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倌”秦英林中南海座談歸來,成了“豬司令”。看了他的故事,我心情復雜,長時間納罕不已。
2月12日,溫家寶總理在中南海主持召開《政府工作報告》征求意見會,這位河南省南陽市內(nèi)鄉(xiāng)縣牧原養(yǎng)殖公司董事長以“基層代表”身份參加了座談會,在會上第一個舉手發(fā)言,并例外地“與總理談了18分鐘”。正是這一談,讓秦英林“牛氣沖天”。
媒體的報道中說,從中南海歸來,秦英林立刻受到河南省一位副省長、南陽市委主要領導、內(nèi)鄉(xiāng)縣縣委書記等各級官員頻繁接見。不到一個星期,關于進中南海的事情,秦英林講了“30回都不止”。在他家里,擠滿了前來聽講的人。其實,對于國人來說,這些也都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自然反應”,沒有什么好大驚小怪的。
問題是,如果對照我們某些官員前后態(tài)度的巨大反差,實在令人納罕。僅僅參加了一下總理主持的座談會,就一夜之間成為倍受追逐和吹捧的“超級牛人”,得到各級領導“異常熱情”的鼓動和許諾。省領導要求他“抓住這個機遇”,實現(xiàn)“跨越式發(fā)展”;南陽市領導向他承諾,“2.66萬平方公里都是你的養(yǎng)豬場”,并且在得知他想在2014年發(fā)展到400萬頭豬出欄后,反問他道:“為什么不能是800萬?”更讓他振奮的是,銀行領導打來電話,問他“要一個億還是兩個億?”這樣的禮遇,放在以前,秦英林是想都不敢想的。
10年前的秦英林遠沒有這么牛氣。1989年,他從河南農(nóng)業(yè)大學畜牧專業(yè)畢業(yè),被分配到南陽市一家食品公司上班,三年后辭職回鄉(xiāng)養(yǎng)豬。那時候,他剛建養(yǎng)豬場,受到某部門多次刁難,卻不知得罪了何方神仙。直到有人捎話給他,要他“拿五萬塊錢說說情”。創(chuàng)業(yè)之初,他曾一周6天、一天兩次騎自行車過橋爬坡去跑貸款,累得差點病倒……
我們不禁要問:在秦英林創(chuàng)業(yè)時,需要政府部門正常辦手續(xù)時都遭百般刁難,在他最需要貸款支持的情況下卻告貸無門;同樣一個人,只是因為進了中南海、與總理說了幾句話,為什么就立刻身價倍增,成為各級領導熱情追捧的“紅人”?我們的一些地方和金融機構(gòu)官員,是誰賦予他那么大的自由裁量權,讓他做出“2.66萬平方公里都是你的養(yǎng)豬場”、“要一個億還是兩個億”、“為什么不能是800萬?”這樣一系列重大決策和決定的?
我們不妨再就此個案想開去,聯(lián)想到前幾年溫總理到重慶視察時為一個農(nóng)民工大嫂討工錢,后來這位大嫂立刻成為專門討工錢的“名人”和“英雄”;以及日前溫總理在天津火車站偶遇無錢治病的白血病患兒李瑞,因得到總理關照當天立刻住進北京兒童醫(yī)院,意外成為社會關注和捐助的“不幸的幸運兒”等新聞事件。
我們各級官員在忙著給總理關注過的“個案”“錦上添花”時,是否應該更進一步,在政府行為模式、社會公共治理及行政制度安排的層面上,作一些深入反思和探索呢?畢竟,誰都明白如果一個行政體制是處于人治化狀態(tài)下的,再卓越的行政首腦,都不可能去一個個處理十幾億老百姓日常千頭萬緒的困難和問題。
如果一個問題帶有普遍性、頻發(fā)性,而且時常還表現(xiàn)出令人震驚的嚴重性,那肯定是制度安排和運作體制層面出了問題,對此,僅靠“就事論事”式的個案處理是無濟于事的,必須在制度變革舉措上想一個“萬全之策”。說實在的,這真正是我們的政府需要主要考慮、集中精力處理的大事。何時這種“上面不呼下面不應,上面一呼下面百應”的情況消失了,廣大老百姓就有了安全感、穩(wěn)定感,離和諧社會就更近一步了。
責編: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