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中國內地個人護理產品領域的競爭加劇,兩年內超過100%增長的開店速度似乎也不能令屈臣氏的管理者們高枕無憂。
作為和記黃埔旗下的全資子公司,屈臣氏一向秉持著李嘉誠的低調作風。但在剛剛過去的夏天,情況似乎悄悄發(fā)生了變化。
7月,屈臣氏個人護理店中國區(qū)董事總經理羅敬仁高調宣布了“百城千店”計劃:到2011年,屈臣氏要在內地100個城市開設1000家店。
目前,屈臣氏在中國內地共有450多家店。而兩年前,德國人羅敬仁剛開始執(zhí)掌中國區(qū)時,內地店鋪數剛剛超過200家;更早一點,2003年他加入屈臣氏集團時,這個數字甚至不滿50。
事實上,從1989年進入中國內地市場到2004年,15年的時間里,屈臣氏在內地僅僅開了50多家店。2004年之后,屈臣氏的開店速度驟然加快,在此后的5年里,店鋪數整整增長了9倍。
從450到1000,兩年的時間開店數要增長超過100%,對于任何一家公司來說,都不能算少,但是,由于中國內地個人護理產品領域的競爭加劇,這一速度似乎并不能令屈臣氏的管理者們高枕無憂。
鋪路者
從第1家到第100家,屈臣氏用了16年,而萬寧僅僅花了5年。
據尼爾森的調研資料,屈臣氏進入中國市場的20年,正是中國零售市場經歷從傳統(tǒng)渠道到現代渠道轉變的關鍵階段。
屈臣氏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828年在廣州開設的“廣東大藥房”。1841年,這間藥房進駐香港。1858年,A.S.watson加入藥房擔任經理。1871年,根據watson的粵語音譯,公司起用了“屈臣氏”這一商號。1981年,屈臣氏大藥房被李嘉誠旗下的和記黃埔收購,逐步轉向個人護理產品的銷售領域。
和黃收購屈臣氏后,1989年在北京麗都廣場開設了內地第一家店。那時候,還很少有消費者知道“個人護理”的概念是什么,作為內地市場上第一家個人護理用品店,屈臣氏在當時幾乎沒有競爭對手。
但由于政策、消費習慣等種種限制,屈臣氏在內地前15年的發(fā)展速度非常緩慢,等到市場相對成熟了,對手們也紛紛進來了?!拔覀兦捌诮涣瞬簧賹W費?!鼻际先A北區(qū)的一位工作人員這樣告訴《英才》記者。
在屈臣氏進入快速擴張通道的2004年,一家業(yè)態(tài)近似的同行——萬寧公司開始進軍內地。同樣來自香港的萬寧,也有著可以媲美和黃的強大靠山——香港牛奶集團。牛奶集團是亞洲最大的零售集團,其背后是有著177年歷史、資本雄厚的英資怡和洋行。
就在屈臣氏宣布“百城千店”計劃后僅僅9天,萬寧中國就高調慶祝其在內地第100家門店的開業(yè)——從第1家到第100家,屈臣氏用了16年,而萬寧僅僅花了5年。
據悉,萬寧在進入中國時,曾預留了5年的虧損期,其決心可見一斑?,F在,5年時間已過,其下一步動作引人關注。
除萬寧外,莎莎、絲芙蘭、康是美等同行也在這幾年陸續(xù)進入內地市場。莎莎雖然已連續(xù)三個財年虧損,但最近仍宣布將在2011年前在內地開設超過100家門店;絲芙蘭是頂級奢侈品集團LVMH在亞洲化妝品零售市場的第一個品牌,也在近期宣布要進軍重慶、成都、大連等二三線城市;而康是美則是統(tǒng)一集團旗下品牌,在臺灣地區(qū)已發(fā)展得很成熟,5年前進入內地市場,目前在華南地區(qū)也有著不錯的知名度。
屈臣氏依然是老大,但與后來者的差距正在縮小。
兩把手杖
除了圈地運動,自有品牌是另一個發(fā)展重點。
