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陳凱歌電影新作《梅蘭芳》在商業(yè)機制和創(chuàng)作心理等多重因素的影響下呈現(xiàn)某種束縛感。影片雖不失為—部優(yōu)秀作品,卻難以成就陳凱歌導演的再次巔峰,
[關鍵詞]《梅蘭芳》 陳凱歌 商業(yè)性 藝術性 枷鎖
引言
三年磨一劍,陳凱歌攜新作《梅蘭芳》回來了。然而,他真正回來了么?回歸到自己一直堅持的人文特點創(chuàng)作之路上了么?觀眾們在《梅蘭芳》中似乎看到了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陳凱歌——一個將人文藝術商業(yè)化、中規(guī)中矩藝術表現(xiàn)的陳凱歌。追根溯源,是商業(yè)因素和一種復制輝煌的復雜心理給導演套上了“紙枷鎖”。
一、心理“枷鎖”
首先,陳凱歌選取的仍然是有關戲曲元素的題材。這無疑就是一個“枷鎖”的開始《梅蘭芳》的出世讓人條件反射的聯(lián)想起他的巔峰之作《霸王別姬》。在高概念電影《無極》飽受爭議后,陳凱歌想重歸文化之路?!睹诽m芳》對陳凱歌的意義和對觀眾的意義是同樣的——借《梅蘭芳》翻身,甚至在《梅蘭芳》中找尋當年《霸王別姬》那般令人深刻的驚艷,畢竟《霸王別姬》是陳凱歌導演生涯中最華美的標志。相比兩部時代背景相似,且均以國粹作為敘事載體的作品,《梅蘭芳》看起來并不那么自然,甚至有些謹小慎微和造作為之。挑剔又敏感的觀眾讀出了陳凱歌一種畏懼失敗的心理,想借京劇題材的拐杖重回屬于自己的路,也想借觀眾的對比心理來保障某一部分的票房。經(jīng)典是創(chuàng)造的,而不是復制的。扶著墻走是否就肯定不會摔倒?這不禁讓人想起《梅蘭芳》片中一句貫穿全片的經(jīng)典臺詞:“輸不丟人,怕才丟人”。
二、題材“枷鎖”
其次,《梅蘭芳》是一個具有時代主旋律的人物傳記題材。通過對一代京劇大師梅蘭芳少年、青年、中年三個時代的描寫。反映他執(zhí)著、孤傲的性格特質(zhì),以及其對京劇藝術的深遠影響。然而,對京劇大師的藝術敘述似乎略顯模式化一因極力追求展示其特殊的品格而隱匿了角色的“凡人”特點。角色在片中被強化的英雄感和神圣感,使得整部作品在精神高度上有點被架空的感覺——鐵骨錚錚的“藝術形象”讓人感到有些僵硬而疏離。也許陳凱歌的瞻前顧后是出于眾人情感需要的情非,導已,在一些“顧問”的把關下,故事情節(jié)被小心翼翼的層層過濾,影片甚至出現(xiàn)了局部情節(jié)不自然的“卡殼”。在這些條條框框下的電影創(chuàng)作就類同“戴著枷鎖的芭蕾”。而《霸王別姬》中的程蝶衣是完全虛構(gòu)的藝術形象,在塑造人物上有著極大的自由空間。因此,同是銀幕上的名伶。伯仲得失已勿容置疑。如果陳凱歌能夠另尋題材或者放手去創(chuàng)作,或許我們能再次感受其大師風范?!睹诽m芳》在一定意義上說是導演給自己回歸的一張保單,可是中庸的創(chuàng)作理念讓觀眾感受到的是他回歸的用心與吃力。
三、商業(yè)“枷鎖”
《梅蘭芳》演員陣容是影片票房保證的有效因素之一,對于演員的演技各方評論各執(zhí)一詞。
