出,學生不能掌握,沒有鞏固,更談不上運用語言知識;把Welcome to the unit,Task,Project的教學當做閱讀材料來教,嚴重背離教材編排的初衷;把語法知識像講述公式一樣讓學生記,大聲背誦,套用在其它句子中;操練也是較機械的,不創(chuàng)設語境,學生能力得不到培養(yǎng)。如此,教師為應試而教,學生為應試而學,考什么學什么,只關注筆試練習,高分低能。學生根本不能開口講英語,忽視了聽說能力的培養(yǎng)。
教材的內(nèi)容豐富,容量大,是按部就班地按照教材上課還是根據(jù)需要進行適度取舍?如果進行取舍,應如何掌握取舍的“度”?從學生的角度來說,如果不按照教材所編排的順序進行,則很容易給學生造成一種錯覺: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中遺漏了部分知識點。而從教師的角度看,如果原封不動地照著教科書開展教學活動,就會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主動性和獨立性。
在每一個單元中涉及的語言知識內(nèi)容比較多、碎、散,學生活動也很多。語言知識的多主要體現(xiàn)在與初中教材相比,學生在同一時間段內(nèi)要求掌握的知識點比較多,量比較大。例如詞的用法密度也較大,學生活動多主要體現(xiàn)在除了慣常的導入部分學生的brain-storming和reading部分中學生參與教師所設計的深層次問題的討論或辯論外,還有兩個全新的學生活動板塊,即Task和Project。作為教材中新增的兩個板塊,這兩個部分內(nèi)容在課時上要求比較多,否則學生的活動就無法正常開展。而如果按照正常的課時需求讓學生去開展活動的話,語言知識及語言技能部分的課時就必須壓縮。如何能保證讓學生在積極參加課堂活動并高質(zhì)量地完成Task和Project規(guī)定的任務和項目的同時又不影響語言知識的有效輸入和內(nèi)化呢?這就是需要解決的問題;碎主要體現(xiàn)在不僅有很多生詞的用法需要掌握,很多熟詞出現(xiàn)了新的搭配和意義,很多雖不需要掌握具體用法但出現(xiàn)頻率較高的新詞也需要一定程度的了解;散主要體現(xiàn)在新的語言知識點不僅出現(xiàn)在閱讀部分,而且出現(xiàn)在每一單元的各個部分,包括課后練習中。
因此,新的教材需要教師有新的教學思想,新的教育方法,這樣才能適應教學的要求。
1.教師主導的靈活轉(zhuǎn)換
教師首先應該是facilitator,一個組織者或是指揮者。從這個角度來說,教師居高臨下的統(tǒng)籌實際上起到了橋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整個課堂能否實現(xiàn)教學目標和達到較為理想的教學效果。因此,教師不僅要在活動設計方面保證學生有機會進行比較具體的體驗,而且任務目標要明確,在師生交流的過程中要經(jīng)常給予明確的語言提示,讓他們在概念上比較清楚自己需要掌握的技能及要求達到的程度;同時,教師也應該是一個輔助者。學生在具體活動的過程中可能會遇到種種障礙,這就需要教師從旁點撥,以解學生之惑;教師還應該是一個旁觀者,不必是保姆式的,而應該給學生留出相對集中的時間進行自我摸索、互相探討,從而能夠找出他們自己的解決問題的方法。
2.熟讀并分析教材
英語課程標準(試驗)解讀指出:“教材在英語教學中起著重要作用,教材是英語課程實施的重要組成部分。教材不僅僅是教學中的工具。教材往往代表一定的教學目的、教學目標、教學觀念及教學方法。教材在提供語言材料的同時,也向?qū)W生介紹其他國家或地區(qū)的文化,從而有利于學生更好地了解世界文化,培養(yǎng)跨文化意識和跨文化交際的能力?!彼哉f,教材對英語教學有不可否認的積極作用。教材是教師教學的媒介和載體,是向?qū)W生傳遞信息的源頭,是學生溫故知新的依托。因此,教師在具體備課前熟讀并分析教材就顯得尤為必要和重要。特別是牛津譯林版高中英語教材,在內(nèi)容和形式上都頗具新意,與之前使用的人教版和過渡版教材都有所區(qū)別,在內(nèi)容的容量、廣度和發(fā)散度上都較后者大,教師只有統(tǒng)觀全篇,才能做到心中有數(shù),重點、難點突出,活動設計安排合理。以模塊二Unit 2為例,通過事先閱讀,就可以了解到在語言知識技能和學生活動這兩方面大致都有哪些內(nèi)容,然后將本單元涉及的重點語言內(nèi)容列個清單,從重點到次重點再到普通知識點,最后是僅需要作一般了解的內(nèi)容。學生要參與的活動也可以如法炮制,做到主次分明,心中有數(shù)。
3.合理取舍,內(nèi)容重組
