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林
游 魂
赤城山乃天臺山之門戶,緊臨天臺城,是市民健身佳處,晨昏山道擁擠如螞蟻搬家。我也曾多次前往,還曾繞赤城山好幾圈,從不同角度感受赤城山之美。覺得“這一帶鄉(xiāng)間”,的確如林語堂在《京華煙云》里說的那樣,是“浙江省一等美麗的地區(qū)”。只是,有時恍惚自己又回到童年,正在挨母親的責罵:“游魂鬼啊!”
這是過去天臺人長輩教訓晚輩不要貪圖游玩的話,如今很少聽到了。新游魂早已劇增,古游魂還未散哪!近來我徜徉在赤城山下,就是試圖尋找一個古游魂。終于在一個白云纏繞、紫氣升裊的早晨,仿佛看見了三幕歷史劇——
第一幕:青年汪藻來到天臺,乃是旅人閑游。他雖遭奸臣蔡京之流排擠,“投閑凡八年”,但畢竟出身進士,文名滿天下,“閑將衲子日尋幽,渡水穿云處處游”。游到赤城山,偶得一艷遇,這可在載入天臺汪氏宗譜世傳的一首《詠赤城》詩中破解密碼:“偶來仙韭池邊立,疑向桃花頂上行”。單純寫景是大詩人所不屑的,興微托遠、一切景語皆情語才是他的慣用手法,除此還有誰把赤城山比作桃花?天臺汪氏宗譜載他“娶北陸(麓)宣公之女”,那恐怕只是一個侍立在硯池旁研墨的山姑。想那包公一身正氣,應(yīng)是完人,可近代遷移包公墓時,卻發(fā)現(xiàn)包公后人原來偕出于一個丫頭的門下,其實,在那個時代也不足為怪。
第二幕:中年汪藻來到天臺,是為逃難。二帝被俘北宋亡,高宗也“赤腳逃千里”,都逃散了?!懊烀旃鲁讨鹧泔w”“山城重到轉(zhuǎn)清幽,勝日閑尋舊釣游”,發(fā)現(xiàn)小兒子也能干了,“野飯農(nóng)夫怪,山行稚子能”。在《天臺道上》、《從稚子出前溪》等詩中露出了詩人這次逃亡隱居之痕跡。直到高宗回朝定都臨安,詩人才又被啟用為中書舍人,后遷兵部侍郎兼侍講,授龍圖閣直學士知湖州、徽州、宣州等等,力主抗金……
第三幕:老年汪藻來到天臺,是遭迫害。那奸相秦檜想自己孫子狀元及第,滿朝文武都來賀禮,他竟然不來。又聽說他作詞《點絳唇》“亂鴉啼”是譏諷投降派,便在謀害岳飛翌年將他“奪職,斥居永州”。“更七八年,感風痹,欲致仕,不許”,詩人最后歸隱于“天臺赤城山下大豁山”?!坝呐P不知覺……白發(fā)日夜疏,眷此不能發(fā),牽衣更踟躕”,“紹興二十四年卒,秦檜死,復職”,“二十五年十二月諸孤奉公之喪,合葬于常州宜興縣陽蔡后塢元配夫人之墓”。
汪藻遺跡今何在?或曰道書中所說的大霍山,或曰大鰲山下的汪山。其實,遺跡不在游魂在。那經(jīng)常纏繞在赤城山上的白云紫霧,多像古游魂未散啊!
古 埂
聽說天臺東鄉(xiāng)有個清風谷度假村。某日我與一文友相約前去尋訪,乘摩托車來到坦頭鎮(zhèn),就望見路口山坡上立著塊招牌,上有手機短號。我撥通號碼問路,對方答道:“沿埂而上,直至岙底,約四五里?!?/p>
摩托車駛上一道古埂,兜起陣陣清風,好不爽快。埂上行車,久不到底,給人的懸念越來越強。心想這里面究竟是怎樣的好地方,就像一出影視劇的序幕,就像一曲交響樂的前奏,造足了勢,吊起了游客的胃口。摩托車在埂上行,無遮無擋,四面懸空,山風就顯得特別長。文友精通風土人情,說這一帶傳有民謠“蒼龍玉鳳并齊飛,世代兒孫伴皇嬉”。明代這埂旁人家就出了個苦孩子杜寧,勤奮好學,高中皇榜一甲第二名榜眼,先任禮部侍郎,又任兵部左侍郎,被明宣宗贊為文武兼?zhèn)洹?/p>
摩托車轉(zhuǎn)過一座小橋,終于進入岙底。但見一座大山高入云表,兩旁矮山向外延伸,右邊像龍,左邊像鳳。從岙口望出去,遠遠可見坦頭鎮(zhèn)一角,好長一個山岙,多像一張彎彎的長弓啊!岙底萬綠叢中立著一幢山莊,莊前一口游泳池,莊后一座小水庫。莊主年輕老成,是鳳山村支書王繼水。他介紹說大山上的雨水匯集到此,水量很大,滿足四個自然村村民的飲用之外,還能滿足游泳池用水,池水用后再放出去灌溉田地。
“這里要是不用水泥路面,古味就更濃了!”
“你們喜歡古,我?guī)銈內(nèi)タ匆粋€全古的地方?!?/p>
于是,王繼水又帶我們走向左邊的鳳凰山。只見山麓樹林里竟藏著一座古寺遺址,曰“慧明寺”。立寺很早,寺卻敗了,真是可惜了。
責任編輯:黃艷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