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光銀 魏永強
[摘 要] 處于第二次轉型期——國家基本制度建設時期的中國,需要對國家形象有更加明確、清晰的定位。本文認為“三個代表”,“名實相符”、“高效廉潔、民主創(chuàng)新”分別成為這一時期我們對中國共產黨形象、中國人大形象、中國政府形象這三個最主要國內形象的定位,而務實負責任的大國則是中國的國際形象定位。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穩(wěn)健務實,而貫徹其治國理政理念之中的是“以人為本”的主線,這應該成為中國國家形象未來發(fā)展的主軸和目標。
[關鍵詞] 第二次轉型 國家形象 重塑
國家形象作為國家力量和民族精神的表現(xiàn)與象征,是綜合國力的集中體現(xiàn),是一個國家最重要的無形資產。國家形象,不論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完整的還是片面的,都在國際政治和國際關系領域有著深遠的影響。宣傳探索國家形象理論,充分展示社會主義大國形象,在當今中國具有重大的現(xiàn)實意義。曾幾何時,從“中國威脅論”到“中國崩潰論”,國際社會少數(shù)別有用心的人用各種方式在妖魔化中國,究其根源,除種種國際因素外,以下幾點錯誤認識尤其值得我們重視:一是將國際形象與國力等同起來,認為國家強大了別人自然就會尊重你,因而偏重“硬實力”建設,忽略“軟國力”和國家的“親和力”建設;二是重視國際地位,忽視國家形象,在朝貢體系下,我們特別在乎中華民族的威望,現(xiàn)在則有重“威”而輕“望”之勢;三是在發(fā)展戰(zhàn)略中偏經濟、輕文化,即使強調文化,也是以弘揚傳統(tǒng)文化為主,對當代中國形象宣傳不夠,“認為中國是具有悠久歷史的文明大國,理應受到世界的尊重,殊不知歷史的魅力并不能自動轉化為現(xiàn)在的魅力”。[1]因此,我們需要重塑新的國家形象,并重視國家形象的傳播。作為第一步,我們需要對國家形象有更加明確、清晰的定位,向“內部公眾”和“外部公眾”展示一個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強國形象,展示一個獨立、負責的大國形象,從而“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建設、完成祖國統(tǒng)一、維護世界和平與促進共同發(fā)展這三大歷史任務”[2],為中國社會的第二次轉型與和平崛起發(fā)揮應有作用。
一、轉型時期中國國內形象的定位
1.轉型時期中國共產黨的形象定位。
中國共產黨的威望是歷史形成的,在中國國內形象重塑過程中具有決定性的作用。作為執(zhí)政黨的中國共產黨,如何把握世紀之交的機遇,樹立起與時俱進的生動、鮮明的形象,帶領全黨全國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事業(yè),是能否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根本保障。
“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領導核心,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fā)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盵3]在“七一”講話中,江澤民指出:“總結八十年的奮斗歷程和基本經驗,展望新世紀的艱巨任務和光明前途,我們黨要繼續(xù)站在時代前列,帶領人民勝利前進,歸結起來,就是必須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fā)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盵4]這一講話深刻揭示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學內涵和精神實質,提出了正確認識和全面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具體要求,既是對馬克思主義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是新世紀中國共產黨的綱領、宣言,又是新世紀中國共產黨新的形象定位。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明確了黨在新世紀的形象定位,深化了對黨的先進性的理解,具有豐富而深刻的科學內涵,為新時期全面加強黨的建設提供了科學的指導原則,鮮明地樹立起黨在新世紀的嶄新形象?!叭齻€代表”重要思想不是對中國共產黨一般意義上的理論總結,而是對世紀之交中國共產黨要以什么樣的形象立于世界競爭的不敗之地的總體指導思想,在黨的新形象樹立上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
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fā)展要求,是新世紀中國共產黨形象中價值觀的基礎。生產力是最活躍、最革命的因素,是社會發(fā)展的最終決定力量。工人階級及其政黨本身就是先進生產力發(fā)展的產物。在新的世紀,只有更加堅定不移地代表先進生產力的發(fā)展要求,才能保持其先進性,才能使我們的黨具有豐富的創(chuàng)造力、牢固的凝聚力和堅強的戰(zhàn)斗力,贏得人民的認同和擁護。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fā)展要求,必須改革創(chuàng)新。創(chuàng)新是新世紀人們必須具備的新觀念,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fā)達的不竭動力。創(chuàng)新是中國共產黨在新世紀必須堅持的中心環(huán)節(jié),是樹立中國共產黨在新世紀充滿活力的形象體現(xiàn),是增強競爭性的根本保障。
始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是新世紀中國共產黨形象中價值觀的本質。提倡什么文化,建設什么文化,這是一個政黨在思想精神上舉什么旗幟的問題。中國共產黨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就必須高舉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的偉大旗幟,講學習、講政治、講正氣,在全黨和全國人民心中形成正確的指導思想和共同的價值理想。對一個國家的治理來說,法制和德治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二者缺一不可,同等重要。要把法制建設和道德建設緊密結合起來,把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緊密結合起來,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既需要法律、制度的保障,也需要倫理道德的支撐,需要正確的價值觀的引導。
