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合唱指揮不僅是合唱團的組織者、領導者,更重要的是合唱藝術的指導者。如何與合唱團一起共同把藝術作品表現出來,這就需要指揮必須具備組織、訓練和表演的有關知識和技巧,掌握純熟的排練、指揮技術,用科學的方法和手段才能將作品的思想性與藝術性體現在舞臺上。合唱指揮的排練、指揮技能主要體現、涵蓋在指揮的案頭、排練及演出等三大工作要素中。
關鍵詞 合唱 指揮 排練 演出
2008年11月“第五屆全國中小學音樂教師基本功比賽”在北京舉行,其中合唱指揮項目凸顯出來的問題表明:中小學音樂教師的合唱指揮水平遠不能適應中小學合唱課堂的教學要求,更滿足不了愈來愈被重視的學校合唱活動的實踐需要。中小學音樂教師對合唱指揮技能發(fā)展的不重視導致了教師整體素質的“偏科”現象,已嚴重影響了中小學合唱活動的展開及合唱水平的提高。那么,合唱指揮的排練藝術主要包括哪些要素,合唱指揮應做哪些工作,解決哪些問題呢?筆者從以下幾方面作簡要闡述。
排練前的案頭工作
指揮在排練前要進行充分的準備,這是指揮的職責。指揮在選好一首歌曲后,在需要時進行恰當的加工改編。指揮的準備工作大致有四個方面’一、熟悉并分析作品。二、對歌曲的演唱進行藝術處理。三、設計指揮動作。四、擬定排練計劃。
一、熟悉并分析作品
閱讀總譜是熟悉作品的第一環(huán)節(jié),初讀總譜可先了解作品的內容、時代背景、創(chuàng)作風格、形式特點、創(chuàng)作動機。然后看他的音樂表現手法,即作品的旋律、和聲、織體、曲式結構、調式結構、節(jié)奏節(jié)拍、寫作手法等。這個過程是內心音響感的過程,換言之,就是“讀音樂”。而且指揮自己要會唱各個聲部的曲調,背出作品的主要旋律,找出各個聲部的難點。指揮還可通過視奏,或聽音響資料來熟悉作品。
在熟悉作品的基礎上隨之對作品進行分析,首先,可從歌詞入手,弄清他的文學內容,繼而弄清他的音樂形象,亦即表現什么內容,抒發(fā)什么情感;發(fā)掘作品的內涵與感情性格:對曲體進行分析_分析作品的曲式結構,找出段落銜接問的變化:找出作品的高潮點,設想用什么方法來建立高點,怎樣來突出高潮部分:如何來解決重點、難點等等。
二、對歌曲的演唱進行藝術處理
根據對歌曲的分析進行藝術處理,從速度的選擇到力度的變化,從鋪墊起伏到高潮出現,乃至合唱的呼吸換氣、咬字吐字、句子句勢、色調布局、小到一個音的起聲,大到整個作品的風格等等,進行全面而細致的處理。
歌曲的藝術處理應以歌曲所表達的思想感情與藝術形象為出發(fā)點。如果只是形式主義的為變化而變化,那么歌聲將陷入矯揉造作的表現中。在歌曲處理中應遵訓統一、對比的法則。
所謂統一就是指在歌曲處理中,不可片面強調變化,忽視統一、平衡,從而使演唱顯得眼花繚亂、雜亂無章;另一方面。也不可片面強調統一、平衡(缺乏變化)因而使演唱枯燥乏味、呆板單調。因此,正確的方法是在歌曲的表情處理中既要注意到富于變化,又要注意到全曲的統一、平衡,分寸必須掌握得當。
所謂對比則是指各種相反的變化技巧而言。例如,起伏與平衡:鋪墊與高潮:聲音與表現上的抑與揚:柔與剛:急與穩(wěn)等等,都是對比的法則在歌曲處理中的應用。
三、設計指揮動作、訂出排練計劃
