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里的小新有爸爸,但因為是《蠟筆小新》賦予了小新生命,所以,《蠟筆小新》的作者應該才是小新的真爸爸。很不幸的是,9月20日,在失蹤整整九天后,《蠟筆小新》的作者臼井儀人被日本警方確認墜崖身亡,小新失去了真爸爸。
《蠟筆小新》原本是成人漫畫,它以現(xiàn)實為背景,通過小新一家人的日常生活,嘲諷成人世界的社會百態(tài)。從1990年開始,《蠟筆小新》在一本漫畫周刊上連載,后來被改編成動畫片。
與其他動畫片不太一樣的是,小新壓根就不是伴隨孩子們一同成長的漫畫人物。他既好色,又不愛受管教,喜歡黏著辣妹不放,還總愛用無忌的童言道出成人世界的內(nèi)心真實,在歡笑中舒緩了成人世界的壓力,純粹是做給大人們看的。
所有的成人都會懷戀自己的童年,而來自生活的壓力,又讓大多數(shù)成年人的童年異想早就消失得無影無蹤了。于是,成年男人臼井儀人把小新塑造成壓力沉重的成年男子的縮影,他讓永遠只有5歲的小新,擊中了每個成年人渴念孩童夢的內(nèi)心,讓許多不能原諒自己的成年人,在一個孩子身上享受著被人原諒的快意。正因如此,盡管那個色男孩因為擅長揭大人短處、不好好學習、愛耍小聰明而一直飽受爭議,甚至還被部分中國大陸觀眾視為“毒害兒童”的壞孩子,但也因為他用無忌的童言表達了社會百態(tài)和人世辛酸,做盡了大人想做卻不能做的事,代表的是成人內(nèi)心的孩童狂想,始終得到大人們的追捧。
不要誤讀《蠟筆小新》,即使小新有點色。
現(xiàn)代社會,競爭激烈,成年人的心理壓力需要得到有效釋放。不知道日本人是如何預防與治療成年人心理疾病的,反正中國人往往會將心理疾病與精神病人聯(lián)系起來。姑且不說現(xiàn)在有多少中國成年人需要心理疏導,也不必評價實施心理疏導的人員水平如何,單憑《蠟筆小新》在華語地區(qū)擁有的龐大受眾,以及小新的許多臺詞已被中國80后廣泛使用的事實,就足以證明,臼井儀人不是醫(yī)生,卻在某種程度上替代了醫(yī)生。而借助藝術形象來緩解心理壓力,不失為治療心理疾病的手段。
《蠟筆小新》畢竟是日本文化的產(chǎn)物,確有需要批判的地方。但也必須承認,中國動漫產(chǎn)業(yè)的落后,與我們創(chuàng)作思維的偏頗有關。
如同童話不只是寫給孩子看的道理,動漫作品也屬于成年群體。或許,為成年人創(chuàng)作動漫作品比為孩子創(chuàng)作難度大,這就讓我們非常羨慕日本有個能制造出小新的臼井儀人。
理論上講,中國人從來不缺乏想象力,媒體上經(jīng)常能看到牛氣沖天的童話作家或偽童話作家的面孔,相信在他們當中竄出幾個中國式的臼井儀人,應該不成問題。只是擔心,在一個浮躁的環(huán)境里,中國式的臼井儀人能有小新爸爸那份童心嗎?
小新他爸去世了,那個濃眉大眼的小新還在。
小新與許多成年人結成了朋友,看到他,人們會記住一個叫臼井儀人的日本人,那才是小新他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