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教師,我們都希望自己的課讓學生感到有趣,甚至興趣盎然。因為學生有了興趣,他們才會產生吸取知識養(yǎng)料的需要。同時,繁重的學習對他們來說,就不是什么負擔,而是一種快樂享受。所以,愛因斯坦說:“熱愛是最好的老師。”明代學者王明陽也指出:“今教童子,必使其趨向鼓舞,心中喜悅,則其進自不能已。譬如時雨春風,霑被卉木,莫不萌動發(fā)越,自然日長月化;若冰霜剝落,則生意蕭條,日就枯槁矣?!?/p>
一位著名的教育實踐家說:“課上得令人感興趣,意味著學生在學習和思考的同時,還感到興奮和激動,對發(fā)現的問題不僅詫異,有時甚至驚訝,意識到和感覺到自己的智慧,體會到創(chuàng)造的愉快,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偉大而自豪?!边@個經驗清楚地告訴我們:興趣的主要因素,一是要使學生精力高度集中,積極思維;二是學習時感情激奮,興致濃厚。心理學的實驗告訴我們:問題,特別是精巧的問題,是能夠吸引學生的精神集中和感情振奮的。
那么,在語文教學中,用什么樣的提問才能激發(fā)起學生的興趣呢?下面談談我的粗淺認識。
第一、從文章的藝術構思中來提出問題,以此刺激學生的好奇心,點燃他們的求知欲望。例如,教《荔枝蜜》這篇課文時,我提出了這樣的一個問題: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歌頌社會主義的勞動熱情的,但文章的題目卻是《荔枝蜜》,這樣的題目與文章的主題相符嗎?要回答好這個問題,學生就不能簡單地閱讀一下課文就能回答的。它迫使學生必須進一步了解文章題目與作者感情變化之間的關系,進而深入分析,了解課文以“我”對小蜜蜂的認識發(fā)展、喝荔枝蜜后的感情變化為契機,巧妙安排結構、曲折跌宕、層次顯豁的精巧構思。這樣,不但學生的好奇心得到激發(fā),而且他們還從作者精巧的藝術構思和特殊主題中,得到美的藝術熏陶,激發(fā)學習的興趣和熱情。
第二、從能促進學生去發(fā)現興趣的源泉角度來提問,使他們感到自己在發(fā)現后,雖然付出了勞動,但有了收獲,從而嘗到勞動和收獲的快樂。心理學的原理告訴我們,認識本身就是一種最令人驚訝、詫異和感到神奇的過程,它能激起人們高昂而持久的興趣。魯迅《故鄉(xiāng)》的最后一段寫到:“我想: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边@是一句博大精深的警句,哲理深刻,思維嚴密,學生一下子是不容易理解和掌握的,但是如能啟發(fā)地、步步深入地用提問的方式加以誘導,學生是可以通過自己的思考來理解它的深刻含義的。因此,講解時可以抓住這句話中的“路”和“希望”的關系,提出這樣的幾個問題:魯迅先生所指的“路”,是只指地上的路嗎?這里的“路”與“希望”是怎樣的一種關系呢?它的深刻含義是什么?這樣問自然就會引起學生的興趣。他們通過積極的思考,深入的鉆研,就能做出這樣的解答:這里的“路”不只是指地上具體的路,它還包括人生的路、社會的路;路是靠人走出來的,而希望也是靠人的奮斗得來的。這句話告訴我們一個真理:希望與路一樣,本是沒有的。但是,只要人們?yōu)橹畩^斗,它卻又可以在世間出現??梢?,經過思索,學生對這個問題的認識就會深刻得多了,而這個深刻的認識,也使他們嘗到了深入鉆研、不斷探索的樂趣。
第三、借助學生已有的知識來提問,促使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來分析和解決問題,從而獲得新的知識和能力。這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問一得三”、“舉一反三”。心理學告訴我們,經常運用已有的知識,是恢復已有的條件反射,鞏固舊的神經聯系,使舊知識得到不斷的鞏固,得到保持的方法,這是與遺忘作斗爭的有效措施。舊的暫時神經聯系,如果長期得不到強化,就會逐漸消退,所以要使聯系痕跡在頭腦中得到鞏固,不斷重復舊知識是主要方法。但是,我們的目的不單單是為了鞏固,而是要獲得新的問題,也就是學生不能理解的問題,或者是難度較大的問題。因此,我們的提問,就要建立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上,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分析、綜合、判斷、推理,形成新的暫時的神經系統,也就是獲得新的知識和新的能力。
第四、先易后難地提問。如《學記》中說的那樣:“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后其節(jié)目;及其久也,相悅以解。不善問者反此?!睂τ趦热葺^深的文章,教師應致力于深文淺問之道,化深為淺,變艱澀為易懂。
第五、激起波瀾提問法。老師們上課時也會遇到這樣一個問題,有時課堂里氣氛沉悶,聽講的人情緒低落等。對此,我們該怎么辦呢?那就只有采用“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激起波瀾提問法。這種提問,往往會收到意料甚至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有一位老師在上作文課時,他感到學生對議論文的寫作情緒不高,在寫作時,有時還出現說假話、空話的情況等。為了打破這種僵局,他在上課前,精選了魯迅先生的一篇小品文《立論》來作為石子。這篇《立論》是這樣寫的:
我夢見自己正在小學校的講堂上預備作文,向老師請教立論的方法。
“難!”老師從眼鏡外斜射出眼光來,看著我,說“我告訴你一件事——
“一家人家生了一個男孩,合家高興透頂了。滿月的時候,抱出來給客人看,——大概自然是想得一點好兆頭。
“一個說:‘這孩子將來要發(fā)財的?!谑堑玫揭环兄x。
“一個說:‘這孩子將來要做官的。’他于是收回幾句恭維。
“一個說:‘這孩子將來是要死的。’他于是得到一頓大家合力的痛打。
“說要死的必然,說富貴的許謊。但說謊的得好報,說必然的遭打。你……”
“我愿意既不謊人,也不遭打。那么,老師,我得怎么說呢?”
“那么,你得說:‘啊呀!這孩子呵!你瞧!多么……。阿唷!哈哈!”
魯迅通過這篇課文,向我們無情地揭露了舊中國病態(tài)社會的一個反?,F象:說真話遭打,說假話得勢。如果你既不愿遭打,又不肯出賣靈魂,那就什么也別說,只好沉默。文章揭示了反動派依靠欺騙來維持其統治的虛弱本質。然而這種情況,卻在“四人幫”橫行時期出現了。就在這基礎上,他向學生提出問題:“要是現在要求我們寫一篇文章來抨擊‘四人幫’造成的假話盛行、作風不正的壞風氣,那你應如何下筆,如何選材,如何立論呢?”由于學生的寫作心境上,受到了魯迅小品文的激發(fā),思維的波瀾起伏了,因此思想很活躍,他們聯想起歷史書本上介紹的有關“四人幫”時期假話成風的許多事實,聯想起現在社會上的一些不良風氣,從不同角度,運用不同的形式,寫出了很多文章。
提問的方式還有很多種類,教者當須結合課文和學生的實際,認真考究,有針對地提出問題。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