指揮的語言(在音樂進行中)主要靠圖式、動作,這些圖式、動作不是即興式的,而是通過對歌曲的深入研究、琢磨,深思熟慮設計出來的。這些圖式、動作必須是源發(fā)于心、動之于情。在指揮歌曲之前,指揮著要預先設計圖式和動作,避免機械的重復圖式和沒有意義的多余動作。這就是打拍子和指揮的區(qū)別。指揮者要將精心推敲的指揮動作在歌譜上記錄下來,并練習純熟,這樣在排練中就能按固定的、最佳的圖式指揮,因而可以增強排練效果,提高藝術質量。
動作設計是合唱指揮音樂表達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指揮的動作路線,一般是根據指揮的基本原理并結合歌曲的藝術表現來設計的。在歌曲演唱展開的過程中指揮的手勢也應該不斷的變動,如:①參照合唱曲的情緒而選用不同的擊拍方式。抒情性質的歌曲適應于連貫的擊拍方式;激情、輕快的歌曲適應于頓斷的擊拍方式。②隨著音樂力度的變化改變指揮動作。一首合唱曲的內容最強和最弱的地方,也是提供給指揮決定動作幅度大小的依據,決定了力度的高點和底點,還應設計漸強漸弱的手勢。
作為指揮,沒有計劃、沒有準備就不要出現在合唱隊面前。指揮在了解作品難點、重點、藝術形象等之后,應根據合唱隊的大致排練進度,進行綜合考慮,擬定出本次活動或近期數次活動的排練計劃,安排好順序與方法,并把它簡明的、綱要式地記錄下來。
排練工作
一、基本步驟與方法
1,練聲
為了使合唱隊員進入到歌唱狀態(tài)中,一般在排練的開始都要安排練聲。練聲包括呼吸、共鳴、發(fā)聲、吐字、咬字、音準、力度控制等內容。練聲有的以開嗓子或提高唱歌技能為目的,有的是為了排練新作品。練聲是校正發(fā)聲器官的歌唱狀態(tài)、提高合唱隊效率的關鍵。因此要努力提高練聲的質量,同時將練聲與其它的基礎訓練有機結合,做到“一曲多用”,將會從整體上提高排練的效率。
2視唱作品
視唱作品是排練一首新歌的第一步。由于第一次視譜的印象很深刻,就如人們常說的“先入為主”,所以盡可能在第一次視唱時唱得準確就顯得非常重要。
視唱可采用先聽(聽老師在琴上彈奏)后唱?;蛳茸x節(jié)奏后唱譜,最后再唱詞的辦法。為了加深對其他所有聲部的了解,大家應結合指揮手勢視唱每個聲部的曲譜,而不是只視唱自己聲部的曲調,這樣既提高了視唱能力,又可在不久的合唱中做到互相協作。
有時,學生在已能唱對譜子的情況下一唱歌詞就又把譜子唱錯了。這是因為新歌的旋律還沒有在學生頭腦中形成清晰的記憶。這時指揮可以將視唱的速度適當放慢,并且要求大家眼睛看著譜子唱歌詞(只用余光看歌詞)。
3細練
應以段落為單位。重點段落和難點部分要重點雕刻,多方面地落實案頭工作中對作品的設計。
在作品的精排階段,最需要的是指揮的敏銳、技巧和耐心。指揮的敏銳的聽覺加上排練之前細心的準備可以使之發(fā)現演唱中的細小的問題所在。指揮的排練經驗和指揮技巧會幫助學生們較為輕易地解決問題。指揮的耐Jb使之總是先去解決最突出的問題并給團員更多的鼓勵與信心,最終解決大多數的問題。
4,總排合練
這一階段的排練主要是對樂曲進行感情處理,從整體角度對合唱進一步的加工。加強對合唱隊員多聲部聽覺能力的培養(yǎng)。
不少學生開始合唱時,分聲部齊唱還可以,但一到合唱便不知所措,不知唱到什么地方了,就是通常所說的“分唱好,合唱跑?!痹蛑辉诜致暡烤毘獣r,對歌曲的音準、節(jié)奏并未真正把握,熟練程度不夠。原因之二:平時沒有養(yǎng)成有意識的聽“豎”的音響習慣,只習慣于聽單旋律“橫”的音響。因此要設法培養(yǎng)合唱隊員們聽“豎”的音響(和弦與復調)的習慣。
