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idea是如何變成一場投資風云show?受遠在公海的楊天南之托,本刊編輯跳脫臺前,與讀者分享專欄背后的故事……
“同樣是預測,為什么經(jīng)濟學家榮升最受尊敬的職業(yè),而股評師則在令人不齒的職業(yè)排行里僅次于特殊工作者”,第一次見天南。他便迎頭拋過來這樣的問題。自答曰:前者預測100年后的事情,后者預測1天后的事情,即使同樣都預測錯了,股評師一天就被戳穿,而大師需要若干年。他笑言:只是想說,時間能改變一切。
1995年受到《巴菲特的道路》“感召”,楊天南影影綽綽確立了自己的投資之路,作為從業(yè)十多年并且“剩下來”的一小撮投資人,楊天南穿梭于國內(nèi)國外解決“你家的問題”,在他看來投資事業(yè)關(guān)乎幸福,所以投資絕非與證券市場打交道的簡單生意。因他,遠在加國、花旗的投資伙伴們每年享受分紅、品嘖到了財富的甘美。“巴菲特的投資道理很簡單,只是知易行難”,他信奉的投資之道沒有旁門左道、沒有秘而不宣、沒有齷齪交易,只是以找到優(yōu)秀企業(yè)并購以低價,等待、堅持,所以也能在出版時間與交易時間的桎梏種種之下與讀者怡然分享——熟悉“國際投資組合”的朋友也許能感覺到,楊天南在這里構(gòu)建了異于華爾街節(jié)奏的“江南書院慢生活”。
構(gòu)建投資于美、加、港、中四地組合的idea來自亞洲股神東尼在《壹周刊》中定期刊登的專欄“天下第一倉”,2007年春,我與天南一拍即合于一家麻辣香鍋,“國際投資組合”由此誕生:記述投資始末,為什么看好這家公司、為什么在這個時候出手或者按兵不動;以數(shù)據(jù)匯報本期組合以及四地的證券數(shù)額。此后的28個月里,數(shù)批“南粉”為了1張紙的“國際投資組合”而捧場買下《錢經(jīng)》,更有海外粉絲懇求“能不能把楊老師的作品集結(jié)成冊……”,令人意外的是,大多讀者并非直奔組合里的股票,而是饑渴于專欄文字的投資哲學,從構(gòu)建專欄時的100萬人民幣到現(xiàn)在的1,530,830元,文字的力量豈止于53%?
專欄周年之際,天南在給小編的郵件中感性依舊:這一年里,整個市場經(jīng)歷了過山車,據(jù)說在一個營業(yè)部里,幾百人面對綠色的大盤同時落淚。我們面對的是價格暴跌下的價值提升,我并不擔心他們在未來的表現(xiàn)。嚴峻的是有多少人能夠堅持到黎明時分,我們都知道黑夜之后是黎明,但是目前的問題是——現(xiàn)在是晚上九點還是凌晨三點。
專欄的第二個周年在寒冷中度過,遠在溫哥華的天南寄出的文章附上了一幅自攝的花團枝葉,他寫道:溫哥華的溫度相對于北京的二月,仍然是春天景象,空氣極其清透。同時,組合正在從四成的虧損中爬升,到了4月20日結(jié)算期回到了928021.48元,同期的文章頗有些自嘲:《有人夸我文章好》。其實他在6個月的牛市和18個月的熊市中組合完滿的展示了如何戰(zhàn)勝七個標桿指數(shù)。如他所言:我感到有可能五年甚至十年的寫下去。沒誰會一夜暴富,我們知道有些會穿越周期長久發(fā)展的優(yōu)秀企業(yè),惟需時間來證明。
在巴菲特的傳記《滾雪球》的扉頁,他寫下:“我們的雪道是中國,我們的雪球是中國的優(yōu)秀企業(yè),我對此堅信不移?!苯虾?,一片妙高云,出自納蘭容若。鎮(zhèn)江金山最高峰喚作妙高山,此地孤峰登覽,終年祥云繚繞,盤旋不歇。也有此一比,云為投資,變幻莫測,山是道理,亙古不變。
本期收到中國人壽、江西銅業(yè)、中信、美國NLY分紅,沒有買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