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叔父曾給我講過一個故事。說是清代某村一秀才,好吟詠,善屬對,常以此自負。一日,因事到鄰家,鄰家正在修建房屋,一老木工與秀才相熟,向秀才招呼,互為寒暄。老木工知秀才善對句,因指庭中木馬(木工鋸木或刨木時用以固定木料的工具)向秀才吟道:“木馬雙頭三只足”,并請秀才對下句。秀才猝不及防,一時竟想不出合適對句,便向木工作別道:“容寬限數(shù)日,待有對句再來相見?!?/p>
秀才回到家中,搜盡枯腸,絞干腦汁,仍然想不出一個合適的對句。為此寢食不安,懨懨如得大病。一日正構(gòu)思間,不知不覺走到院外田野里,時值五月中旬,赤日燎天,青禾盈野,一群薅秧的農(nóng)夫正在古墓旁樹下席地休息,見秀才走來,皆起身與之打招呼。一農(nóng)夫見秀才形容憔悴,面帶愁顏,便問道:“數(shù)日不見,先生何以忽然消瘦,面有愁容,不知是否生病?”秀才苦笑道:“病倒未得,只一個愁字了得!”接著就把老木工出句求對的事向大家說了一遍。
農(nóng)夫中也有兩個稍懂對聯(lián)的,聽了秀才這番話很感興趣,忙試著替秀才尋思對句。其中一人抬頭見旁邊墓碑上刻有一鯉魚跳龍門的圖案,靈機一動,叫道:“有了!‘石魚單眼半邊身?!绾?”秀才聞言大喜,頓覺如釋重負,興奮不已,便謝了眾農(nóng)夫,急急找老木工去了。
(壓題圖:《三百六十行大觀》,楊嘉祐繪)
(責(zé)編 何 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