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是人類創(chuàng)造的一種精神產品,它有別于聽覺藝術的音樂、語言藝術的文學,是具有造型性、可視性、靜態(tài)性、物質性的一種空間藝術。波蘭著名的哲學家、文藝美學家英伽登在現(xiàn)象學文藝理論中提出了“未定點”的概念,在美術作品的二次創(chuàng)造中可以稱之為“意象模糊”。
一、“意象模糊”的特點
美術作品具有造型性、可視性、靜態(tài)性、物質性的基本特征,美術形象自然成為了藝術家在美術作品中實現(xiàn)某種理想的終端形態(tài)?!八囆g作品的目的是表現(xiàn)基本的或顯著的特征,比實物表現(xiàn)得更完全更清楚。藝術家對基本特征先構成一個觀念,然后按照觀念改變實物,經過這樣改變的物就‘與藝術家的觀念相符’,就是說成為‘理想的’了?!北M管它也屬于客觀存在,但與我們生活中的客觀現(xiàn)實是有許多不同的,所謂“藝術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這說明,藝術家灌輸在作品中的觀念也有“未定”的“意象模糊”,筆有盡而意無窮。另一方面,讀者在欣賞美術作品時所感知和體驗的深度和豐富性也有所差別,具有很大的模糊性;不同的生活經歷和個性特征會使讀者產生多元的解讀。不同的讀者進行欣賞時的差別往往取決于對“意象模糊”的認識程度。因而研究美術作品中“意象模糊”,有助于我們提高課堂教學效果,也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
二、研究“意象模糊”的意義
在生活的許多方面都存在著“意象模糊”(當然也包括美術作品),有許多東西是無法趨于統(tǒng)一化或者具體化的。但是,在實際教學中發(fā)現(xiàn),許多學生很注重教師課堂上對于美術作品的闡述和分析;換個時間和地點,學生的反應卻沒有一點自己獨特的視角和情感想象,完全是一種移植。這是舊的教學模式的弊端,聽任這種事態(tài)的發(fā)展,將大大地不利于我們現(xiàn)時代的美術教學。
研究美術作品中的“意象模糊”,有助于教師樹立全新的教學理念,調整課堂教學模式,讓美術作品教學真正起到素質教育的作用。讀者在欣賞感知形象的同時,根據藝術作品中的特定形象在內心進行二次創(chuàng)作,積極調動感情因素,還原或者填補藝術家所見所感,滲透自己的情感想象,去體驗美術作品“意象模糊”的意象之美,起到提高自身審美能力的積極作用;還將有助于幫助學生建構合理的審美知識體系,使學生學會運用多元思維方法進行創(chuàng)造性學習。
三、“意象模糊”對美術作品教學的啟示
1.讓學生成為欣賞主體
對于美術作品的“意象模糊”,學生經常扮演著一個“理性”的旁觀者,是一個欣賞客體,程式化地敘述著藝術情感,諸如“體現(xiàn)了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表達了作者崇高的理想”、“反映了封建社會的黑暗與殘酷”等等,一點都沒有自己真實的情感想象,是徹頭徹尾的被動欣賞。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習是學習者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而不是將課本和教師的知識簡單地裝入學生頭腦的過程。美術作品不能成為教師把單一確定的相關知識灌輸給學生的過程,學生不能成為欣賞的旁觀者和接受者。教師應該及時轉變教學觀念,扭轉“一言堂”的模式,積極創(chuàng)設情境,挖掘教學內容中趣味性、生活性并且符合學生心理的東西,吸引學生參與到美術作品的過程中來,主動感知藝術形象和體驗藝術情感,讓學生成為美術作品的主體。
2.注重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和情感體驗
學生是一個鮮活的個體,生活在現(xiàn)實社會中,并且在不斷變化發(fā)展著。對同一件藝術作品,同一個學生以前、現(xiàn)在、將來的欣賞結果是變化著的,即使一個偶然的生活經歷也會改變其對同一件作品的情感想象。美術作品的內容往往都是歷史中留存下來的優(yōu)秀作品,這些作品的生存年代和社會背景離今天實在太遠了,學生又缺乏相關的經驗,無法進行情感通融。鑒于此,教師需要站在學生的角度,了解學生的興趣趨向和心理變化規(guī)律,注重學生的實際生活環(huán)境、生活經驗以及具體的情緒情感變化,適時地以學生為欣賞主體,進行有效的課堂教學。
3.發(fā)展學生想象創(chuàng)造力,培養(yǎng)多元思維習慣
素質教育的根本目標是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實踐能力。美術作品教學中應該積極發(fā)揮“意象模糊”在學生欣賞過程中的作用,以美術作品的“意象模糊”為立足點,創(chuàng)設一定的情境,鼓勵學生大膽地進行情感想象,多角度地感受藝術形象,不要讓教師的審美表述成為唯一的審美標準。例如在《中國古代宮殿建筑藝術》的欣賞過程中,除了組合、體量、造型、色彩、裝飾等藝術手法的欣賞外,可以增加一個“宮殿建筑中藝術與文化思想的關聯(lián)”的討論題,充分調動學生展開討論。不管是贊美還是批判,只要有根有據,盡量加以肯定或者教師幫助學生進一步闡述明白,以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自信,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培養(yǎng)其多元的思維習慣和審美能力。
4.進行“對話式”欣賞教學,營造平等的教學氛圍
課堂中的欣賞教學應該是師生互動的,是師生之間的一次審美合作,是平等參與和交流的過程。對于學生在欣賞時的表現(xiàn),教師不能如法官一樣給予是與否的判定,對美術作品的“意象模糊”多做交流和探討應該是欣賞教學的理想態(tài)勢。只有在平等互動的課堂氛圍中,學生才能擺脫其他先驗的窠臼,在討論和相互關注的過程中真實地抒發(fā)他個人的見解和情感。因此,教師應努力提高自身的業(yè)務能力,廣泛吸取相關領域的知識,從美學和哲學中尋找切合點,在與學生的對話交流中去影響和完善其審美素養(yǎng)。
5.著重關注學生健康的審美個性
美術作品中的“意象模糊”留給讀者廣闊的思維空間與情感聯(lián)想的余地,每個讀者的個性發(fā)揮是不一樣的。教師可以充分利用這一點,發(fā)掘每個學生的感悟潛力,多給學生一點主動參與的機會,對于發(fā)展學生的審美個性是非常有利的。
四、思考與展望
當今的教育正大力提倡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實踐能力。美術學科以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審美素質為美育目標,而學生的這種美術能力往往要在實際生活中才能體現(xiàn)出來。美術教育培養(yǎng)的學生當然不能只局限于課堂上欣賞過的美術現(xiàn)象和美術作品,不是對美術作品的量的累積,而是從中感悟藝術形象內在的意,以此磨練自身的思維習慣和情感想象能力。誠然,美術作品中的“意象模糊”能在課堂教學中進一步發(fā)揮其作用,還有待于我們在實際教學中更深層次地研究和實踐。
[參考文獻]
1.陸明德《現(xiàn)代中小學藝術教育論》(江蘇教育出版社 1999)
2.尹少淳《美術課程標準解讀》(北京師范大學出版杜 2002)
(作者單位:浙江省龍游縣西門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