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中醫(yī)之肝火
李增華
肝火是肝陽的表現(xiàn)形式,“水火者。陰陽之征兆也”。氣屬于陽,肝氣就是指肝的陽氣,通俗地說就是肝功能的外在表現(xiàn)。它在正常狀態(tài)下是維持肝臟各項功能的原動力。 肝火旺是指肝氣亢盛之熱象,多因七情過極、肝陽化火或肝經(jīng)蘊熱所致:可表現(xiàn)為肝臟之熱,又可表現(xiàn)為肝經(jīng)之熱。肝為“將軍之官,罷極之本”“體陰而用陽”,若肝火旺盛,可見頭暈、面紅、目赤、口苦、急躁易怒、舌邊尖紅、脈弦數(shù),甚或昏厥、發(fā)狂、嘔血等。
具體表現(xiàn)在以下幾方面:
1 肝火上炎:是指肝火病癥中表現(xiàn)為上部有熱象或具有上沖性特點者,如頭暈、目赤、口苦、急躁易怒、舌邊尖紅。甚或昏厥、發(fā)狂、嘔血等。中醫(yī)認為火有“火性炎上”的特點,因此多表現(xiàn)為人體上半身的病癥。治宜疏肝降火為主,可用天麻鉤藤飲等。
2 肝火不得臥:見于《病因脈治》卷三,指肝火侵擾所致的失眠。多由思慮過度,惱怒傷肝,氣火拂逆,或肝血耗傷,神失所守而成。因“肝藏魂”,肝火旺則神不守舍。癥見夜臥不寧,善驚,口渴多飲,脅肋時脹,或小腹季脅引痛,痛連陰器,脈弦數(shù)。洽宜疏肝清火為主,可用疏肝散等方。
3 肝火耳聾耳鳴:見于《醫(yī)學元要·耳》,耳聾之因于肝火上攻,致耳鳴善怒、面赤、口苦脅痛、耳竅脹塞、脈弦者。因肝腎同源,腎開竅于耳,故肝火可致耳聾。治宜清肝降火,可用龍膽瀉肝湯等方。
4 肝火眩暈:眩暈的一種,見于《證治匯補·眩暈》。由于腎水虧少,肝膽相火上炎所致。癥見頭暈頭痛,面紅升火,口苦目赤,舌質(zhì)紅,脈弦數(shù)??梢娪诂F(xiàn)代高血壓病、腦動脈粥樣硬化癥等。因肝開竅于目,肝經(jīng)上行于巔頂。偏火旺者,宜以清肝瀉火為主,用龍膽瀉肝湯;偏陰虛者,宜滋陰降火,用知柏地黃丸。
5 肝火月經(jīng)先期:經(jīng)行先期證型之一。出自《婦人良方》,病因郁怒傷肝,肝郁化熱,熱擾沖任,迫血妄行所致。癥見經(jīng)行先期,經(jīng)量時多時少,色紅或紫,或有淤塊,乳房及小腹脹痛,煩躁易怒等。治宜疏肝解郁清熱,方用丹枙逍遙散加減。
6 肝熱自汗:自汗之一,見于《證治匯補·汗病》。因肝熱所致,常兼見口苦多眠。治宜清肝斂汗,可用逍遙散加減。
7 肝熱惡阻:惡阻證型之一,因孕后血聚養(yǎng)胎,沖脈氣盛,沖氣挾肝胃之氣上逆所致。多見于平時性情急躁的婦女,癥見嘔吐苦水或食入即吐、眩暈、¨苦等、宜清肝和胃,降逆止嘔,可用加味溫膽湯(陳皮、制半夏、茯苓、炙甘草、枳實、竹茹、黃芩、黃連、蘆根、麥冬)。
8 肝火頭痛:頭痛病證之因肝火上擾所致,見于《類證治裁·頭痛》,“內(nèi)風擾巔者筋惕,肝陽上冒,震動髓?!?、癥見頭角及巔頂掣痛,眩暈煩躁,易怒,睡眠不寧,脈弦等。治宜平肝潛陽為主,用天麻鉤藤飲、珍珠母丸等,若兼肝膽火盛者可予龍膽瀉肝湯或當歸龍薈丸等。
以上只是臨床常見的病癥,若見其他辨證屬于肝火偏旺者,均可參考以上類型治療,同時也應注意對兼癥的治療。
久服丹參片須補鉀
夏 蕾
丹參片是活血化淤、鎮(zhèn)靜安神的中成藥,主治冠心病引起的心絞痛等;復方丹參片是活血化淤、理氣止痛的中成藥,主要用于冠心病引起的心絞痛、高血壓、頸椎病以及胸中憋悶等病癥。因其藥效可靠,副作用小,加之價格低廉,兩藥已成為使用頻率較高的中成藥。
但是,長期服用丹參片或復方丹參片可能引起血鉀含量降低,產(chǎn)生低血鉀癥。經(jīng)臨床觀察發(fā)現(xiàn),有的冠心病患者按常規(guī)量連續(xù)服用復方丹參片數(shù)月后,血鉀水平較治療前降低,患者可出現(xiàn)腹脹、乏力等缺鉀表現(xiàn)。
因此,專家建議在服用此藥的過程中注意適當補鉀,一般可經(jīng)常吃些富含鉀的食物,如香蕉、橘子汁、黃豆、花生、蘑菇、土豆、白薯等。當出現(xiàn)腹脹、乏力等缺鉀表現(xiàn)時,可加服鉀鹽。如門冬氨酸鉀鎂片(或口服液)是老年低鉀患者的補鉀良藥,此藥既抗高血壓,又具有保護心臟功能及抗心律失常作用、有條件的患者還可以定期監(jiān)測血鉀濃度,以防低鉀血癥對身體造成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