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新時期以來,都市婚戀小說在當代文壇上呈現(xiàn)出前所未有的繁榮態(tài)勢,書寫知識分子婚戀現(xiàn)象的小說也如雨后春筍。這些小說在內(nèi)容上不僅是對文化的叩問和對改革開放深入的記錄和思考,同時也呈現(xiàn)了當代中國知識分子的婚戀觀:即對愛情的追尋,對女性命運的再思考;情感的迷失,婚姻的消解;美好人性的楷模,道義良知的恪守等特質(zhì)。
關鍵詞 知識分子 愛情 婚姻
關于中國知識分子的婚戀小說,向上可以追溯到中國十九世紀書寫寶黛愛情的四大名著之一《紅樓夢》,到了二十世紀前期。魯迅、丁玲、錢鐘書等現(xiàn)代文學作家分別在他們的《傷逝》、《莎菲女士的日記》、《圍城》等作品中將男女知識分子的婚戀作為社會問題反映了出來,但是這些小說只可以歸到城市知識分子的婚戀小說類,還不能完全歸類到“都市題材”的小說中。因為“真正意義上的都市文學,還是產(chǎn)生于改革開放之后。或者說是在90年代中國城市化進程加快之后才形成的,真正意義上的都市作家,也是在這之后才開始完全浮現(xiàn)文壇?!币虼?,筆者研究的中國都市知識分子的婚戀小說從時間上來講,就是從新時期文學開始的。
對愛情的追尋。對女性命運的再思考
從20世紀80年代初期,經(jīng)歷了“文革”的中國,百廢待興,文學也是一樣,如同雨后春筍,開始書寫起了中國社會的變化,而這一時期小說呈現(xiàn)的主要內(nèi)容是對文化的叩問和對改革開放深入的記錄和思考。特別是在婚戀這一永恒的主題方面表現(xiàn)出來最大的特點就是“人性化逐步顯現(xiàn)和得到重視。這一時期的愛情主題可以分為兩個大的發(fā)展方向。第一類作品針對影響愛情正常發(fā)展的外部阻力進行反思,或者將愛情放在謳歌善、抨擊惡的道德層面上進行描寫。另一類作品則對‘愛情’本身進行了反復的詰問與思考,而且,進行這種深層思考的大多是女性作家的創(chuàng)作?!@批作品,還不能稱之為真正的愛情文學”,因為新時期的“愛情小說,都只寫情愛,不敢涉及性愛。更不能談性欲,只圍著它打外圍戰(zhàn)。”正如有論者對這一階段的婚戀小說評價是“愛情神化,性的缺席?!币蚨@些小說。從真正意義上反映都市知識分子婚戀的還是比較少的。
其中,著名作家張潔的成名作《愛,是不能忘記的》是較早涉及到愛情和婚姻矛盾的作品。作品中主人公女作家鐘雨是一個對愛情有著美好期待和堅守的女性,她將自己對那位老干部的愛情深深地埋藏在心底,通過日記本向?qū)Ψ絻A訴愛情。小說中兩個人愛得都很痛苦,可誰都沒有勇氣改變現(xiàn)狀,而是將愛深埋在心底,追求一種精神上的柏拉圖之戀。另外,張潔發(fā)表于80年代末的《方舟》也是一部關注知識分子婚姻情感的長篇小說。小說描寫三個中學時代的同窗好友,人到中年又各自離開丈夫相聚在一個住宅的單元里的故事。她們的人生如同乘住在一葉方舟上,經(jīng)受著生活海洋里風浪的拍擊和顛簸。雖然這三個女子最終走出了無愛的婚姻圍城,但是在現(xiàn)實社會中還是得不到真正自由,因為當她們終于掙脫了沒有幸??裳缘募彝ナ`時,她們墜入的卻是一張試圖將她們吞沒的世俗與偏見的羅網(wǎng),讓她們無路可逃。小說一方面包含了作者對女性知識分子極大的關注、理解、同情、無奈、惋惜與憤慨:另一方面也做了關于“壓迫女人的與其說是男人,不如說是觀念和傳統(tǒng)”的思考。這時期涉及到都市婚戀的小說還有劉心武的《愛情的位置》,諶容的《人到中年》等,但是這類小說對知識分子婚戀問題的反映并沒有引起人們足夠的重視,因此,這一階段對于都市知識分子的婚戀小說來說應該是屬于單純期,小說的主題思想也僅僅只停留在對愛情的追尋和對女性命運的再思考上。