由分聲部進入合排,可以先按樂段一段一段的進行排練,各段都唱好之后,再著重排練那些樂段間的銜接處。這樣的步驟在較長的合唱作品中,自然更應如此。
合唱是一種表現性藝術,它的藝術表現分為三個階段,即:“理解”“進入”“表現”。所謂“理解”最重要的或不易做到的是對于作品思想感情的理解,這種理解不應停留在外在形象上。而應該通過外在形象深一步去挖掘曲目的精神內涵。所謂“進入”,即前奏尚未開始前的短暫一瞬間,演唱者的注意力便應迅速地集中起來,想到作品的基本感情性格,想到作品的主要藝術形象。前奏開始時,全體合唱隊員便應隨著音樂進入感情。再談“表現”?!氨憩F”的手法多種多樣,諸如分清作品的段落、層坎,安排好起伏變化,設置鋪墊高潮,表達語氣與感情,注意句讀、激點與色調等等?!氨憩F”總體可分為兩個方面,一是要有富有感情色彩的歌聲,二是要有生動、自然的面部表情。
二指揮手勢運動的基本原則
指揮手勢的“準確、果斷、簡練、美觀”原則
1、準確‘指揮手勢的“準確”是對音樂音準、音色、節(jié)奏、時值、速度、力度、聲部、織體等各個方面的準確指示。指揮手勢的“準確”是對指揮的起碼要求,指揮只有做到準確無誤,才能帶領集體歌唱者的心靈進行藝術上的再創(chuàng)造。
2、果斷果斷性來自指揮的絕對把握性,而絕對的把握性又來自指揮的自信心。要建立起自信心,就得反復磨練,進行充分的精心準備。指揮的動作切忌優(yōu)柔寡斷,含糊不清,速度圖式線條以及各種預示都要在充分準備的基礎上進行,不失時機地做到果斷、清晰、準確和無誤。倘若猶豫不決,哪怕是絲毫的猶豫,都會讓合唱隊員無所適從,出現聲音參差不齊的不堪局面。
3、簡練:指揮的手勢動作就如人們說話一樣,盡量少說廢話。廢話過多會沖淡主題。指揮手勢的多余動作過多也會造成混亂。指揮應以最小的動作獲得最大的藝術效果,動作一定要注意簡練,做到干凈利落,簡潔清晰,能靜則靜,能小不大。切忌畫蛇添足、嘩眾取寵、空調浮夸的多余動作。
4、美觀:指揮手勢的美觀主要體現在手勢的運動線條之中,在擊拍時,拍點主要起到規(guī)定音樂時值的作用,而拍點之后的反射線條則主要起到表達音樂情緒的作用。指揮應將手勢運動的線條設計與音樂情感的表達需要相結合。手勢如歌自然而達意的指揮動作能讓音樂的色調進行得抑揚頓挫、舒暢有序,歌唱者的思想感情也就會自然而然地洋溢于每個音符之中,令人達到至善至美的藝術境界。如果指揮者的手勢與音樂的內容格格不入,那會產生適得其反的效果,只有當指揮動作的形式美服從于音樂情感的內在美時,才能構成完美和諧的指揮藝術。
指揮手勢的“對比”原則
1、點與線的關系:指揮的手勢由點和線交織構成,這個點就是指拍點,點是速度的節(jié)奏,節(jié)奏是音樂的靈魂,指揮擊出的拍點應當絕對正確,點的動作應著力于腕部的力量:在擊拍運動中“點”是相對靜止的,圍繞拍點運動的是“線”,線是旋律起伏的動力,它起到了表敘音樂情感的關鍵作用,其動作應由大小臂腕與手指的相互協調來完成。一般來講,當表現激烈明朗的音樂情緒。且速度較快的音樂大多使用直線:而表現委婉悠揚的音樂情緒且速度較慢的音樂則多注重于曲線的運用。總之,指揮的手勢既要點線分明,又要點線相隨。
2、大與小的關系指揮動作幅度有大有小。一般而論,力度較強的,舒展的,開闊的,慢速而優(yōu)美的音樂常用較大幅度的圖式動作:相反,那些力度較弱活潑歡快,生動而快速的音樂多使用較小幅度的圖式動作。指揮應充分靈活地運用手勢作幅度的層次對比,以適應音樂的無窮變化。
