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博洲(臺灣)
一九四五年十二月十九日起,一連七天,《臺灣新生報》日文版刊載了一篇題為《思慕祖國不遠千里—— 一臺灣青年的歸國記》的文章,作者署名吳思漢。
通過這篇報道,吳思漢報告了自己為了參加祖國的抗日戰(zhàn)爭,不惜放棄京都帝大醫(yī)學部學業(yè),只身穿越朝鮮半島,過鴨綠江,潛入東北、華北淪陷區(qū),再突破前線封鎖,深入內地,最后終于抵達重慶的艱難而曲折的過程。
吳思漢的經歷感動了無以數(shù)計的讀者;尤其是在青年知識分子之間,他那尋找祖國三千里的故事隨即成為人們口耳相傳的一則時代傳奇。吳思漢也成了當時的傳奇人物。
然而,五年不到,一九五○年十一月二十九日,“二·二八”后改組易名的《新生報》卻刊載了一則題為《不法叛逆危害黨國十四匪諜槍決》的報道;這一次,吳思漢成為“匪黨支部書記”。而于前一天的清晨六時,與同案郭琇琮、許強等醫(yī)界菁英,在馬場町刑場“明正典刑”。
第一章:還給我們祖國啊!
風俗習慣語言都不同
異族統(tǒng)治下的一視同仁
顯然就是虛偽的語言
虛偽多了便會有苦悶
向海叫喊:
還給我們祖國啊!
未曾見過的祖國
隔著海似近似遠
夢見的,在書上看見的祖國
流過幾千年在我血液里
住在我胸脯里的影子
在我心里反響
——巫永?!蹲鎳?陳千武中譯
第一次聽到吳思漢的名字及其傳奇經歷,是一九八七年三月參與《人間》雜志“二·二八民眾史”專題制作而采訪臺灣坐牢最久(三十四年七個月)的政治犯林書揚先生時偶然知道的。
林書揚先生說,光復那年,本名吳調和的吳思漢在《臺灣新生報》發(fā)表的《尋找祖國三千里》的報道文章,引起了轟動效應;也因此,他和同案犧牲的郭琇琮和許強醫(yī)師,以及傳說在鹿窟山區(qū)被蛇咬死的小說家呂赫若,在當時的臺灣青年之間贏得“臺灣四大才子”之名。
從此以后,我被吳思漢流星般燦爛而瞬間消逝的悲壯的生命傳奇吸引了。為了理解像他那樣的殖民地臺灣青年的身份認同之旅,我開始尋訪吳思漢生前的腳蹤。
了解吳思漢,先了解他父親的苦學出身
一九一五年,臺灣人民前后長達二十年的武裝抗日運動在血的洗禮下告一段落。一九一八年七月二十二日,明石元二郎擔任臺灣總督。此時,日本帝國把握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之機,以臺灣為侵略基地,乘機對中國及南洋擴張侵略勢力;為了利用臺灣人,便對臺灣人改采“懷柔”的統(tǒng)治政策,在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社會各方面都采取了“改良主義”的殖民統(tǒng)治方式。一九一九年一月四日,明石總督公布臺灣教育令。四月一日,同時將一八九六年設立的國語學校改設為臺北師范學校,一九一八年設立的國語學校臺南分校改設為臺南師范學校。
一九二○年五月,日據(jù)下的臺南廳新營郡白河街,有位家境貧困但自幼好學的青年,一邊打工,一邊苦讀,考進了臺南師范。旋即,又于一九二一年三月順利畢業(yè),隨后分發(fā)白河公學校,擔任乙種準教員。
這青年就是吳勻,吳思漢的父親。是年,吳勻娶白河農家不識字的女子林秀為妻。翌年,林秀生下長女吳金雀。又二年,生下長男調和仔(吳思漢)。
“我(吳金雀)爸爸和我媽前后一共生了八個小孩,四男四女。小時候,我們家很窮,日子過得實在很艱苦! 我爸爸光靠教書的微薄薪資,要養(yǎng)活一家人就已經不容易了,更談不上栽培這些小孩上學。因為這樣,他后來就辭掉教職,出來做生意。我爸爸很努力,先后從事過保險、代理店、賣米等等行業(yè)。他就這樣一直做,一直轉行;轉到后來,終于在我九歲的時候開了一家勻和漢藥店,家里的經濟情況也才漸漸好轉。那時候,我爸爸和我媽媽已經生了三個小孩:我九歲,調和仔六歲,大妹妹三歲……”
“我聽我媽說,我爸爸的頭腦很好,人很巧?!币痪湃迥瓿錾膮撬紳h二妹吳金鶯女士敘述了父親吳勻從考執(zhí)照到開店的經過。“當時,一般開漢藥店的都是有漢藥的藥味牌可看、可研究的內行;可我爸爸根本就是外行,沒有藥味牌,一直到去臺南考藥商牌照的前一晚,他才向人家借來看。結果,他看過的,剛好考題都出了;他勉強及格……為了開業(yè),我爸爸就向信用組合借三百塊。還好,組合的組合長跟他認識,特別通融讓他借五百塊。他于是用這五百塊作為創(chuàng)業(yè)基金,經營勻和漢藥店。當時,隔壁原就有一家漢藥店,勻和漢藥店是新開的,當然不可能拼得贏人家,再加上本錢短,起初,做得也不怎么順利。后來,他努力研究醫(yī)書,醫(yī)術就勝過隔壁老店,再加上收費公道,對人親切,很快就成為白河地區(qū)出名的中醫(yī);勻和漢藥店的生意也就越來越好了。正因為事業(yè)逐漸做大了,我爸爸后來才能夠讓大哥調和仔及包括我在內的幾個弟弟妹妹都受到高等教育的栽培?!?/p>
