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的初二歷史教材,有一組圖片,把光緒帝與康有為、梁啟超并列為資產階級維新派的代表人物,這很值得商榷。關于光緒帝,目前史學界主要有四種看法:維新派皇帝、洋務派皇帝、向維新派轉變過程中的皇帝、具有愛國思想的開明皇帝(既不是維新派也不是洋務派),大多數史學前輩并不認同光緒帝是維新派皇帝。[1] (P114-119)筆者認為光緒帝實際上是一個具有愛國思想的地主階級的開明皇帝。
首先,從光緒變法的具體措施來看,他雖然采納了維新派提出的允許官民上書言事、保護農工商業(yè)的發(fā)展、學習西方、改革教育制度等主張,對舊制度也進行了許多改革,但沒有涉及設議院、開國會、定憲法等資產階級維新派關于變革政治、興民權等核心主張,只字不提變革官制這一要害問題。維新派“既要借助于皇帝的權威推行變法措施,他們也不得不考慮光緒帝接受其政治主張的程度”,以至于政治變革變成“在君主專制的前提下,提出使議權、行政權彼此分離的主張” [2] (P206)關于經濟方面,拒絕廢除厘金的主張,商務局不讓普通商人參加,胡繩先生認為“這純粹是洋務派的政策,而且是早期的洋務派的政策” [3] (P548)清史專家戴逸先生則認為“裁撤厘金是發(fā)展資本主義工商業(yè)的措施,不關于政治體制,光緒帝不清楚厘金制度的嚴重危害,或者沒有從資產階級利益出發(fā),而主要考慮政府的收入,不同意裁撤而只表示加以整頓。這些差異反映了光緒帝要推行的新政與維新派改革要求之間,還是有相當距離的。” [4] (P20)還有如關于考試制度的變革,考試的內容“仍以四書為依據,采納的是張之洞的建議”(孔祥吉,《中國近代史專題研究述評》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97頁。)正如范文瀾先生所說的那樣:“光緒帝是滿洲貴族皇族中比較能接受新思想的青年皇帝,頗想有所作為。” [5] (P264)所以,光緒帝僅僅是一個開明的封建皇帝,從變法的措施可以看出本質上還是維護自己的統(tǒng)治而不是君主立憲、還權于民。
其次,光緒帝支持變法,提拔維新派是有一定原因的。光緒帝從五歲即位那一天起,就被慈禧太后控制。光緒帝十九歲時,慈禧雖然“歸政”,光緒帝臨朝親政,慈禧仍然大權在手,裁決政事,一如既往。處處限制光緒的權利,朝政大事都要秉承她的懿旨去辦理,還通過隆裕皇后及親信太監(jiān)李連英等人,暗中監(jiān)視光緒的一言一行,光緒帝實際上成為一個傀儡。1895年,甲午戰(zhàn)爭中國戰(zhàn)敗對光緒帝產生巨大的震撼,“不甘作亡國之君”。試圖變法圖強,同時借機奪取最高統(tǒng)治權。于是他接受了康有為、梁啟超提出的變法主張。維新派與光緒帝聯(lián)合起來是因為他們有共同的利益與追求。共同的目標除了救亡圖存外,“主觀上的原因則是雙方都勢單力薄,因此維新派希望借助光緒帝實現(xiàn)自己的政治主張和參政要求,光緒帝為首的帝黨則希望實借維新派壯大自己的力量,在帝后黨爭中爭取主動。他們基于某些共同的思想認識和各自不同利益走到了一起”。[6] (P220)
最后,在變法中,維新派作出巨大讓步。在其藍圖設計中,光緒帝是一個日本君主立憲模式下的集權或開明專制的皇帝,絕不是資產階級維新派的皇帝。維新派“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光緒身上,開國會、設議院等關于興民權的思想不見了,…”只要能夠推行新政,皇帝可以“乾綱獨斷,以君權雷厲風行…” [7]完全相仿了日本而不是英國。
因此可以肯定光緒的變法并非在實行一種民族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階級本質決定了他不可能代表民族資產階級的利益。當然光緒帝也不是什么維新派。
參考文獻
[1]南京政治學院歷史學系主編,《中國近代史爭鳴錄》(人物篇)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88年。
[2]武吉慶《中國近代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3]胡繩《從鴉片戰(zhàn)爭到五四運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
[4]戴逸《中國近代史通鑒》第四冊,紅旗出版社,1997年。
[5]范文瀾《中國近代史》上冊,人民出版社,1955年。
[6]史遠芹《中國近代化的歷程》,中央黨校出版社,1999年。
[7]王曉秋《康有為的一部未刊印的重要著作》《歷史研究》1980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