情感的迷失,婚姻的消解
當中國社會跨越90年代以后,隨著市場經(jīng)濟的確立,90年代文學“受商品經(jīng)濟、市場化的影響,原有意識形態(tài)解體,文學對抗、批判的現(xiàn)實參照物淡化,市場化、世俗化傾向由隱而顯、由小而大,越來越成為主流的文學發(fā)展線索。可以說,整個90年代文學就是在一種市場化的氛圍中成長?!边@時候,都市小說也越來越多地書寫這一階段都市人的婚戀現(xiàn)狀。
于是,在這種市場化的文學環(huán)境中,當代都市小說中的許多知識分子拋棄了中國傳統(tǒng)知識分子的道德倫理恪守,失卻了當代優(yōu)秀知識分子的責任良知擔當,他們不能規(guī)避金錢和欲望的誘惑,情感迷失在物欲、女色之中找不到歸路。賈平凹的《廢都》就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這部小說的出現(xiàn)給文壇帶來了“地震”效應。小說以知識分子莊之蝶與唐宛兒、柳月、牛月清等幾位女性情感的糾葛為主線,敘寫了莊之蝶情感游離于愛情與婚姻之間,經(jīng)受著靈與肉的;中擊。令人不解的是象莊之蝶這樣一個有地位、有聲譽的當代中國知識分子,他為什么會陷入這樣的感情旋渦呢?筆者認為一方面是由于在社會轉(zhuǎn)型期間,多元文化撲面而來,主流意識形態(tài)不太明朗,人類個體身處混沌意識觀念之中找不著北,此時知識分子對自身存在的價值和文化訴求心存疑慮,甚至盲目,另一方面他們游戲愛情,調(diào)戲婚姻,用情感的迷失來掩蓋內(nèi)心的虛弱。從表面上看他們對那種頹廢的生活樂此不疲,但實際上他們的靈魂時時經(jīng)受著內(nèi)心痛苦的煎熬。正如李祖軍所評論的,他認為隨著“90年代愈益深化的市場經(jīng)濟,在對中國社會產(chǎn)生深刻影響的同時也深刻影響了中國現(xiàn)代知識分子,使他們的生存環(huán)境、創(chuàng)作環(huán)境發(fā)生了根本性的改換,也使他們的社會位置、經(jīng)濟狀態(tài)和文化的生產(chǎn)方式都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轉(zhuǎn)換,知識分子在這種前所未有的轉(zhuǎn)換面前,傳統(tǒng)的士人心態(tài)和現(xiàn)代的價值觀念引起了劇烈的沖突,導致了他們在面對自己的價值觀念和心理期待上的巨大的失衡,導致他們精神的無所依托。于是莊之蝶們開始放縱自己,從經(jīng)濟上到文化上,從生理上到心理上,從個體到集體,放縱的結(jié)果是他們無法找回自己,從而走向精神的崩潰。在沖突中,他們很多人走向了價值的混亂和精神的崩潰,他們不得不通過宿命論,通過奇書術數(shù)來進行自我救贖,以荒誕來應對荒誕?!蔽覀冋f這一評價很有見底。