就讀臺北高校時立下歸返祖國的志愿
隨著日本帝國侵華戰(zhàn)爭的進一步深化,臺灣殖民當局也加緊對殖民地臺灣進行所謂“皇民化運動”?!盎拭窕\動”的第一步就是廢止?jié)h文。臺灣總督府規(guī)定:一九三七年四月一日起,一切學校、商業(yè)機關都不準使用漢文,同時臺灣各報章雜志的漢文版也一律撤廢。與此同時,日本殖民當局更加積極推行所謂的“國語普及運動”;臺灣人民——不分男女老幼——都被迫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日語。根據(jù)一九三九年《臺灣的社會教育》的統(tǒng)計,臺灣總督府用來推行日語的機構——“國語講習所”及“簡易國語講習所”,全島合計達一萬五千一百二十六所,講習生達八十九萬一千六百六十人;本島人能解日語者約有兩百五十六萬八千余人,達百分之四十八點七四。
一九四○年二月十一日,也就是日本“皇紀紀元二六○○年”紀念日,日本殖民當局又通過戶口規(guī)則的修訂,制定臺灣人改換日本姓名的規(guī)則。臺灣的“皇民化運動”也通過這樣的“改姓名運動”進入最緊張的階段。盡管保持原來的姓名而不改的話會有種種的不利,但是一直到半年后的八月十一日止,卻只有一百六十八個“希望能夠‘看起來更像日本人”的臺灣人改姓名而已。為了鼓勵更多的臺灣人改用日本姓名,十一月二十五日,臺灣“精神動員本部”公布了《臺籍民改日姓名促進綱要》;同時又制定一種獎勵方法,規(guī)定說日語的家庭為“國語家庭”,在諸如物資配給等實際生活上給予和日本人同等的待遇。
“當時,我父親的生意做得很大,天津、大連等地,分店好多,大部分時間都在大陸。因為要在那兒做生意,必須用日本人的名義才做得來,不改姓名的話,每樣許可都出不來!”吳思漢的二妹吳金鶯回憶說,“我爸爸因為實在沒法度,想要改了。但是,他卻遭到大哥的堅決反對!”
一九四一年四月,修完臺南二中四年課程的吳思漢跨級進入臺北高等學校第十七屆高等科理科乙類,戴上當時少女們崇拜的兩條白線環(huán)繞蕉葉帽徽的“白線帽”。
“按照當時的學制,中學校的修業(yè)年限是五年。然而,只要有足夠的自信,修完四年課程的學生,也可以報考臺灣兩所專門升大學的預備學?!_北帝國大學預科或臺北高等學校。每年到了年初的時候,臺南二中四五年級教室入口處的墻壁上都會貼出投考臺北帝國大學預科或臺北高等學校的錄取名單;二中的錄取率在幾所有名的中學當中算是很高的?!绷謺鴵P說:“我記得,一九四○年,全日本的所有中學校評鑒,臺灣只有臺北一中、臺北二中和臺南二中三所學校被評為優(yōu)良。朝鮮還沒有一家被評選進去?!?/p>
“我進二中時,吳思漢讀二年級。他長得高高的,平時沉默,不出風頭,做事很穩(wěn)定。我印象最深的是,當時住宿舍,雖然很吵,他仍靜靜地讀他的書。”一九九一年九月三十日晚上,南二中低一屆畢業(yè)的學弟邱奎壁老先生在臺南市接受采訪時表示了他對吳思漢的敬佩,說:“當時,考上臺北高等學校是很困難的事情。全省只錄取四十名,四十名中日本人又占了三十名,臺灣人只能取十個而已! 錄取率可以說是一千比一。一般說來,一所中學校,一屆能有一個考上,就不簡單了??忌系娜水斎皇窍喈斄瞬坏? 吳思漢四年念完就考得上,更可以說是天才中的天才! 那一年,南二中包括應屆畢業(yè)生在內,也只有吳思漢一人考上而已! 其實,他在學校的功課并不是特別好,所以,他考上的時候,大家都嚇了一跳。我也是這個時候才真正注意到他這個人。就我所知,他讀書是有他自己的一套的。他不在乎學校的成績排名,因為那還要包括軍事訓練、體育等科目的成績好才行;他不去考慮那些而重視充實實力,把握英文、數(shù)學、物理、化學等主要科目。他四年級的級任導師矢野,是個熱心的教育者,對學生嚴格,大公無私;雖然平時特別疼愛吳思漢,可他事先也沒想到吳思漢會考上臺北高等學校?!?/p>
自一九二六年起,臺北高等學校的學生正式于古亭町的校舍(今和平東路師大)上課。
“作為殖民地人,在日本帝國主義民族歧視政策統(tǒng)治下的命運,注定是悲哀的?!辈趟锤锌卣f,“日本學生非常粗暴,經常不分青紅皂白就痛毆臺籍學生。面對這種臺籍學生經常被日本學生欺負的‘悲哀的生活,那些心懷反感的臺灣學生,總想找機會討回受傷的民族自尊心。就我所知,民族意識強烈的調和仔就是那些敢于反抗的臺灣學生之一。”蔡水源后來雖然沒考上高校,還是經常與吳思漢聯(lián)系。
