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的魏徵,以敢于犯顏直諫而出名。他和唐太宗之間的“批評與自我批評”幾乎已經(jīng)成為傳誦千古的佳話。但是,如果你仔細翻一翻《貞觀政要》或者后人編纂的魏徵諫言集,可能就會在稱頌李世民虛懷納諫時看出另一種蹊蹺。這種蹊蹺,就是危言聳聽的效應(yīng)。
所謂諫言,是批評者對當事人的指責(zé),立足于質(zhì)疑、反問,是一種挑刺兒式的言說。由于是挑刺兒式的評頭論足,所以,發(fā)言人往往不大考慮可行性問題,而且,為了引起對方的重視,往往把問題說得越嚴重、越聳人聽聞越有效果。當然,如果說的是事實倒也罷了,如果不是事實或者過于夸大事實該怎么辦?對于這樣一種言說,能不能要求“實事求是”?
很多時候,實事求是都必須堅持,然而,世界上的事情總有例外。在進諫和納諫的關(guān)系上,恰恰不能講實事求是??纯次横绲闹G言記錄,不難發(fā)現(xiàn),在魏徵的言論中,唐太宗簡直就是歷史上最壞的皇帝,魏徵不是把他比作商紂王,就是把他比作隋煬帝;甚至更有甚者,說他連隋煬帝也不如。從實事求是的角度看,魏徵幾乎是信口開河,胡言亂語,不被治“惡毒攻擊”之罪,已經(jīng)是皇恩浩蕩了。李世民有時聽著魏徵這個鄉(xiāng)巴佬的刺耳言論,難免窩火和不服氣——本來是九個指頭和一個指頭的關(guān)系,充其量三七開,魏徵憑什么說得一無是處一團漆黑?李世民的窩火和不服氣,是正常反應(yīng)。但這種正常反應(yīng),就叫做拒諫,實際效果是堵塞言路。在這個時候,不能堅持要求進諫者實事求是。
直言進諫的奧妙,就在于沒有夸張就沒有直言,沒有捕風(fēng)捉影就沒有進諫。對此,如果以實事求是來衡量,多半是有問題的。進諫不是辯論賽,不是給雙方對等機會,而只能是一方言辭犀利,另一方含頜不語。這里需要的不是對事實的核定,而是容忍不實之詞的雅量。一旦受諫者對不夠?qū)嵤虑笫堑牡胤郊右赞q解、說明和反駁,即使這種辯解、說明和反駁是正確的,都會導(dǎo)致進諫的失敗。只有進諫者單方發(fā)言,才能取得真正的效果。正因為如此,古人才把進諫的標志稱為“誹謗木”。也就是說,進諫的本質(zhì)是誹謗。
當然,由于受諫者權(quán)力在手,遇上秦始皇式的主兒,那就有點麻煩—實事求是的進諫,甚至可能帶來殺頭之禍。所以,中國古代有不少人總結(jié)出了許多進諫的“門道”,盤算怎樣才能“不逆龍鱗”,怎樣才能悅耳順聽。但這樣一來,就不能稱其為“諫言”。阿諛奉承由此發(fā)端?,F(xiàn)今有不少人寫文章撰著作給人們教進諫的方法,包括如何察言觀色,如何低聲下氣,如何給諫言包裝上可口的糖衣,甚至有如何揣摩上意選擇進言時機等等。如果聽信了這類教導(dǎo),在下者會失去進諫之勇,在上者會失去納諫之明。許多人都喜歡給苦口黃連摻糖,但按照中醫(yī)理論,黃連能清心火,靠的就是苦味。
有一點要注意:下級批評上級,可以夸大其詞,而且不能被堵口;上級批評下級,則必須實事求是,而且還要允許辯解和反駁?!爸G”和“訓(xùn)”是有明顯區(qū)別的。同樣是批評,“諫”是針對權(quán)力的,而“訓(xùn)”是行使權(quán)力的。“諫”一旦實事求是,就意味著權(quán)力可以在事實領(lǐng)域無限擴張;“訓(xùn)”一旦為所欲為,就意味著撤銷沒有權(quán)力者的所有防御手段。
古人可以做到聽諫時表現(xiàn)雅量,發(fā)布教訓(xùn)時則不容置喙。前者是為了王朝的長治久安,后者是保證皇帝的無上權(quán)威。在今天,前者可以借鑒,后者需要改造。民主社會的言論自由,當然包括說錯話的自由。如果要求無權(quán)者不能說錯話,等于鉗口;如果要求下面對于來自上面的教訓(xùn)“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等于慫恿權(quán)力為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