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語篇分析除對語言學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論價值外,還對英語教學具有很大的應用價值。本文集中討論了語篇分析在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應用,探討了語篇分析的理論,闡述了語篇分析在英語閱讀教學中的具體實施步驟:引入文化背景知識;分析文章的體裁;分析文章的句際關系,概括主題思想;處理語言知識的重點和難點;賞析課文。
關鍵詞: 英語閱讀教學語篇分析實施步驟
1.引言
語篇理論自誕生以來深刻地影響著語言研究和教學,許多研究者也做了很多把語篇理論引進外語教學的嘗試,如語篇理論在英語寫作、英語翻譯、英語閱讀中的運用等,筆者把語篇分析理論運用到英語閱讀教學中,有意識地對學生加強語篇分析的訓練,以提高學生的語言綜合技能。
2.語篇分析的含義
語篇分析(discourse analysis/text linguistics)理論的問世和興起扭轉了過去將語言作為認知系統(tǒng)而脫離社會文化和交際環(huán)境的研究方向。因為對語言本質的研究,離不開把語篇作為研究對象?!罢Z篇指任何不完全受句子語法約束的在一定語境中表達完整語義的自然語言”(胡壯麟,1994:1)。它既是語言單位,更是語義單位;它可以是口頭語言,也可是書面語言;它可長可短,長可以是一部小說、話劇,最短可為一個詞。它無論以何種形式出現(xiàn),都是集形式與功能意義于一體,并與一定的語境緊密相聯(lián)。語言存在于語篇之中,而不是句子之中,人們要研究語言問題,必然要把語篇作為研究對象。語篇分析是指針對不完全受句子語法約束的,在一定的語境下表示完整意義的自然語言進行的分析。也就是說,語篇分析是立足于整個篇章,著重分析篇章的建構和解讀,在這個過程中通過還原作者組織語言、表達思想內容的原始過程,實現(xiàn)理解的目的。
3.語篇分析對閱讀教學的理論指導
語場、語旨和語式這三種語境的符號組成部分分別涉及語言三大功能,從教學角度看,就是把課文作為整體,從文章的層次結構和內容上入手,要求學生掌握文章所傳遞的主要信息。語篇層次的內部分析,是對實現(xiàn)語篇的語言手段展開分析,不僅要分析小句即語義的基本單位的功能,而且要分析語篇的“主位—述位”,分布“銜接”和“連貫”手段,修辭文體手段及信息結構等方面,側重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綜合運用能力和交際能力。語篇教學是閱讀教學的關鍵和目標。詞匯教學應當花費少量時間,選擇最佳技法,力爭達到較好效果,詞匯教學要服從和服務于語篇教學,英語語篇按文體分為記敘文、描述文、政論文、釋義文等。這些文體又分別應用于新聞報道、廣告、法律、文書、學術論文等。因此,閱讀文語篇教學,根據(jù)文體特點來組織、設計教學,優(yōu)化教學方案,是較好的切入口。目前文獻中常見的閱讀理論模式有從上至下模式、反應—補償模式,這種模式和框架顯得太寬泛,不易在教學中把握,如果在教學中將上述模式靈活運用,結合學生心理特點、文化特點及“文化”內涵,進行教學法的探索,效果會更好。語篇教學法的基本教學原則在于閱讀文教學應是課內外創(chuàng)設條件,讓學生自我進行語言習得,和教師主導有機結合,而非傳統(tǒng)的緊扣教材教什么內容的問題,閱讀文中創(chuàng)設條件主要應是課堂訓練要有信息差,消除學生對課文理解的不確定性,訓練要準確,又要流暢,難易適度,由易到難激發(fā)興趣;制造讓學生出錯的問題進行重點講評,而非每錯必糾。傳統(tǒng)的閱讀教學是在語法翻譯法理論指導下,依賴語法分析來理解語義,用能否譯成確切的母語作為衡量理解的標準。學生注意力集中于詞匯與語法,處于被動的地位,因而缺乏深層理解能力和聯(lián)想能力,閱讀速度上不去,交際運用能力也跟不上。從教師的角度看,由于傳統(tǒng)理論強調從音素到字母對應,詞組到句子對譯關系著手,語言點講解往往不能緊扣上下文,即緊扣語篇語境作全面的分析。自從心理學家Nuttal提出,閱讀是交流的互動過程,并把外語閱讀描寫為對語篇的積極詢問,人們才逐步認識到閱讀應該是讀者與作者進行積極交流的雙向活動,是一個互動過程。作者通過語篇將其信息編碼,而讀者通過譯碼獲得語篇的含義,在此過程中,讀者即學生應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
4.語篇分析與英語閱讀
4.1引入背景知識。