因為這樣,我們不難理解,為什么吳思漢在那篇尋找祖國三千里的歸國記中會自述說,他從高校時代起就下定決心:“大學畢業(yè)后,以技術者的身份回歸祖國是惟一目的?!?/p>
負笈京都帝大醫(yī)學部
一九四三年,修完臺北高校兩年課程的吳思漢再度跨級考上京都帝大醫(yī)學部。
就從這一年起,臺灣總督府為了使臺灣人民在“皇民化”下變?yōu)槿毡镜蹏髁x的“順民”,進一步實施六年制的所謂“義務教育”制度。據(jù)統(tǒng)計,一九四二年,臺灣人的就學率為百分之六十四點八;“義務教育”制度強制實施后,臺灣人的就學率卻在一年內激增至百分之八十五。因此,這個時代的臺灣青少年可以說都受過日本帝國主義的麻醉教育。而這種所謂“皇民意識之發(fā)揚”的教育,同時也會使臺灣人民的民族解放意識消沉。
到了六月,改姓名的臺灣人已達十萬之多。
然而,誠如殖民地詩人巫永福在彼時彼地所寫的《祖國》一詩所反映的心聲一般,恰恰就是這所謂“皇民意識之發(fā)揚”的教育體制下成長起來的殖民地孩子吳思漢,卻在時代氣氛這樣低迷沉悶的七月,懷抱著“大學畢業(yè)后,以技術者的身份回歸祖國是惟一目的”的志愿,離開臺灣,負笈日本。
當吳思漢來到東京時,日本正處于超國家主義者與軍事法西斯互相勾結,用“八纮一宇”和“國體明征”制造了一個“黑暗的深淵”的歷史時期。
自從一九三七年中日戰(zhàn)爭開始以來,日本近衛(wèi)內閣對外打出“東亞新秩序”的口號,對內展開“國民精神總動員”運動,以此控制由于戰(zhàn)時統(tǒng)制在人民生活領域引起的民心動搖,因此,它一點也沒有放松思想鎮(zhèn)壓的黑手。例如:一九三七年十二月,“自由派”的矢內原忠雄教授被逐出東京大學法學部;從一九三七年底到一九三八年初的所謂 “人民陣線事件”,山川均、荒田寒村等四百多名左派及一批“學者集團”相繼入獄,并勒令解散日本共產黨、日勞全國評議會等組織。從此以后,作為單純學說的馬克思主義課程,從學院講壇上消聲匿跡了,“巖波文庫”里有關馬克思主義的三十幾種著作都被迫絕版了,而全國各書店有關這方面的經典文獻也已經全部拿掉了。
“就我所知,大哥原本是要讀東京帝大的,”吳金鶯回憶說,“當他發(fā)現(xiàn)東京帝大學風比較保守,于是寫信向父親說,要去讀京都帝大?!?/p>
這樣,吳思漢在十月進入京都帝大醫(yī)學部求學。
當時,臺灣子弟在京都求學的為數(shù)不少,并且大都按其畢業(yè)學校成立了同學會。雖然日本已在中國及太平洋地區(qū)的戰(zhàn)場掙扎,但是日本人心態(tài)依舊傲慢,經常壓迫欺凌異族。有志的臺灣學子談到此事,心中不禁悲憤慷慨不已,甚而夢縈回歸祖國,竭盡心力,為自己的民族效勞。
就在這樣的時代氣氛下,懷抱著“大學畢業(yè)后,以技術者的身份回歸祖國”心愿的吳思漢,不但不受京都學派的“世界史哲學”的影響,反而盡量尋找機會,接近祖國來的留學生,尋找回歸祖國、為抗戰(zhàn)貢獻心力的途徑。
第二章:尋找祖國三千里
我想我們如果救不了祖國,臺灣便會真正滅亡,我們的希望只系在祖國的復興,祖國一亡,我們不但阻遏不了殖民化,連我們自己也會被新皇民消滅的 !
——張深切《里程碑》
在日本帝國主義殖民統(tǒng)治當局看來,軍人從來就是站在國防第一線而享有極高的榮譽,因此,向來規(guī)定只有日本本國臣民才有資格成為日本“皇軍”之一員。作為日本帝國主義殖民地的“臺灣籍民”,在法律上既然不是日本國民,因而也就沒有資格成為日本“皇軍”;即便你有效忠天皇的赤誠,也只能被當做比軍人地位低好幾倍的軍屬或軍夫來使喚。
一九四三年十一月二十七日,中、美、英三國領袖在開羅會談,并發(fā)表了同盟國的戰(zhàn)爭目的之一乃是“將日本從清國人手中盜取的全部地域如臺灣及澎湖島全部交還給中華民國”的開羅宣言(Cairo Statement) 。三天后的十一月三十日,殖民地臺灣和朝鮮的學生,終于也被強征到前線充當炮灰了。
以轉學名義歸國的計劃
吳思漢雖然暫時還沒接到征兵令,可他恐怕自己在大學畢業(yè)前就會以充當“日本軍醫(yī)”的名義被強征到前線。他想,這么一來,不僅無法一償自己歸國的宿愿,或許還會被強迫充當日軍的一名士兵,在前線與祖國軍士槍口相向,而這種情形是自己漢族的血統(tǒng)絕對無法允許的。他于是與高校時的老友陳、南二中校友蔡水源和李瑞東三君在公寓內聚會,促膝長談,商討因應的對策。
“如果被派到前線,我們就在日軍里頭做國軍的內應?!?/p>
“我們應該立刻返回臺灣,在島內策動反日行動?!?/p>
在討論的過程中,各說各話,意見分歧。
“啊! 干你娘,不用講這么多啦 !”個性直爽的蔡水源不耐煩了。“回去國內!大家一起回去國內,跟日本仔殺!”