3、跳與連的關系一般來講節(jié)奏性較強的作品其指揮動作往往以跳為主并盡可能地加強連的感覺,使之具有歌唱性:平緩舒展的音樂則往往以連為主,同時也要注意加強跳的因素,以免給人造成平庸單調的感覺。當打“跳”的拍子時,應強調其拍點的彈性,手的反彈動作像是無意中碰到滾燙的開水一樣。當打“連”的拍子時,應強調指揮線條的圓滑性和歌唱性,有一種如歌的感覺。跳與連的關系應該是跳中有連,連中有跳,柔和中包含著節(jié)奏的分明,充滿變化情趣。
4、動與靜的關系動與靜的對比是音樂表現的重要手段之一,指揮手勢的動與靜直接影響到合唱音響的動與靜,在合唱中各聲部之間的音響對比,各樂句之間的音響對比,以及其他種種音樂關系的對比,反饋在指揮身上就是指揮手勢動與靜的對比。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動靜結合,相得益彰,這是指揮者應努力掌握的一對重要動作關系。
5、縱與橫的關系:指揮的手勢動作有縱有橫,只有縱或者只有橫是無法完成指揮動作的,實際上,指揮動作中應做到縱橫交錯、相互貫通、兼容并蓄,決不得將二者相互對立起來。一般來講,在指揮和聲性節(jié)奏性較強的作品時應偏重于縱線,這有利于整齊與和諧。而在指揮旋律性、歌唱性較強的作品時則以橫線為主。
6、剛與柔的關系:剛與柔在指揮手勢中始終是一對并存矛盾。有的作品以剛位為主,有的作品則是以柔為主,作為指揮一定要做到剛中有柔、柔中有剛、剛柔相濟、對比分明和靈活運用。并要注意剛柔動作的自然過渡,指揮手勢的剛柔程度應隨著音樂風格的變化而變化。
演出工作
一、彩排。演出前的彩排是排練工作的最后一個程序,應要求一切如同正式演出。彩排對演出能否成功起著關鍵的作用。彩排時間應定在演出前一天舉行,可請其他同行聽聽,提提意見。彩排的地點應選在正式演出的場合進行,這樣可使合唱隊員熟悉環(huán)境、適應演出場合的音響感覺。彩排內容除了把演出內容過一遍,還應做好正式演出的切檢查。如合唱隊員的站位、隊形、伴奏的位置是否恰當:燈光、布景是否適合演出的需要:化妝、服裝是否符合要求。
二、正式演出前,用半小時左右充分地練聲,形成良好的歌唱狀態(tài)指揮還應該作全面的檢查工作,從合唱隊員到伴奏人員,從領唱到朗頌,甚至到音響、燈光,從服裝到站臺等等是否都已準備好,這時應對合唱隊員們多加以正面的肯定和鼓勵,不宜再提出新的具體要求,以免加重學生的心理負擔,使之過分緊張而導致演出出現意外上臺演出前,指揮還要作好心理準備,頭腦冷靜、力戒慌亂、不怯場不緊張、充滿信心。
三、正式演出時,指揮應精神飽滿、儀表端莊,一站上指揮臺就要成為演員與觀眾的中介,共同來進行音樂藝術的表現這時,指揮要慢慢掃視全體合唱隊員,目光要柔和、堅定,面部稍帶微笑,待隊員鎮(zhèn)定下來演出開始時,指揮應默想主題投入歌曲感情、做好起拍動作演出中,在動作上注意“小與大、動與靜、連與跳、帶與跟”的運用在感情色彩上注意“冷與熱、松與緊、剛與柔、喜與悲的對比要注意運用富于感情的指揮手勢把合唱隊員帶入音樂的情緒中,消除他們緊張的心理假如偶爾出現差錯,指揮也不應發(fā)慌,應沉著冷靜地予以糾正。
四、演出后,要對當天的演出情況進行總結,不論成功,還是失敗,都應從中吸取經驗,找出不足,為今后的努力找到方向善于總結才善于進步,只有不斷總結,才能不斷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