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去”的中國企業(yè)完全可以開拓融資廣度,利用國外的資本市場,做大做強。
如果說,利用外資引進國外先進技術是我國對外開放后成功走出的第一步,那么中國經濟發(fā)展到現在,是否可以探索接下去的第二步,即利用外資“走出去”。
近期,有觀點提出,在國家資金鞭長莫及的領域,國內企業(yè),國家審批機關及相關機構是否可以考慮利用國外先進的資本市場來考量和協(xié)助中國的對外投資項目呢?特別是對于收購悍馬汽車這樣無關國家戰(zhàn)略安全的項目,借力國外資金更便利、有效。
在國內,盡管PE投資方興未艾,并購貸款也剛啟閘門,但企業(yè)債券基本與民營企業(yè)無緣。西方成熟的資本市場,利用股權、債權及股債混合型融資,協(xié)助企業(yè)收購兼并已經習以為常?!白叱鋈ァ钡闹袊髽I(yè)完全可以開拓融資廣度,以他山之石攻他山之玉——利用國外的資本市場,做大做強,并嘗試將此思路形成海外投資的制度和習慣。打個比方,這有點像解放戰(zhàn)爭時期,外線作戰(zhàn)的部隊不能總是依靠解放區(qū)的物資支援,而要在敵人后方自給自足。
利用外資,對項目是一種再保險。與國內的項目審批單位相比,國外的金融機構更了解當地項目的可行性。由于這些金融機構會拿出真金白銀,華爾街精英的職業(yè)前途也會和投資的成敗連在一起。因此,當中國企業(yè)向這些金融機構融資時,他們的審批通常是認真、嚴謹的。如果他們同意融資,說明項目收購是有相當可行性的;如果沒有獲得同意,這并不等于說項目就不具備可行性了,但至少我們可以了解他們不同意的原因,比如其中有哪些風險因素我們沒有考慮周全,我們企業(yè)的內部管理有哪些讓出資人不放心的地方。而且,融資成功后一旦項目失敗,至少有外資跟我們一起買單。
中國企業(yè)利用外資在海外投資收購是有成功先例的。比如中信就曾在澳洲收購過礦產資源,德隆也曾在美國收購過制造企業(yè)。但是,華爾街的錢不容易拿,特別是對于他們不甚了解的中國企業(yè)。雖然西方的資本市場非常廣闊,但是實際上這個“圈子”并不大,“圈子”里的小道消息傳得很快,而且跟風現象比較嚴重。如果一家機構決定不提供資金,其他機構往往也會跟著拒絕。所以中國企業(yè)從第一次融資詢問、談判的時候,必須做好充足的實戰(zhàn)準備,小心行事。開始,最好能夠通過一些規(guī)模較小、風險較小的海外融資項目,較早地與相關金融機構建立信用關系,熟悉他們的流程,在“圈子”里樹立良好的口碑。
如果有意出資,國外的出資人往往會對融資方提出許多條件。比如他們會要一定的話語權,可能會對管理人員的選配提出要求;會對財務管控提出需要改善的條款,等等。這些條件保護出資人的條件是對融資方管理層的約束。但是這些約束,對于缺乏相應人才儲備、不熟悉西方企業(yè)管理運作機制的國內企業(yè),反而是有益的。事實上這就等于是師傅手把手教徒弟。國內企業(yè)可以趁此迅速提升“外線作戰(zhàn)”的能力。
在海外融資的過程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注意風險防范,不能讓華爾街忽悠了。風險把控關鍵是別把自己的老本全都搭上。操作中,中方企業(yè)應該提出以被收購企業(yè)的資產和盈利預測作為主要融資擔保。為防備被收購方違約、反悔,還可以要求在并購合同中增加違約條款。違約金的金額設定,中方企業(yè)有時會礙于面子,定得比較低,這樣顯得比較幼稚,不容易得到對方尊重。應該充分考慮自己的可能損失,加上一定的罰款額,同時考慮當地市場的慣例。
總而言之,主動利用外資,進行海外投資,應該成為中國企業(yè)的“走出去”方式之一。成了,中國企業(yè)賺大頭;敗了,華爾街為我們付大部分的學費。不管成敗如何,我們都可以總結經驗教訓,為中國企業(yè)在資本市場上趕超國際強手打下基礎。
(作者系正略鈞策管理咨詢顧問,本文只代表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