最后,大家一致同意:最好的出路就是前去大陸,參加祖國的抗戰(zhàn)組織,成為祖國的一兵一卒;尤其是加入空軍,參加對日空戰(zhàn)的行列。
他們于是決心放棄學業(yè)及其他一切,一心一意籌備歸國計劃,早日歸返祖國,參加抗戰(zhàn)。
吳思漢繼續(xù)尋找機會,接近國內留學生,并且也與醫(yī)學部同年級的國內留學生漸漸熟悉了。雖然如此,他始終找不到自己所期待的人。一直要到后來,在學校馬術部結識了一個就讀工學部土木系的國內留學生戴振本,他所期待的歸國計劃,終于有了落實的可能性。
有一天,戴振本墜馬受傷,吳思漢送他回宿舍。兩人的關系因此更加親密,隨即結為知交。不久以后,為人極富俠義心的戴振本就搬到吳思漢居住的公寓,一起生活。他經常和他們一起議論時局,并向他們介紹國內的情況。因為這樣,他逐漸了解吳思漢這些臺灣青年的處境與心情,也知道他們歸返祖國、參加抗戰(zhàn)的決心。他不但對他們深切同情,而且立即表示愿意協(xié)助他們潛返祖國。
“既然如此,”戴振本建議說,“我就先教你們講北京話吧。”
一九四四年元月,吳思漢等人的歸國計劃,終于隨著戴君的即將歸國,出現(xiàn)千載難逢的機緣。
“我將利用春假返鄉(xiāng)省親,”戴振本滿心歡喜地向吳思漢等人透露歸國訊息,“我想,你們可以先隨我潛入淪陷區(qū),然后再設法突破前線,深入內地?!?/p>
吳思漢等人聽了當然雀躍不已,當下就決心跟隨戴振本歸國。為了解決在下關與山海關所要面臨的難關,吳思漢于是去警察局詢問出境該辦的手續(xù)。經過討論之后,他們擬定了歸國計劃:吳思漢以轉學北京大學,蔡水源和李瑞東二君以申請就讀華北地區(qū)中國系私立學校的名義,正式辦理出國手續(xù)。
吳思漢隨即寫信回臺灣故鄉(xiāng),向父親吳勻稟明轉學北大的事。戴振本將他們申請學校所需的證件寄給在北京師范大學作研究的兄長戴振乾。然后,他們就每天聚集京都公寓,一面等待歸國證件下來,一面繼續(xù)由戴振本當老師,全力學習北京話。
半個月后,吳思漢收到父親的回信。吳勻對他的轉學計劃極為憤怒。當時,吳勻的生意做得很大,改了姓名的他以“日本人”的身份在天津、大連等地都設有分店,大部分時間在大陸。他在信上說,去年,剛剛從大陸回到臺灣,所以熟悉當?shù)氐那闆r;他指出北京物價昂貴、學校設備不完善及語言不通等幾點理由,堅決反對吳思漢放棄京都帝大醫(yī)學部,轉學北大。在他看來,吳思漢轉學北大的計劃危機四伏。
吳思漢接到父親勸他打消渡華念頭的家書后,并沒有就此放棄原先的計劃。他想,單憑一封信,父親也無法了解他真正的用意,于是又再寫了一封信,拜托父親無論如何都要幫他簽署轉學同意書??蛇@次卻如同石沉大海,一直到二月底,他都沒有得到父親的回音。
改借探親名義闖關
吳思漢以轉學名義歸國的計劃無法落實了。
“再來,就只有兩條路可走了?!贝髡癖痉治稣f,“第一條路,到東北或華北就業(yè),但是,這必須要有日本領事館的許可書,可能性很小。第二條路則是不辦正式手續(xù),設法逃離日本?!?/p>
他們反復討論、評析了兩種方式的可行性。
“我想,”吳思漢對蔡水源和李瑞東說,“最好的方法還是利用戴兄春假返鄉(xiāng)省親的機會,先由我偷渡入華,幫你們辦妥渡華手續(xù);然后回到日本。等到六月,戴兄畢業(yè)后,我們再一起前往重慶。”
“問題是你要怎么偷渡呢?”蔡水源和李瑞東同時問道。
“我支持吳兄這個方案,而且還想到一個辦法……”戴振本表態(tài)說,同時看了看所有人對他期待的眼神?!拔蚁?吳兄可以用我的歸國證偽造另一張歸國證?!?/p>
“怎么弄呢?”吳思漢問道。
“這段時間,我偶爾會到東京辦事;從東京回到京都,通常都在清晨?!贝髡癖窘ㄗh說,“你可以利用我回來的時候,跟我一起前往警察局,然后由你在外把風,我就以交回旅行證的理由進入警察局,抓住刑警不在的機會,趁機把你的照片偷蓋鋼印。這樣,只要在我的歸國證上貼上蓋了鋼印的你的照片,你就有機會逃離日本了?!?/p>