背景知識對閱讀理解并非可有可無。閱讀是一項涉及面廣泛并且很復雜的技能,而不是一個簡單的譯碼過程,僅僅理解文章的表面意思是不夠的。外語閱讀既有語言方面的因素,又有非語言因素。語言因素指的是語言水平;非語言因素指的是與閱讀有關的背景知識和閱讀策略。美國語言學家Johnson把閱讀理解形象地稱為“在未知和已知之間架起橋梁”。這個解釋著重指出了在閱讀過程中“已知信息(prior knowledge)”的重要性。國外許多語言學家都對文化背景知識的影響作了研究。Steffenson(1981)比較了兩組來自不同文化背景國家的學生對于兩篇文章的理解程度。一組來自印度,另一組來自北美。結果顯示北美學生對其中一篇描寫北美婚禮的文章理解得更好,而印度學生對描寫印度婚禮的文章理解得更好。對于語言難度相當?shù)奈恼拢瑢W生更易理解和記憶關于本國文化的文章和主題內容熟悉的文章。由此可見,不了解和熟悉目的語言的有關背景知識,光憑詞典弄清每個單詞的意義是無法正確理解篇章內容的。例如在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出版的《希望英語》第一冊“Why We Have Pets”一文中“somewhere between Adam talking to the serpent and King Kong climbing the Empire State Building,human beings decided that animals were important to them.”面對此句,學生看完后不知所云,這時教師就必須輔以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識。根據(jù)《圣經(jīng)》,亞當是上帝造的第一個人,亞當和夏娃在伊甸園里過著幸福的生活,一天亞當受到蛇的引誘偷吃了禁果,于是受到上帝的懲罰,被趕出了伊甸園,從此以后,罪惡就與人類相伴,在這個句子中“Adam talking to the serpent”指人類的開始。好萊塢第一部《金剛》是1993年美國一戰(zhàn)結束后經(jīng)濟大蕭條時期拍的,那時帝國大廈剛剛建成,是美國兩個標志性建筑之一。《金剛》影片中金剛是一只巨大的非洲猿猴,被拍電影的卡爾逮住并帶到紐約。在那里,它成了供人觀賞的怪物,但它卻愛上了一個美女。為了追她,它逃脫了主人的牢籠,橫穿紐約的街道,最終爬上了當時剛剛建成的帝國大廈的尖頂,葬身于飛機的槍林彈雨。在句中“King Kong climbing the Empire”指的是人類現(xiàn)代。所以如果學生熟悉了這兩個背景知識,整個句子就不難理解了。由此可以看出,如果一個讀者閱讀文章時,沒有與主體相關的背景知識,閱讀理解將很困難。
4.2文章體裁的分析。
體裁框架雖然是較抽象化的篇章模式,但它揭示了不同體裁語篇的本質特征和主要特點。了解不同體裁語篇的本質特征和主要特點有助于學習者更準確地理解語篇的含義和文章的主題。綜合英語教材不僅涉及的話題廣,體裁亦豐富多彩,有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面對不同的體裁,教師應采取不同的分析方法,介紹文體和篇章模式,其目的是指導學生對課文結構進行分析,熟悉各種寫作體裁和組篇方式,為多種體裁的寫作打好基礎。
4.3語篇的銜接、連貫及語言知識的重、難點講解。
在語篇中,句子與句子之間絕非一個個孤立的單位,它們在語義上是連貫的。這種連貫通過各種銜接手段的運用才得以實現(xiàn)。這些銜接手段主要有:語法手段(包括照應、替代、省略、時體配合、排比結構等)、詞匯手段(包括詞的反復、同義、反義、上下義互補等)和邏輯聯(lián)系語。這些銜接手段是連句成段、連段成篇的主要手段。熟悉和掌握這些手段,能使學生快速而準確地抓住語篇的意義,而且有助于學生寫作能力的培養(yǎng)。
在英語教學中,詞匯量的擴大仍然是學生的重要任務,筆者在實際詞匯教學中,一般不會把新詞匯單獨進行講解和記憶,而是放在上下文的語境中讓學生學習和掌握。首先根據(jù)新單詞在句子中的位置,先確定它的詞性,然后根據(jù)上下語境內容推測這個單詞的意思,再用英文表達出來它的意思,最后用構詞法,或同義詞、反義詞等方式記憶新單詞。這樣學生就不僅掌握了新詞匯含義,而且知道了如何正確地使用這些新詞匯。
4.4放眼語篇、抓住主題。
主題(theme)給語篇以存在的目的,給段落以發(fā)展的方向。目的是可以告知、定義、解釋、說明、敘事、勸導、比較、對比等;而方向(orientation)只有一個:一切指向中心思想。中心思想在哪里?我們如何抓住它呢?這就需要弄清段落的主題句(topic sentence)。我們在教學中發(fā)現(xiàn):通過語篇分析,可以幫助學生確定一段話的主題,把握其大意。語篇中往往有一個主題貫穿始終,起到銜接語篇的作用。絕大多數(shù)語篇都有主題句,它出現(xiàn)的位置一般有以下幾種:段首、段末、段中;有些語篇沒有主題句,它的主旨大意隱含在字里行間。
4.5篇章賞析。
閱讀文章體裁多樣、豐富。而不同體裁的文章有不同的側重點,有的可以從思想內容上分析,有的是從寫作和修辭上研究,有的則從作者的筆調、語氣和語言風格等方面加以研究。所以針對綜合英語課文學習的更高一層要求就是對篇章的賞析和評價。
5.語篇教學的優(yōu)勢
