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我們說過了苦難。這一篇,我們來說說惜福。
2007年初,影星陳曉旭罹患癌癥香消玉殞。陳曉旭在世時對佛法的傳播做出了很多貢獻,加上她最后是以出家人的身份病逝的,這些因素使得很多親近佛門不太久的佛教徒,產(chǎn)生了深深的疑惑:真的是善有善報嗎?修行真的能帶來福氣和好處嗎?
我們不妨靜一下心靈,或許可以解讀發(fā)生在陳曉旭身上的事。
誠然,陳曉旭在出家以前有過很多功德無量的善舉:出錢印刷佛教經(jīng)典、贊助慈善事業(yè)等;在她心里,也一定相信自己的所為會給自己帶來健康幸福的生活。那么,她的英年早逝,問題出在哪里呢?據(jù)悉,皈依前的陳曉旭在息影后走進了廣告界,生意異常順利。她開的廣告公司是全國廣告業(yè)五十強之一,“五糧液”就和她的公司有長達11年的合作。從影星到成功商人,陳曉旭有意無意間享受了巨大的福報——紅遍大江南北,生意場上心想事成,出入有豪宅房車……無論是出名還是掙錢,對她而言都是如此簡單。
那陳曉旭是大福之人嗎?陳本人說她與林黛玉很相似,性格孤僻,情緒容易波動。傳統(tǒng)道教和中醫(yī)理論里,人的性格和情緒對身體有最直接的影響。信佛后的陳曉旭說:“我的人生目標是,在我壽終正寢之前,能夠把人生真正地想清楚,并且在有生之年,把自己以前所犯的錯誤全都贖掉,然后做一些好事?!彼€說,“我希望生活盡快過去,希望現(xiàn)在就過老年人的生活,希望過我爸爸媽媽那樣的生活。”佛教里把基于這種思想而去做的善事稱為福德,而不是功德。
從大乘佛教的根本教義來說,做福德也會功德無量,因為佛教認為每個人本來都是佛,最終必將成佛,到成佛出離六道輪回的時候,原先做的福德就是功德了,所以佛教只說“功德自然在”。
既然陳曉旭做善事積累的是福德,那么其發(fā)生發(fā)展的規(guī)律就符合六道輪回的基本法則——因緣果報。“因”就是思想言語行為的造作,“緣”就是環(huán)境等各種因素,“果”就是各種的造作所形成的結(jié)果,“報”就是形成的結(jié)果對當事人的影響。舉個例子,把一顆南瓜種子種在土壤里,喻為“因”,“緣”就是陽光、空氣、雨水、空間、肥料、土壤里的微量元素,經(jīng)過相當一段時間結(jié)出南瓜——“果”,“報”就是南瓜的用處,拿來吃或是派其他用場,還有吃南瓜的人的感受,這都屬于“報”了。這是一個相當復雜的過程,也需要相當?shù)臅r間和因素才能完成。
陳曉旭在信佛后,做了大量的善事。但我們知道,陳居士做的善事今生就能馬上成為福德果報的,畢竟是少部分。所以,一個人的福報是有限的,要惜福,更不能造惡業(yè)。如果你把福享盡了,哪怕還有萬貫家財,也只能望洋興嘆了。
民國年間著名高僧印光長老,卒后被尊為佛教凈土宗第十三祖,他教導弟子們:要惜福呀,不要浪費糧食,不要太享福。修行高絕、通曉佛理的大師,居然說出這么平實的語言,可見惜福的重要性。印光大師一生不遺余力地倡導因果教育,他拋開宗教門戶之見,大量印刷《安士全書》、《太上感應篇》等儒家道家勸善書籍。有一次僅僅為了一粒米,他老人家就聲色俱厲對弟子說道:你有多少福報夠你揮霍的?
看看現(xiàn)在的父母都怎么對小孩的,計劃生育以后生的都是獨苗,父輩祖輩都圍繞小孩子轉(zhuǎn),當佛菩薩、上帝一樣供養(yǎng)著,不讓小孩子受一點委屈、受一點苦,這樣的孩子長大了真的很令人擔憂。父母長輩究竟是在愛孩子還是害孩子?
家里有老人的都知道,很多老人常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我這輩子就是干活的命,一閑下來,享點清福就生病,還是讓我做點事吧?!崩先硕际菍氀剑?jīng)歷了幾十年的風風雨雨,比我們這些年輕人看得透。
儒家圣人曰:天將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古德言:大器晚成!道家祖師老子在《道德經(jīng)》中說:吾有三寶,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這些看似不相干的話,如果我們把它們放在一起來思考,也許能得到一點啟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