“你的建議雖然很危險,但有可能成功。”吳思漢決定放手一搏。
幾天后的清晨,吳思漢依約前往京都車站,迎接從東京辦事歸來的戴振本,準備一起前往警察局,進行偷蓋鋼印的計劃。
“機會來了!”戴振本見到吳思漢就興奮地告訴他。“在東京,我聽朋友說,有一個原籍奉天 (沈陽)新民縣的‘一高留學生吳繼中最近就要回國,于是就去找他;我向他介紹了你們想要回國抗戰(zhàn)的心愿,同時希望他能幫助你歸國。結果,他不但爽快地答應,而且表示他也有意到重慶去?!?/p>
在戴振本的安排下,吳思漢隨即與吳繼中見了面。他們三人促膝長談了一個晚上。吳繼中知道吳思漢的父親去年剛在大連設立一家分店于是建議說:“我到了大連以后,立刻以家屬名義給你發(fā)一份‘父親病危的電報;然后,你便以探望父親的名義,過下關,先到新民縣我家,等到戴振本春假歸來后,我們三人再一起共闖山海關?!?/p>
計劃既定以后,吳思漢隨即抽空前往岡山縣,拜訪一位同樣具有反日民族意識的同鄉(xiāng),告知自己最新的歸國計劃。當他從岡山回到京都的時候,吳繼中已經與大連的朋友一起歸國了。吳思漢也著手準備自己的歸國之行。他考慮到未來前往重慶的遙遠路途,首先勢必要面對的就是經濟問題,于是決定依靠藥品買賣所得的蠅利來維持旅途所需的基本生活開銷。他隨即向一些朋友借錢,委托東京及大阪的學長,購買奎寧等昂貴的藥品,同時自己也在京都街頭的藥局,四處搜購從神戶剛送來的各種德制藥品,前后總計買了將近一千日元的藥品。
不久以后,吳繼中從大連發(fā)來了“父病危速回”的電報。吳思漢立即前往京都帝大辦公室報告家里的情況,并取得大學當局所發(fā)的返鄉(xiāng)探親證明書。然后,他又馬不停蹄地前往警察局,申請歸國證。出乎意料,承辦的警察告訴他:“日籍民眾前往滿洲并不需要歸國證啊!”
吳思漢于是欣喜若狂地離開警察局。
終于弄到前往大連的火車票
吳思漢渴望能夠早日離開日本,因而一刻也不耽擱,隨即前往京都火車站,購買前往下關的火車票。到了車站,他看到售票窗口已經掛上停止售票的告示了,可還是有許多人在排隊等待。打聽之后他才知道,前往下關的火車票已經一票難求。
“車票通常是正午開始販售,”一個顯然已經等得好久的中年男子向吳思漢抱怨說,“可是,一天往往只賣一兩張,有時候甚至根本連一張都不賣!”
“我們在天色還沒亮的時候就已經來排隊了!”幾個坐在地上聊天的人告訴他。
“我已經排了兩天的隊卻依然買不到票 !”旁邊一個人主動附和說。
吳思漢知道,照這種情況看來,不長期等待,是不可能買到票了。他于是先回公寓。當天晚上,他又攜帶一把折疊椅,拜托蔡水源一同前往車站。到了車站,他讓蔡水源把折疊椅放好,依序排隊,然后走到售票口前,向四五位躺在地上等待賣票的民眾打聽狀況。
“請問你們排了多久?”
“四五天前,我們就開始來排隊等待了?!?/p>
吳思漢覺得情況不是很樂觀。雖然如此,他還是決定繼續(xù)等下去。到了第二天中午,正當要開始賣票的時候,車站方面的人又宣布說:要讓具有軍人或公務員身份的人優(yōu)先購票。結果,車票很快就賣光了。
“這樣下去,即使再排幾天的隊,還是買不到票的!”吳思漢清醒地跟蔡水源說,“徒然浪費時間而已?!?/p>
吳思漢于是和蔡水源黯然地回到住所。
“按照這種情況看來,遵守規(guī)矩排隊,是買不到票的?!贝髡癖玖私馇闆r后同意吳思漢的看法,想了想就果斷地說?!翱磥?不透過關系是不行的?!?/p>
“是啊!”吳思漢頹喪地說,“問題是,我們能有什么關系呢?”
“據(jù)我所知,”戴振本想了一下,然后安慰吳思漢?!拔乙郧白〉募飳W寮的舍監(jiān)太太,好像跟京都車站售票員的關系還不錯;以往,許多學生要回大陸家鄉(xiāng),都是拜托她才買到票的。雖然我平常跟她并沒有特別親近,不過,我想還是可以試著找她幫忙的?!?/p>
“要怎么試呢?”