要說賈平凹的《廢都》是九十年代對都市知識分子的婚戀做深層次盤點的作品,那么張者的姊妹篇《桃李》和《桃花》則是對二十一世紀初中國社會轉(zhuǎn)型期人文知識分子的文化生態(tài)作全面展示的都市婚戀作品。小說《桃李》以某名牌大學法律系的教授、研究生的情感生活、社會實踐為主線,勾勒了在現(xiàn)代高度物質(zhì)化、商品化的大背景下知識分子的生存狀態(tài)。作者以“我”的角度敘述了出身討飯人家的主人公邵景文教授功成名就后為金錢美色所動,在打贏一場場官司的過程中逐漸墮入沒落,最終家破人亡的人生傳奇,同時小說穿插了“我”的師兄弟、師姐妹復雜的愛情糾葛,欲望支配下的性愛經(jīng)歷,塑造了一大批形形色色的當代知識分子的凡人形象。而《桃花》則是以一個情色事件作為開端,情愛觀念保守的“師兄”姚從新,在網(wǎng)上結(jié)識了一個希望以出賣肉體換取完成學業(yè)的女大學生。出于道德感。師兄決定施以援手。可以說在小說的一開始,就在桃花曖昧的底色下貫穿了道德救贖的沉重命題。小說中知識分子姚從新對理想愛情守候的訴求卻讓人思考,“姚從新的愛情觀在今天看起來似乎是太守舊了,他的所謂堅守也成了別人的笑料,但正是這種不隨俗趨時的生活態(tài)度值得肯定。因為,不隨俗趨時是任何時代真正的知識份子的基本道德操守。當然,姚從新所堅守的理想愛情只具有象征意味,它代表的是傳統(tǒng)的價值觀念?!迸c《桃李》中人物不予抵抗地滑向深淵不同,在《桃花》中張者探討了知識分子堅守道德底線的可能。張者認為,從內(nèi)涵上看《桃李》是放縱的,《桃花》卻是收斂的,對于這一轉(zhuǎn)變。張者的解釋是,“市場經(jīng)濟發(fā)展到了一定的時候,人們吃飽了肚子就開始關心精神問題了。知識分子不應該僅僅是經(jīng)濟生活的參與者和推動者,是不是還應該是人文精神的堅守者?”應該說張者的小說既將多元文化下轉(zhuǎn)型期中的中國當代社會市場文學環(huán)境下知識分子情感的迷失、婚姻的消解的婚戀現(xiàn)狀作了全景展示,還促使人們進一步思考這些當代知識分子不堪的婚戀背后的東西。對此,青年評論家謝有順一針見血地指出、“在張者的小說中,不僅邵教授利用自己的專業(yè)攫取金錢和美女,連他的學生,也知道通過自己的所學提前享受消費社會的各種快樂。肉體對欲望和物質(zhì)的渴求已經(jīng)解禁,身體的快樂就擺在每個人的面前。大學再也不是簡單的受教育、做學問、搞研究的神圣場所了,她早已被市場、商業(yè)、消費和欲望刺激得蠢蠢欲動:大學也不再以培養(yǎng)‘不對任何人負責的堅定獨立的靈魂’(賈克比語)為驕傲了,那些以專業(yè)技術適應市場經(jīng)濟并贏利的人反而能受到足夠的尊敬?!笨梢?,這些曾被認為是社會的脊梁的知識分子混亂不堪的婚戀現(xiàn)象給社會帶來了多么大的負面影響,這既是當代知識分子要深思的,也是全社會要為之深思的一個重要社會現(xiàn)象,而且出現(xiàn)的這種種現(xiàn)象僅靠文學是無法解決的。
近日,又有一部反映知識分子婚戀小說《再婚》問世了,作者李燕子在小說中講述了一個名叫秦越的大學中文系副教授經(jīng)不起法律系老師葉天錦的狂熱追求,與原配妻子同系老師韓茹素離婚,又與葉天錦再婚的故事。小說寫到當秦越開始了再婚生活,激情過后日子平靜下來時,從前的習慣開始固執(zhí)地打擾他,尤其是對相濡以沫生活了十六年的前妻心頭常升出難以言喻的牽念。秦越的這種心理葉天錦是不能容忍的,因為女人要的是男人的全部,但再婚的中年男人已經(jīng)沒有了全部。加之兩個異姓家庭的孩子時時吵鬧,于是秦越和葉天錦再婚的喜悅慢慢地也就蕩然無存了,生活在這時露出了嚴酷的一面:一半是責任,一半是平淡。這部小說非常理性展示了知識分子的情愛幻滅,促使人們思考:那些處在都市中擁有現(xiàn)代思想意識的知識分子,面對誘惑和婚姻時,是滿足現(xiàn)有的婚姻呢?還是再做一場轟轟烈烈的愛情夢,不惜赴湯蹈火地離婚去再婚呢?可新婚一定就好嗎?