通過實踐,我們初步感到語篇教學至少有以下幾個優(yōu)點,值得我們在英語閱讀教學改革中,作進一步的深入探討。第一,以語篇為起點,自上而下地處理課文更符合人們的認識規(guī)律。我們面對一篇文章,就像站在一幅畫前,首先看到的是畫面整體,只有在我們分辨出這是風景畫還是肖像畫之后,才能研究畫家用了什么色彩、什么筆法來完成這幅畫。如果我們把課文肢解成單句,逐句進行詳盡的語法分析和詞義解釋,就像我們只看見畫家作畫的顏料和筆法,而沒有看見畫本身一樣。當然,像畫家繪畫需要顏料一樣,作家也要通過語音、詞匯、語法經(jīng)過構思選擇,才能編織出千變萬化的篇章。然而,讀者只有從語篇入手,才能全面和深入地理解課文。
第二,語篇教學集中了傳統(tǒng)教學法和交際法的長處,彌補了兩者的不足,是目前較理想的教學方法。傳統(tǒng)教學法的致命弱點在于忽視語境對語義的影響,課文講解脫離語言使用的特定情景,詞匯講解集中在重點字例句上,其結果是學生脫離單詞原意,脫離上下文,只見樹木,不見森林。交際法則完全背道而馳,片面強調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忽視或排斥語言教學。兩種傾向均有失偏頗。語篇教學認為語言功能是第一位的,而同時又不忽視語言形式,這樣,既克服了傳統(tǒng)教學法重語言形式而輕語言運用的極端,又克服了交際法重語言運用而輕語言形式的另一個極端,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獲取完整信息的能力和在實際交際中恰當?shù)亍㈧`活地運用語言的能力。
第三,語篇教學能較好地激發(f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創(chuàng)造性。語篇教學強調在語境中理解語言,把課文看成是作者對語言形式進行的選擇,各人可以有各自的不同理解,就像欣賞一幅畫,各人可以有各自不同的欣賞角度。這樣的語言教學把語言看成是動態(tài)的,而不是靜止的。因此,可以調動學生的想象力,培養(yǎng)學生積極思維的能力。
第四,語篇教學更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意識(cultural awareness)。由于語篇教學強調社會環(huán)境對語義的影響,因此,培養(yǎng)學生外語學習中的文化意識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同時實踐也證明,只有在語篇中才能真正理解語言形式怎樣體現(xiàn)了一個民族的文化、價值觀和思維方式。
但在實際教學中,筆者也發(fā)現(xiàn)語篇教學也有其潛在的一些限制因素:語篇教學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不僅要有扎實的語言基本知識和語言能力,善于在課堂上把握時機和方法,有效地引導和啟發(fā)學生,還要具有豐富的社會學、心理學、教育學等與語言相關的其他領域的知識,以及關于目的語國家的政治、經(jīng)濟、地理、文化等方面的知識,即教師教學中應以英語為主體,兼容其他學科知識,既提高學生的語言知識,又要提高學生人文素養(yǎng)等綜合能力。
6.結語
綜上所述,以語篇為單位組織教學,既重視語言形式,又重視語言的功能,同時還注重語篇所涉及的語言文化與相關知識,引導學生既快又準地弄清語篇的整體結構與主旨大意,以及為說明該主旨大意的重要事實,進而根據(jù)上下文的邏輯關系作出合理的推論與判斷,以最大限度地獲取語篇中的完整意義。語篇分析視角下的閱讀教學具有明顯的先進性和有效性。我們強調語篇能力培養(yǎng),并不排斥對句子結構、短語和生詞等個別語言現(xiàn)象的分析理解。相反,還能彌補語篇教學的不足。語篇教學順應人的認識過程,在教學中將其綜合應用,定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有利于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和語言交際能力。
參考文獻:
[1]胡壯麟.語篇的銜接與連貫[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4.
[2]黃國文.語篇分析概要[J].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3]寄影.語篇分析與精讀教學[J].解放軍外語學院學報,1998,(1).
[4]無魯霞,王初明.背景知識與語言難度在英語閱讀理解中的作用[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8.
[5]賈芝.語篇分析在研究生英語閱讀課中的應用[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