“釣魚必須有餌,”戴振本笑了笑,“對日本人更是如此。我們先要知道,她在生活上喜歡什么,或者缺什么,然后給她送禮。這樣的話,我想,她不會不幫這個忙的?!庇诌M一步分析說,“自從對美、英開戰(zhàn)以后,日本的國內經濟就更加戰(zhàn)時體制化了。壟斷資本通過‘國家總動員法發(fā)布的種種經濟統(tǒng)制令確立了對全部產業(yè)的支配權,把所有資金、資材、勞動力都投入軍需生產。這樣,民需工業(yè)和中小企業(yè)就被犧牲了,農業(yè)勞動力嚴重不足、肥料和農機農具缺乏,農業(yè)生產也因此大輻度下降。與此同時,由于海上運輸?shù)臄嘟^,進口困難,糧食危機也就更加嚴重,因此,從一九四一年開始實施糧食配給制;可到后來,甚至連成年人一天二合三勺(三百二十克) 的配給量也難以維持了;至于蔬菜、肉、魚類等副食品,比主食更為嚴重缺乏,也逐漸實行配給制。到了今年,全部食品都實行了配給制;一般民眾的生活就更不容易了?!彼α诵?然后說:“因為生活艱苦,最好是能夠送點吃的東西吧!”
幾天后,吳思漢聽說,一位陳姓的臺籍同窗剛剛收到臺灣家里寄來的一盒糖果。他想,日本人喜歡吃甜食,現(xiàn)在,交通困難,臺灣的砂糖不能進入日本,那么,把這盒糖果送給吉田學寮的舍監(jiān)太太,應該會取得她的歡心才對。他于是去找那位陳姓同窗,把情況告知,讓得那盒糖果,然后馬上交給戴振本去送禮。
第二天,戴振本給舍監(jiān)太太送了禮。
戴振本回來后笑著跟吳思漢說:“她答應幫忙了。”
吳思漢欣喜若狂。為了避免自己逃離日本以后可能帶來的麻煩,他隨即著手整理行李,搬到蔡水源和李瑞東的租屋,等待車票。然而,等了幾天,舍監(jiān)太太那邊依然杳無音訊。他于是去找戴振本打聽。
“我聽說,”戴振本面露憂愁說,“通航下關、釜山之間的渡船最近接連被盟軍潛水艇擊沉,所以暫時停航了;又聽說即使再度航行,船票數(shù)量也會大減;而且,從四月一日起,一般民眾的旅行自由,將受到嚴格限制,不管是國內或國外,凡是超過百里的旅行,都要有警察當局的證明。”
“這樣一來,”吳思漢感到極為不安,“我費盡苦心才弄到的學校證明與假電報,不就失去效用了嗎?”稍停,他又請求戴振本說:“不管怎樣,還是請你催一催舍監(jiān)太太?!?/p>
吳思漢接著又前往車站,直接拜托一位已經認識了的售票員。
四月四日,他突然接到一通車站售票員打來的電話。
“我已經幫你弄到一張前往大連的車票了,”售票員說,“你趕快過來拿吧!”
吳思漢放下電話,趕忙奔向車站,購買那張車票。當天晚上,他先準備好第二天的便當,然后寫了一封家書,交給蔡水源,慎重地拜托他說:“等我安全過了山海關后,請你幫我把這封信寄回臺灣?!?/p>
于是,吳思漢把握出發(fā)前的最后一夜,與戴振本、蔡水源及李瑞東促膝長談。不知夜之將盡。
從京都展開的尋找祖國之旅
四月五日。
吳思漢穿著一身干凈的學生服,手提一只藏著四處搜購的藥品的行李箱,由蔡水源陪同,前往京都車站,搭上開往下關的火車,只身前往祖國大陸。
列車從京都出發(fā)后便以下關為目標,向前疾駛。
“此行如能成功,那么,身為一個臺灣青年的自己,就能實際投入祖國抗戰(zhàn)建國的隊伍了?!眳撬紳h望著窗外的風景想著。想到這里,心胸立刻被一種莫名的感動充塞,眼淚于是就不可控制地順著雙頰流了下來?!安豢商^興奮感傷!”他又在心里警惕自己,“畢竟,此時,離目的地還很遙遠,前面的路,不知道還會有什么危險困難呢?”他隨即自我勉勵:“不管未來會碰到什么樣的挑戰(zhàn),都要打起精神,勇敢面對?!?/p>
入夜以后,火車終于駛抵下關。
四月六日早晨,吳思漢順利地改搭從下關開往釜山的渡船。
“站住!”吳思漢懷著無比的希望就要走進船艙時,突然聽到身后有人制止他繼續(xù)前進的聲音。他心生警惕地想:“該不會是碰到水警了吧!”于是停下腳步。
一個穿國民服的男人走到吳思漢的面前,開始盤問。
“原籍哪里?”
“臺灣。”吳思漢沉著地面對。
“臺灣?”穿國民服的男人皺了一下眉頭?!皬哪睦飦淼?”
“京都。”
“去哪里?”
“大連。”
“去大連做什么?”
“探望父親?!?/p>
“證件呢?”
吳思漢把吳繼中拍發(fā)的假電報、京都帝大所發(fā)的省親證,一 一遞給對方。那人一邊查看電報與省親證,一邊又盤問了一些可有可無的話,然后就把東西還給他,口氣不耐煩地說:“走吧!”