新世紀以來,涉及知識分子婚戀的小說不在少數(shù),如湯吉夫的《大學紀事》,朱曉琳的《大學之林》,靜心的《迷旎花園》,許艷文的《空城》,方英文的《后花園》,李洱的《暗啞的聲音》、《導師死了》、《午后的詩學》、《饒舌的啞巴》、《抒情時代》、《光和影》,川妮的《誰是誰的軟肋》等,尤其在李洱的系列知識分子婚戀小說中,李洱“發(fā)現(xiàn)當代知識分子對現(xiàn)實充滿了猶疑和彷徨,生存的焦慮,情感與欲望,善與惡,以及道德倫理對他們本已十分脆弱的心靈正在經(jīng)歷著深度磨礪。當代知識分子的愛情已與傳統(tǒng)的經(jīng)典愛情漸行漸遠,他們浮游在對信仰缺乏體認的精神背景和文化資源之上,沉溺于瑣屑的日常生活之中,內(nèi)在精神世界發(fā)生了令人震撼的沖突和蛻變?!笨傮w上說,在這些小說中的知識分子面對愛情婚姻時表現(xiàn)出的情感的迷失,婚姻的消解是讓人擔憂和思考,從小的方面說是他們?nèi)松谋瘎?、情感的失敗,因為“愛情從來都與人的存在境遇有著密切的關聯(lián)。我們可以把它看成是個人性存在的隱秘傾訴。它常常無微不至地表露著使我們每個人被深深卷八歷史游戲、真理游戲之后的悲歡與無能?!睆拇蟮姆矫嬲f是知識分子形象在社會影響中的異化,低俗和惡劣渲染膨脹了強烈的負面效應。究其根源就是因為在社會轉(zhuǎn)型期、多元文化的語境下,原來作為社會脊梁的知識分子失去了精神家園,缺少責任擔當,被世俗和欲望引領著前進的方向,大方向上失舵,情感上自然容易迷失,正如孟繁華所認為的,新時期以來,長篇小說中的知識分子形象發(fā)生了明顯的變異,尤其是人文知識分子,他們不再是優(yōu)越的啟蒙者或明道救世的智者,而是成為迷失身份。找不到歸宿的精神漂流者。因此,都市知識分子在婚戀方面就凸現(xiàn)出諸多問題,但是作為社會精英的知識分子,在婚戀方面暫時表現(xiàn)出來的這些不堪我們是可以理解的,但不是我們所贊同的,而恰恰相反是我們所要批判的。
可見,當代都市婚戀小說中主人公這種迷失情感、游戲愛情、頹廢人生的婚戀現(xiàn)狀,一方面讓我們?yōu)橹硎緫n慮和嘆息,為他們的人生感到悲涼和遺憾,另一方面也讓我們看到了當代都市知識分子婚戀生態(tài)的嚴重失衡的原因,“高科技、高效益、高消費使現(xiàn)代都市人能夠挾帶著巨大的物質(zhì)能量高速運轉(zhuǎn),貨幣的溝通取代了心靈的溝通,電磁波的聯(lián)系取代了骨肉親情的聯(lián)系。操作的成敗掩遮了人格的優(yōu)劣,性的商品化取代了愛在情感渠道中的升華……”但是我們也知道,自從20世紀80年代的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無論是政治的發(fā)展、還是經(jīng)濟的繁榮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那么作為社會脊梁的知識分子應該抓住機遇,實現(xiàn)其文化價值,而不是被金錢與欲望所駕馭,失去做人原則,偏離處事標準,唯利是圖,唯色是美,沉溺于個人情感的小圈子。那么如果這樣一味地走下去,從自己的人生后果來講,最終是落得可悲下場,造成人生悲劇,從社會影響來講,這是對社會的一種極不負責任的做法,將會形成負面效應,甚至成為世俗之人效法的對象。因此對于這一階段反映知識分子都市婚戀的作品無論從文學的社會功能上,還是審美功能上都需我們審慎地對待。