目前,店鋪擴張計劃和自有品牌的開發(fā)是屈臣氏在內地為未來開路的兩把手杖。
在羅敬仁看來,現在是擴張的好時機:“金融危機不會妨礙屈臣氏的擴張,事實上,這時候的地租反而便宜,廠家讓利也多,成本小而利潤大?!庇羞@種想法的不只羅敬仁一個,由于內地商業(yè)地產與住宅地產的價格倒掛,在2008年的金融風暴中,宜家、特易購等零售巨頭都加速了擴張。2008年,屈臣氏的業(yè)績保持了30%的增幅。
除了圈地運動,自有品牌是另一個發(fā)展重點。據悉,自進入快速擴張期后,李嘉誠對自有品牌的開發(fā)一直很重視,曾表示要“將屈臣氏自有品牌產品銷售額由25%提升到30%”。
對零售企業(yè)來說,自有品牌一向是提高毛利率的有效手段之一。不僅沃爾瑪、家樂福、易初蓮花這樣的跨國零售巨頭早已有多種自有品牌商品,像華潤萬家、京客隆這樣的本土零售商,自有品牌的商品數量也在逐年增加。其中沃爾瑪的自有品牌甚至不只一個,包括“惠宜”、“宜潔”、“SimplyBasic”等好幾種。
在業(yè)內人士看來,除了提高毛利率外,自有品牌的另一個重要作用是“制衡品牌商”,個人護理用品業(yè)資深專家馮建軍認為:“一旦自有品牌自成體系后,強大的‘免疫力’便可壓制一線代理品牌供應商的話語權。”
然而,自有品牌的質量問題一直是被業(yè)內人士質疑和詬病的地方,屈臣氏也不例外。馮建軍表示:“屈臣氏中國門店銷售的自有品牌都是在珠三角的OEM代加工工廠生產的,由于其本身沒有產品研發(fā)團隊,又對成本控制非常嚴格,難免導致貼牌產品存在質量隱患。”事實上,這也是幾乎所有內地零售商自有品牌存在的問題。
不過,羅敬仁認為屈臣氏目前還是“以零售業(yè)務為主”:“首要的還是要把零售店的環(huán)境做好,這才是屈臣氏的強項,所以要在零售方面下最多的功夫。自有品牌的經營不可能一步到位?!?/p>
繼續(xù)擴張
“對屈臣氏中國來說,工作的重點是產品的質量和創(chuàng)新,而不是怎么去守住過去擁有的東西?!?/p>
在加入屈臣氏集團之前,羅敬仁曾涉足食品、建筑、消費品、餐館和酒店等行業(yè),一直負責開發(fā)亞洲市場?!霸?003年前,我就已經來過中國了,學習、旅游。中國有許多讓我著迷的地方,其中之一就是其驚人的發(fā)展速度?!?/p>
“中國速度”也讓屈臣氏集團的其他高層管理者著迷?,F在,屈臣氏中國業(yè)務的增長率每年超過33%,和黃在人力和管理上,均給出了很大的支持?!绷_敬仁說。據悉,這次為了“百城千店”的目標,屈臣氏又將投入過億。
屈臣氏的市場基本集中在亞洲,歐洲只進入了愛沙尼亞和土耳其兩個國家。有業(yè)內人士認為,這是由市場情況決定的:“在歐美國家,個人護理的概念已經發(fā)展得非常成熟了,比如美國的某個品牌,有上千家連鎖店,它賣什么呢?只賣沐浴用品。在如此細分的市場中,像屈臣氏這種概念的個人護理店就不多了?!?/p>
雖然中國內地對屈臣氏的意義如此重大,但屈臣氏在內地的人才管理顯然并未本土化。羅敬仁是德國人,現任華北區(qū)總經理英達威是愛爾蘭人,前中國區(qū)掌門人施瑞博、艾華頓也都是外國人。歐美的零售行業(yè)已有幾百年歷史,而中國才20年,顯然,屈臣氏集團更愿意聘請那些經驗豐富的外國人。
對于總結成功經驗,羅敬仁不太感興趣,因為“研究屈臣氏的人已經太多”。的確,大到營銷管理,小到店面陳列,很多人以研究屈臣氏為工作,因此,“對我們來說,工作的重點是產品的質量和創(chuàng)新,而不是怎么去守住過去擁有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