(1)章子怡一孟小冬
涉及梅蘭芳,不可能忽略他生命中一個重要人物孟小冬。有著“冬皇”之稱的孟是一個骨子里透著倔強、清高、冷傲的美麗女子。她的特別在于入了梨園行依舊是那般動人的傲氣,加之其成功塑造的藝術形象,名噪一時自不見怪。她的傳奇愛情與婚姻更讓她的一生充滿神秘。如此性格復雜且難以駕馭的一個人物,陳凱歌挑中了章子怡。章目前是國際上最具號召力的華人女星之一,《梅蘭芳》想打開國際市場,這樣的選擇無可厚非。章雖然成功塑造過不少角色,稱之為“青春演技派”并不為過。面如滿月、眼神堅定,高高挽起的發(fā)髻讓她看上去的確有“生”的瀟灑俊俏。但是,畢竟她還年紀輕輕,閱歷有限,又沒有戲曲功底。在開拍前的臨時抱佛腳,對成功塑造孟小冬這個角色還是遠遠不夠的。章子怡本身那種現(xiàn)代女性堅強獨立的性格強加在舊時代的“孟小冬”身上,觀者的感受更多的是水土不服。美麗的淺笑和俏皮的臺詞無法完全填充角色“孟小冬”與演員“章子怡”之間的差距。
(2)黎明——梅蘭芳
黎明出演梅蘭芳,給了所有人期待,演員的壓力也正源自這種期待?!栋酝鮿e姬=》中程蝶衣戲如人生的無法自拔,同時演員張國榮的精湛表演也讓觀眾們無法自拔。程蝶衣就是張國榮,張國榮就是程蝶衣。黎明如何斗戲于張國榮是每個觀眾的期待。拋開對比,黎的表演也實在可以說只是完成,并不能說是成功。京劇大師的儒雅和瀟灑倒是被他的一襲白衣給詮釋了,然而懸浮的表面依舊讓藝術角色立不住腳,既不深刻也不真實。沉悶的表情缺乏名伶之風,偶爾發(fā)出的怒吼,看似威懾卻沒有任何分量感。黎太過于想去表現(xiàn)大師的內(nèi)心世界。可是,他缺少的是京劇大師的氣場,那種所謂的“心理戲”反而讓角色看起來靈氣不足、木訥有余?;蛟S選擇黎明也是向各年齡段觀影人群的一個票房推廣,作為與張國榮同一時期的明星,能否完美詮釋甚至超越也成了抓住觀眾走進影院心理的一個保障。
(3)徐少群一王學圻
《梅蘭芳》前60分鐘是余少群和王學圻兩位演員締造的影片最華美的篇章,他們將兩位京劇大師的風骨人格刻畫的蕩氣回腸。初次“觸電”的余少群沒有讓人失望,曼妙的身段、流轉(zhuǎn)的眼神,兩眼炯炯、紅唇皓齒,那種“在臺上比女人還女人”的味道被演繹的盡善盡美。作為新人,他在人物內(nèi)心把握上也顯得游刃有余。邱如白為了梅蘭芳辭去工作,邱家人當著梅的面指責邱的不應該,此時角色心底那中落寞孤獨被展示的一覽無余。斗戲打擂臺,他那種看似嫵媚柔弱卻堅定倔強的接受了與師傅十三燕斗戲,簡直叫絕。王學圻扮演的十三燕,原形是京劇界泰斗級人物譚鑫培。王的一舉一動還原出了當時大師的“范兒”。十三燕在片中是個血性男人,對世間百態(tài)一語道破、對權(quán)貴的淡漠、對尊嚴的護衛(wèi)。王的一個眼神。遺老遺少的語調(diào),都精準的拿捏住這個矛盾復雜人物的特征。不少好奇的觀眾設想陳凱歌如果一直沿用余少群演下去《梅蘭芳》會又是什么樣?
四、結(jié)語
影片中有這么一句臺詞:“誰毀了梅蘭芳的孤單,誰就毀了梅蘭芳?!蹦敲串旉悇P歌的孤單被打破的時候,是誰給他帶上了“紙枷鎖”。又有誰能去掉他的“紙枷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