吳思漢于是放松心情,走進船艙。他看到所有的艙位都已經被軍人占滿了,隨即走回甲板。不久,船靜靜地駛離碼頭,向對岸的朝鮮半島前進。他的心情于是也一步步地更加接近祖國了。
傍晚時分,渡船平安駛抵釜山港。
吳思漢終于順利地闖過第一道難關了。
穿越朝鮮半島過鴨綠江
在釜山,吳思漢要改搭縱貫朝鮮半島的火車,繼續(xù)北上。列車要到晚上才開。他于是利用等車的空檔到街上溜達。街上冷清清的,到處是乞丐,一點也看不到生氣蓬勃的街景。
“同樣是日本帝國主義的殖民地,”吳思漢感傷地想著,“朝鮮顯然比臺灣被壓迫得更厲害,人民也就更不幸了?!?/p>
夜更深了。
吳思漢走到釜山火車站,再次搭上從釜山北上的夜行火車。他看到,火車車廂內依然有許多日本軍人。只是,跟日本本土的軍人相比之下,這些軍人的體格比較強壯,穿著的服裝也更為亮麗出色,也許是因為這樣,他們在言談舉止間處處流露著傲慢的姿態(tài)。他一邊遠遠地觀察一邊猜想:這大概就是日本人引以為傲的所謂關東軍吧!
火車在暗夜中疾速前進。
天色隨著列車的北行逐漸亮了起來。吳思漢感受到陽光穿透窗玻璃照在眼皮上的溫度,于是睜開雙眼,認真地望著車窗外不斷流逝的田園風光。他看到,處處殘留著日本帝國主義榨取痕跡的農家房舍散落在這里那里,顯得局促、破落;陽光下,勤勞的農民正在貧瘠的田里辛勤勞動。
“哼!”坐在對面的一名日軍皺著眉頭,指著窗外勞動中的農民,一臉不屑地向鄰座的另一名日軍說:“過這種生活的會是日本人嗎?”不等對方搭腔又繼續(xù)說道:“在日本,不會有人這么貧困的?!?/p>
聽到日本軍人如此無知、傲慢的言論,吳思漢油然生起一股憤怒的情緒,沖動地想要質問對方:“你知道,你們日本的財富是怎么得來的嗎?你知道,他們?yōu)槭裁磿^著這么貧困的生活嗎?……”可考慮到一般日本軍人深受軍國主義毒害是不會有反省能力的,也不想節(jié)外生枝而耽誤自己前往重慶的旅途,于是就勉強自己按捺下來。
入夜以后,火車終于穿越鴨綠江上的鐵橋,駛抵滿洲境內的安東 (丹東)。
吳思漢提著裝著藥品的行李箱,下了火車,沒有遇到任何刁難就順利通過海關的入境檢查,走到車站候車室,等待開往沈陽的下班火車。
“終于回到祖國了!”坐在候車室的長條椅上,聽著周遭旅客講著從來沒聽過也不知所云的東北方言,吳思漢內心激動地告訴自己。
這天是一九四四年四月七日。
從丹東到沈陽轉新民縣
吳思漢轉乘開往奉天(沈陽)的火車,繼續(xù)前行。他在車上睡了一覺,然后在四月八日的晨光照進車廂時醒來?;疖囍饾u減速,駛入奉天車站。
奉天是前清故都,原稱盛京,歷來是遼寧省行政、經濟、文教的中心,同時也是東北最大的鐵路樞紐。
吳思漢提著行李箱,跟在其他乘客后頭走下月臺。這時,他看到一群像是難民的旅客,穿著沾滿泥土的、厚重的棉布長袍,排成一列,正要走出車站出口處。看著眼前從沒看過的、雖然臟得嚇人,可看起來倒很強健的北國同胞模樣,他的內心不免略微感到疑惑:“究竟是他們還是我們臺灣人才是真正的漢民族呢?”
這時候,距離西行新民縣的下班火車還有一段時間。吳思漢于是到車站附近的街上,四處瞧瞧。廣場上,強烈的北風吹來漫天的沙塵,幾百名苦力或站、或坐、或臥,擠得滿滿的;他們都跟他剛剛看到的像是難民的旅客同樣裝扮。望著眼前這一大群飽受日本帝國主義迫害的同胞們,他不禁陷入沉重的思索當中,并且忽然想起京都帝大經濟學部教授高田保馬(1883~1972)描述漢民族的一段話:“漢民族之所以能夠維系五千年的文化,不被其他民族統(tǒng)治,在于人民的生活水準低落。因為生活水準越高的人越沒有耐力,反之,越低越堅忍。中國的堅韌不拔,在于下階層的民眾占了多數(shù)……”
吳思漢一邊想著高田保馬的話,一邊穿過廣場,然后在附近的街道隨意閑逛。他發(fā)現(xiàn),這里有很多日本商店,看起來與日本本土的商店也沒什么兩樣。通過周遭所見的公共建設,他看得出來,為了確??刂圃趪篮徒洕隙伎梢哉f是日本“生命線”的東北,日本帝國主義者是有野心地經營這個占領區(qū)的。
吳思漢從街上回到車站,然后搭上一班西行的火車,并于午后四點鐘左右在新民站下車。一下車,強烈沙塵便隨著陣陣大風迎面刮來,讓他幾乎無法睜開雙眼。
新民是沈陽西邊的一個縣城。街景宛如異國。
吳思漢頂著漫天飛舞的風沙,一路上,操著學會不久的北京話探問,終于在天黑以前循址找到吳繼中家。
“先吃飯吧!”在京都見過一面的吳繼中向吳思漢伸出了熱情歡迎的手。“我們東北人一天只吃兩餐,一般都在早上十點與傍晚四五點左右進餐?!?/p>
吳思漢于是去洗手洗臉,然后與吳家家人共用晚餐。
“由于糧食配給的關系,大米不容易吃到;”吳繼中的父親帶著歉意說,“你雖然遠道而來,我們也只能招待你吃高粱飯?!?/p>
“謝謝!”吳思漢由衷地表示感謝說,“這還是我第一次吃到高粱飯呢!”
