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與實,是一對古老的范疇。從一個人,到一個地方,一件物品,一個事件,都有“名”與“實”的兩面。名,即名稱、名聲、名望、名譽、名頭、名分、名義。實,則為實際、實質(zhì)、實在、實有、實力。名與實,既可以是統(tǒng)一的,也可以是分離的。前者如名至實歸,名副其實,名不虛傳;后者如名不副實,徒有虛名,名過其實,名存實亡。
“名”對于人和事來說,都是重要的。我們的前人早就意識到:“名不正則言不順”(《論語#8226;子路》),做任何事都必須師出有名,才能贏得人們的同情和支持,如美國出兵伊拉克,布什政府要找盡各種理由,盡管后來人們發(fā)現(xiàn)那些理由都不太能站得住腳。在今天這樣一個高度信息化的時代,“名”變得越來越重要,所謂“名人效應”的存在,人們更信任“名牌產(chǎn)品”,莘莘學子都更希冀上名牌大學等就是明證。
其實,“實”才更重要。譬如,我可以給一本書取一個動聽的、詩意的、新奇獨特的“名”,但內(nèi)容可能是粗制濫造、缺乏靈魂,甚至是不知所云。一個商家可以給其產(chǎn)品不惜血本大肆做廣告宣傳,使得該產(chǎn)品孺婦皆知,可能產(chǎn)品的質(zhì)量本身并不過硬。
如果用“名”來給蕓蕓眾生分類,大致可以分為三類:聲名卓著并可以名垂千古的;默默無聞的無名小卒;聲名狼藉并遺臭萬年的。只是每一類中又可分出若干等級。
在當下中國,名實不符是個普遍現(xiàn)象。這很值得分析。這大概與我們的體制有一定的關(guān)系。對一個人而言,所謂“有名”,就是指有影響力。但影響力有兩種,一種是角色的影響力,一種是思想(精神)的影響力,前者是外在的,后者是內(nèi)在的,正如香港演藝界,有偶像派明星和有實力派明星之分。
一個人角色的影響力是因為他在那樣一個位置上,出鏡的機會多,慢慢地就有了名,但他有沒有自己的靈魂與思想,有沒有節(jié)操和學養(yǎng),那就很難說了。而思想的影響力是源于文化的底蘊,眼光的獨到和頭腦的睿智。
角色的影響力是暫時的,思想的影響力是永恒的。在我們的社會中,有一些人他們要什么有什么:名譽、頭銜、地位、資歷、金錢、處世的伎倆、如魚得水的人際關(guān)系……他們什么都不缺,惟獨缺的就是文化創(chuàng)造力。他們卻影響甚至支配著社會的運轉(zhuǎn),這也是我們落后和不發(fā)達的重要原因。
我們的教育愈來愈失落了對自我的靈魂拷問,疏離了“反躬自省”之學。人們愈來愈依賴于外在的名分對自我的定義,而缺乏自知之明。除了一大堆的社會角色、各種頭銜,人們便無法確證自我。人成為盛裝各種面具、道具的容器。不是有學問就能成為“博導”,也不是一定要有學問才能成為“博導”,但“博導”似乎是有學問的代名詞。我經(jīng)常會想到這樣一個問題:對于假冒偽劣產(chǎn)品我們都深惡痛絕,那么,對于一個徒有其表、浪得虛名的人,我們又將如何看待呢?
至少有四家報刊的編輯對我說過:某位先生的文章就像白開水一樣,淡而無味,可他們卻對他的文章照發(fā)不誤,就因為這位先生很有名望。我們能夠從中解讀出的意含是很多的。其實,一些人的文章,我是不會去讀的,因為我知道他們說不出什么有意思的東西。我和一些學界的朋友聊天,他們也說是這樣。這正應了“人心不可欺”這句古話。如果你說的都是別人說過的,你關(guān)注的問題都是別人關(guān)注過的,你沒有自己獨到的思想,不能給人以啟迪,不管你是誰,都不能贏得讀者。所謂的“名”就如同沒有生命力、沒有香味的塑料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