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癥狀特點
芹菜斑枯病又名晚疫病、葉枯病。芹菜斑枯病主要危害葉片。其次是葉柄和莖。葉片發(fā)病有大小兩種病斑。初發(fā)病時均為油漬狀褐色小班點。小痛斑(0.5~2毫米)多連成片,中央黃白色至灰白色,邊緣黃褐色。聚生很多小黑點。大病斑(3~10毫米)多散生,邊緣明顯呈深紅褐色,中央褐色,散生少量小黑點。葉柄和莖部發(fā)病,病斑為褐色長橢圓形,稍凹陷,中部散生許多小黑點。嚴重時,病斑連片,造成葉枯,失去食用價值。
二、病原和發(fā)病條件
病原是半知菌亞門真菌,殼針孢屬的芹菜殼針孢菌。病菌在低溫下生長良好。最適溫度為20℃~25℃,超過25℃生長漸緩。冷涼多濕的氣候條件有利于病害的發(fā)生和流行。而潮濕、多雨又是分生孢子傳播和萌發(fā)的必要條件。溫度在20℃~25℃和多雨的情況下,病害發(fā)生嚴重。
三、防治方法
1 選用無病種子。或采用存放2年以上的陳種子播種。帶病種子播種前必須進行消毒,溫湯浸種,用49℃溫水浸種30分鐘,邊浸邊攪拌,然后移入冷水中冷卻,晾干后播種。
2 排開播種,躲過病期。把傳統(tǒng)的春季一次播種。年內(nèi)分期劈葉收獲的方法,改為排開播種分期收獲的方法,從而躲過病期。如早芹菜3月育苗,4月中旬定植,6月上旬收獲;二茬芹菜4月中旬播種,7月上旬收獲;伏芹菜入伏前播種,9月收獲。這樣,在7、8月斑枯病的流行期,早芹菜和二茬芹菜早已收完,而伏芹菜苗小,利于通過田間管理避免危害。
3 加強田間管理。合理密植,及時間苗、除草,降低小氣候的濕度,增強植株抗病力。
4 施足底肥,及時追肥,注意磷、鉀肥的配合使用,培育壯苗,雨后及時排水,大棚內(nèi)注意通風排濕。
5 及時清除田間病株、病葉(收獲后清除病殘體),集中漚肥或深埋,壓低田間菌源。
6 藥劑防治:出苗后和移栽前噴灑50%硫懸浮劑200~300倍液?;?.5:1:200波爾多液進行預防保護,做到帶藥定植。發(fā)病初期噴75%百菌清可濕粉劑600倍液,或64%殺毒礬可濕性粉劑500倍液、4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60%乙磷鋁可濕性粉劑500倍液、40%硫懸浮劑500倍液。大棚內(nèi)可用45%百菌清煙劑熏煙,667平方米每次用200~250克,隔7~10天一次,連續(xù)2~3次。
蔬菜大棚夏消毒 冬春效益定可觀 張玉強
在夏季的7月上《至8月下旬,密閉閑的蔬菜大棚,利用太熱的高溫和藥物熏蒸進行大棚內(nèi)消毒,可大幅度降低田間的病菌密度,大大減少作物發(fā)病的機會,其消毒效果能持續(xù)2年(對大棚可以2年消毒1次);消毒成本低,污染小,操作簡單,效果好,群眾容易學會,能使菜農(nóng)在冬春季節(jié)時有好的收獲。
一、密閉大棚 用大棚薄膜和地膜進行雙層覆蓋,嚴格保持大棚的密閉性,在這樣的條件下處理,地表下10厘米處最高地溫可達70℃,20厘米的地溫可達45℃以上,殺菌率可超過80%。
二、整地施肥 大棚的地面要整平、整細,并結(jié)合整地施肥,以殺死有機肥中的病菌。一些有機肥如雞糞、干牛糞等,還有提高地溫的作用,使殺菌效果更好。地整好后,再按照蔬菜的種植方式起壟或做成高低畦,這樣可使地膜與地面之間形成一個小空間,有利于提高棚內(nèi)地溫。
三、藥物處理 用氯化苦進行地膜覆蓋土壤消毒,以殺死土壤中的病菌。方法是把氯化苦注到畦內(nèi),50平方厘米挖一穴,深度10~15厘米,每穴4毫升。此外,在密閉大棚之前,棚體內(nèi)表面噴施l遍殺菌藥和殺蟲劑,以殺死躲在墻縫中的害蟲和病菌。
四、土壤濕度 土壤的含水量與殺菌效果密切相關,如果土壤含水量過高,對于提高地溫十分不利;土壤含水量過低,又這不到較好的殺菌效果。實踐證明,土壤含水量達到田間最大持水量的60%時,效果最好。
五、消毒時間 絕大多數(shù)病菌不耐高溫,經(jīng)過很短時間的熱處理(10天左右)即可被殺死,如一些立枯病病菌、黃瓜的菌核病病菌、黃瓜疫病病菌、茄子黃萎病病菌等。但是也有的病菌特別耐高溫,如根腐病病菌、根腫病病菌和枯萎病病菌等一些深根性土傳染菌,由于其分布的土層深,必須處理30~50天才能達到較好效果。因此,進行土壤消毒時,應根據(jù)棚內(nèi)所種蔬菜及其相應病菌的抗熱能力來確定消毒時間。
六、輔助設施的消毒 對大棚骨架、營養(yǎng)缽等育苗器具、生產(chǎn)工具等,可用1%~2%福爾馬林水溶液均勻噴灑或洗刷后密封消毒,或用濃度為30毫克/升的敵克松消毒。
七、消毒后處理 太陽熱消毒對不超過15厘米深的土壤效果最好,對超過20厘米深的土壤消毒效果較差,因此,土壤消毒后最好不要再耕翻,即使耕翻也應局限于10厘米的深度。否則,會將下面土壤的病菌重新翻上來,發(fā)生再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