吃過飯后,吳繼中就安排吳思漢在溫暖的火炕上休息、聊天。
“由于家人反對,”吳繼中不好意思地向吳思漢致歉,“我暫時不能跟你一起前往北京了?!?/p>
按照在京都議定的計劃,吳思漢要在吳繼中家等待隨后趕到的戴振本,然后三人再一起共闖山海關,進入北京;等待期間,他還要到新京(長春)找一位姓侯的臺灣同鄉(xiāng),請他代為安排蔡水源與李瑞東偷渡滿洲的事情。現(xiàn)在,事情發(fā)展到這個地步,他也不好多說什么。
“戴振本即將畢業(yè)了,”吳思漢說,“既然這樣,他也就沒有必要放棄學業(yè),趕著回國了。”
“這樣也好!”吳繼中又安慰吳思漢說,“你可以拿我的‘一高證明書去用,這樣,你過山海關也不麻煩了。”
第二天,也就是四月九日,一早起來,吳思漢還來不及給戴振本發(fā)電報,戴振本卻已經從京都打來“立刻回家”的電報。他不知該如何解釋這僅僅四個字的電文,于是隨手遞給吳繼中,問道:“你看,這是什么意思?”
“如果他指的是他將立刻回他大連老家,”吳繼中琢磨著字意說,“那就沒有什么好擔心的!”
“如果他是指到北京的話,可那里既不是他家更不是我家啊!”吳思漢憂心地說,“我想……京都一定發(fā)生什么事了?!?/p>
吳思漢隨即發(fā)電報到京都,要戴振本等畢業(yè)后再歸國。與此同時,他也寫信向新京的侯君解釋:因為所買的車票使用期限只到十一日為止,就不去拜訪他了。
滯留山海關車站
四月十日。
吳思漢穿著吳繼中提供的“東京一高”的學生服,告別了讓他睡了兩夜暖炕的吳家。吳繼中陪他走到新民火車站。上車前,他拜托吳繼中給戴振本就讀北京師大的兄長戴振乾拍發(fā)電報,告知火車駛抵北京的時間。他然后搭上開往北京的火車,繼續(xù)前行。
列車駛抵山海關已經是午夜時分了。因為馬上就要用到錢,他于是拜托坐在對面的旅客幫忙看顧行李箱,然后急忙下車去兌換紙幣。他等了許久才換到錢。當他走回座位時,一位華人檢查員已經站在那里等候。他用手指了指那個已經打開的皮箱,然后用日語問吳思漢:
“這個行李箱是你的嗎?”
“是的。”吳思漢說。
“你一個學生為什么帶那么多藥?”
吳思漢正在傷腦筋要怎么辯解,檢查員已經命令他下車,然后把他帶到海關辦公室,查看他的身份證和歸國證。他于是把吳繼中給他的證件遞給檢查員。
“既然你是中國人,”檢查員知道他是中國籍后生氣地逼問道,“為何不說中國話呢?”
“我是福建人,”吳思漢依然用日語胡謅一通,“從小就到日本,所以不會說北京話?!?/p>
那名華人檢查員來不及繼續(xù)追問下去,一直站在一旁的日籍主管就插進來問吳思漢:“你一個學生帶那么多藥要做什么?”然后不等他回答就語帶威脅地笑著說:“你不知道這是違法的嗎?照說,應該把你送到憲兵隊處罰,可我看你是一個學生,不像是作奸犯科的不法分子,這次就饒了你。不過,這些藥品統(tǒng)統(tǒng)要沒收。”
吳思漢心想,自己身上只剩兩百元,要是沒有這些藥品的話,前往重慶的旅費和眼前的生活費,馬上就會成問題,于是就懇求對方留下一部分。
“巴加!”日籍主管馬上變臉罵道,“你這家伙真不識好歹!把他銬起來!”
吳思漢看得出來,日籍主管其實只是想吞掉這批珍貴的藥品,并不是真的要把他關起來,只好讓那些藥品被沒收,趕緊拔腳離開。
這時候,列車早已駛離月臺了。下一班車要到明天早上才開,他只好在候車室等待。
夜,已經深了。幾名鐵路警察端著槍,在候車室不斷地來回巡邏。許多穿著骯臟長袍、看似難民的男男女女,零零落落地坐著。他看到其中一人露著肚皮,仰躺在地上,似乎難耐寒冷而一邊口吐白沫一邊呻吟著,可周遭的人卻無動于衷地睡著。
“他生病了嗎?”未曾見過這種悲慘景象的吳思漢內心難過地尋思著,“還是餓了呢?”想到國內同胞在日寇的蹂躪下竟然過著如此艱辛不堪的日子,一股怒火不禁又涌上心頭。
因為目睹了難民的慘狀,再加上失去那批藥品后馬上就要面臨的經濟困難,這一夜,吳思漢一直被一種不安的心情籠罩著,無法入眠。(未完待續(xù))
(選自臺灣《印刻》2009年第5卷第9期,本刊有刪節(jié))
·責編宋 瑜 馬洪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