美好人性的楷模,道義良知的恪守
在讀了以上這些當代都市知識分子的婚戀小說后,為小說所展現(xiàn)的知識分子的情感婚戀世態(tài)所神沮氣喪時,2005年11月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的青年作家龔鵬飛的長篇小說《盛夏的果實》無疑令人耳目一新。這篇小說所展示的崇高的主題、美好的人性的確是當下書寫都市知識分子婚戀中不可多得的作品。小說圍繞在中國改革開放初期成長起來的一代青年知識分子戴逸飛這個主人公,最為深刻地是作者對男女主人公的戀愛心理作了溫柔敏銳的情感剖析,通過一段感人至深的浪漫纏綿的情愛故事,抒寫了一種對現(xiàn)實婚姻的執(zhí)著與對理想愛情的向往的矛盾心理,從而使小說在剖析有關社會人生問題、批判某些社會文化現(xiàn)象、探索宇宙人生和真理的同時,深入人的心靈世界,作了細膩深刻的靈與肉的沖突的描摹。
一方面,小說主人公知識分子戴逸飛作為美好人性楷模?!八菆?zhí)著專一的現(xiàn)代智者”,他對愛是執(zhí)著的,對生活對人生充滿愛心,對妻子彭山花一直是真情不改,從唱起《月光下的鳳尾竹》,到結(jié)婚生子,最后就是彭山花離家出走,他也一直關愛她,惦記著她。尤其是當他和山花在現(xiàn)實婚姻中遭遇到無性生活時,彭山花發(fā)現(xiàn)自己不能過性生活而戴逸飛又不肯離婚,就懷著十分內(nèi)疚、痛苦而又負責的心情,替他找來了一個情人蕾蕾,戴逸飛看著眼前這個二十七八歲而又漂亮、豐滿、性感的女人,他斷然拒絕,還覺得彭的行為十分荒唐,他始終堅守著自己的信仰。因此可以說戴逸飛是一個能正視自己情感的、執(zhí)著專一于自己的人生前途的知識分子。
另一方面,戴逸飛恪守著道義良知,“他是勇?lián)懒x的人生堅守者”。比如小說中戴逸飛第一次與發(fā)跡了的同學阿吾見面是在鴻運高照歌廳KTv包廂,面對燈紅酒綠和暗香浮動的一屋歌聲,在濃烈的脂粉和香水氣撲面而來時,在那些半露半隱、似霧里看花的聲色誘惑下,在現(xiàn)代的物欲場中,戴逸飛的心情十分緊張,告誡自己絕不墮落。這就與他的商人同學有著天壤之別,那么戴逸飛的這種道德凈化、責任強化、道義承擔、堅守人生準則,正是當下知識分子所缺少的,也是我們所建設的和諧社會所要宏揚的。當然,戴逸飛并不是一個情感淡漠、思想守舊的人,比如在和出走了的彭山花離婚以后,他偶遇宛兒,生命迸射出激情的火花,為自己的人生也書寫了一份美好的記憶。
因此,對于《盛夏的果實》中戴逸飛的對于現(xiàn)實婚姻的關護和對理想愛情的追求是完全能夠理解的,它既表現(xiàn)了戴逸飛閃光的人性,又表現(xiàn)了戴逸飛作為知識分子的人格魅力。正如周國清所評價的“現(xiàn)實的婚姻注重當下,尤其是道義與責任,理想的愛情是人性的向往,更重視生命激情與個體自身?!?/p>
綜上所述,對于新時期以來當代都市婚戀小說中的知識分子的婚戀觀主要呈現(xiàn)出的以下特質(zhì):對愛情的追尋,對女性命運的再思考:情感的迷失,婚姻的消解,美好人性的楷模,道義良知的恪守。我們應該認真、審慎地對待。對當代中國都市知識分子婚戀小說也應客觀、理性地批判,因為它們隱含著當代知識分子的生存狀況的描述、主體精神的訴求、終極關懷的體現(xiàn)和自我救贖的掙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