教材只是教師完成教學目標和教學要求的一個媒介,是教材編寫者根據(jù)教學大綱或課程標準所提出的目標、內(nèi)容和要求,為方便教師教學而編制的。其本身具有一定的靈活性、伸縮性和選擇性。任何教材在實際使用過程中,都面臨著學生的差異、環(huán)境的差異、時間的差異和教師的差異等不同的問題。另外,本教材有很多信息是需要用到網(wǎng)絡資源的,但是我省所有的學校都有這個條件嗎?另外,即使硬件設施齊全了,教師的教學能力和背景知識也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教材的使用。由于教材涉及的內(nèi)容多且雜,學生活動多,如果不加以重組與取舍,可能會陷入一個極端,即活動開展得過多,或語言點講得過細過雜,難免無主次之分,這對于學生學習目的的實現(xiàn)是不利的。仍以模塊二Unit 2為例,單就教材上所列出的活動來說,就包括:Welcome to the unit部分的小討論(P21,),Reading部分的Pair work (P25),加上Task和Project部分至少3個課時的活動,就有大概4個課時的學生活動時間。除此之外,在處理Reading(P22-23)時讓學生集體討論一些問題,例如冒險或進行一些有刺激性的活動有何意義和讓學生表述自己最想經(jīng)歷或曾經(jīng)經(jīng)歷的冒險或探險活動,也可以讓學生討論:如果參加一次類似的活動需要攜帶什么及其原因。學生的回答一定是多樣化的,如果放開讓學生去討論并自由表達的話,這一環(huán)節(jié)至少需要花去15-20分鐘的時間。如果課堂節(jié)奏慢一點的話,第二單元所有的學生活動就可以占去5個課時甚至更多。這樣的話,講解語言技能的時間就大大縮短。如果純粹按照教材來授課,則活動較為分散,知識點穿插在其中,會導致主題不突出。因此,教師能否做到合理取舍、統(tǒng)籌安排是決定教學是否成功的一個非常關鍵的因素。值得注意的是,教師在重組教材時,教材的取舍不能影響教學的最終結果,不能將必要的教學步驟舍去。不能太隨意,太主觀,不能為了考試將所有與考試沒有直接關系的活動舍去;不能調(diào)整得太多,否則就會給學生造成“亂”的感覺。而對于已經(jīng)被刪去不在課堂上進行處理的部分,則應該讓學生在課后進行基本了解,要將教材有機地重組成一個新的整體。
重組教材的過程實際上相當于對教材進行再創(chuàng)造。因而,就必須找出材料之間的聯(lián)系點,或者也可以在處理某一段材料的時候由教師提出一個相關的問題,從而人為地引出一個聯(lián)系點,自然地過渡到下一個材料的使用。這樣的話,整個單元中除語言知識外,別的內(nèi)容都可以構成一個整體。筆者認為,目前的整體教學不應該單指一節(jié)課45分鐘的內(nèi)容盡量趨于完整,而更應該考慮到整個單元的整體教學,這樣就不至于把一個單元里的內(nèi)容過于割裂,使教師本身和學生都產(chǎn)生“碎”的感覺。仍以Unit 2為例,筆者擬將Welcome to the unit這一部分當作純粹的導入部分刪去,在處理Reading部分時如果時間允許的話可以將它作為背景知識加以插入。在處理完Reading部分后,教師可以讓學生討論:“在參加類似的冒險活動之前,你認為除了裝備之外,還需要作哪些準備?”及“你是否認為有必要為這樣的活動作一個計劃?”這樣就為Task的處理作好了鋪墊。在處理Project這一部分時,教師也可以從Task中出現(xiàn)的一些信息入手,如第33頁出現(xiàn)的宣傳海報就與Project中介紹香格里拉的宣傳資料存在一些聯(lián)系點,從這些聯(lián)系點入手,就起到以舊帶新的作用,過渡也比較自然。
4.積極尋求課外資源
在備課中,教師很可能發(fā)現(xiàn)教材中現(xiàn)有的材料并不能完全滿足其教學思路的要求,或認為外來的資源可以更好地輔助教學。這個時候,教師就應該充分利用網(wǎng)絡資源或圖書館資源,查找一些相關的有用信息補充進去。運用得當?shù)难a充材料不僅不會使課堂拖沓,反而能更好地調(diào)動學生的興趣,激發(fā)學生的潛能,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絕佳效果。
總之,筆者認為新課程的實施給教師帶來不小的挑戰(zhàn)。但是,我們只要能夠始終抓住語言技能與活動技能這兩條主線,合理運用教材,巧妙設計教學活動,勇于改變教師的一貫角色,一定會出現(xiàn)師生共進的局面。當然,新課程的具體實施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我們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摸索。任何一種操作方式都不是萬能的,不同的內(nèi)容需要不同的處理方式。同一個理念也需要在不斷的實踐過程中不斷完善。教師更應該不斷更新觀念,改進教學方法,利用各種可以獲得的資源來增加自己的背景知識,不斷進行新的教學方法的嘗試,盡可能滿足大部分學生的需求,從而達到教學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