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新世紀國共產黨形象價值觀的核心。作為一個先進的政黨,中國共產黨要在社會不斷發(fā)展進步的基礎上,使人民群眾不斷獲得切實的經濟、政治、文化利益。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也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其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它作為黨的根本出發(fā)點和落腳點,是每一個中國共產黨人的行為準則。能否代表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關系到黨的群眾基礎是否牢固,關系到黨的執(zhí)政地位是否牢固。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提出,是中國共產黨在新世紀形象樹立中的根本目的的體現(xiàn),是黨和廣大人民群眾血肉相連的體現(xiàn)。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國共產黨在新世紀樹立的嶄新形象,是黨在未來的工作中所要堅持和維護的重要形象,它將激勵全黨同志和廣大人民群眾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與和平崛起而努力奮斗?!叭齻€代表”重要思想所蘊含的中國共產黨形象觀是一個相互聯(lián)系、相互促進、辯證統(tǒng)一的整體,任何時候都不應任意地割裂或取舍。只有按照“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全面、正確地定位自身的形象,我們黨才能始終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堅強領導核心。
2.轉型時期中國人大的形象定位。
我國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建立五十年以來,在保障人民當家作主,組織人民管理國家事務、經濟文化和社會事務等方面,發(fā)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表現(xiàn)出強大的生命力。但是,由于諸多原因,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優(yōu)勢并沒有真正充分發(fā)揮出來。給人們留下的印象是有權無威,當家不做主?!跋鹌D章”和“政治養(yǎng)老院”的陰影還滯留在人們的腦海里。人民代表大會的根本任務是代表人民充分利用民主機制監(jiān)督、約束政府的行政行為,實行良好的社會治理。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應該建立并落實人民民主決策、監(jiān)督機制,使人大監(jiān)督、制約政府的各項成文規(guī)定能夠“名實相符”,并在實踐法律、保護法律和捍衛(wèi)法律方面取得積極成效。如何完成人民代表大會的根本任務,真正樹立“名實相符”的新形象,必須在以下幾方面努力:
第一,重塑人大代表的形象。人民代表是人民代表大會的組成人員,他們的行為如何,對于人大的形象和聲譽有著直接的影響?,F(xiàn)在一部分人大代表缺乏代表意識和主體意識,無論審議報告,還是決定任免政府組成人員,往往揣摩領導意圖,提一些不著邊際、不痛不癢的意見。重塑代表形象,就要塑造“參政議政型”的代表形象。代表要敢說真話、實話,代表選民的利益,真正代表人民行使管理國家事務的權力。另外,代表進入權力機關履行職責時,還應組織學習國家法律,熟悉“一府兩院”的工作,提高參政議政能力。同時,建立健全代表與選民溝通機制,強化選民和選舉單位對代表履行職責情況的監(jiān)督,對履行職責不力或者不履行職責的要追究責任。
第二,從制度上保證人大的權威形象。憲法和法律賦予人大及其常委會的職權很多,足以控制“一府兩院”按照法律設計的要求運轉,保證國家權力掌握在人民手中。然而,由于剛性職權少,彈性職權多,實踐中難以具體操作。因此,我們要增加和完善人大剛性權力,特別是有關監(jiān)督方面的職權,同時健全和完善行使職權的程序,如咨詢和罷免的程序等。
第三,從作用上體現(xiàn)人大的形象。有作為才有權威,才能展示國家權力機關的形象。在國家基本制度建設的新時期,人大的作為主要應該通過立法權和監(jiān)督權來實現(xiàn)。監(jiān)督是憲法和法律賦予人大的一項極為重要的職權,也是最能體現(xiàn)人大形象,發(fā)揮人大優(yōu)勢的一項職權。長期以來,由于認識、體制、法制等方面的原因,這項職權的作用沒有充分體現(xiàn),在一定程度上損害了人大作為國家權力機關的形象。第二次轉型是一場深刻的社會變革,涉及到上下左右各個方面關系的調整,既有國家相關部門之間管理權限的重新劃分,也有中央和地方之間關系的重新調整,必然會引起社會的深刻變遷,這就更需要進一步強化人大監(jiān)督機制,對行政權力進行有效的監(jiān)督和制約。
3.轉型時期中國政府的形象定位。
政府形象是公眾對政府行為的總體評價,是政府的表現(xiàn)和業(yè)績在公眾心目中的綜合反映。當前我國經濟、政治等領域的改革正在深入,隨著市場經濟的建立和逐步走向成熟,隨著民主政治的普遍推行,社會公眾的獨立意識、民主意識已經覺醒,公眾已由過去對政府的盲從開始轉變?yōu)閷φ袨椤⒆饔玫睦硇詫徱?政府形象尤為人們所矚目。因此,樹立良好的政府形象已成為各級政府重要而迫切的現(xiàn)實課題。
處于社會轉型時期的中國各級政府,應該如何定位?在此問題上,達成的基本共識是:要建立民主、高效、創(chuàng)新、廉潔和法制的政府,真正體現(xiàn)主權在民,為民謀利。其中,民主是世界潮流,更是社會主義“人民當家作主”的政府性質的題中之義;高效是為民辦事不拖拉、不推諉、辦實事、辦好事的工作作風,是社會效率的客觀要求;創(chuàng)新是銳意進取,不斷改革,推動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yè)協(xié)調發(fā)展的開拓精神,是知識經濟的時代要求;廉潔是不藏私于心、不索取于民,一心一意為民謀福利的品質風貌,是社會公正的突出要求;法制則是依法行政、管理有序,是政府形象得以維系的根本。因此,只有建立民主、高效、創(chuàng)新、廉潔、法制的政府,我們才能得民心。
政府形象的實際塑造,依靠政府各部門和全體公務人員的共同努力。政府是由公務人員組成的特殊社會組織,政府的運行是其公務人員制定目標、進行和實施決策的社會管理過程。公眾所接觸的政府實際上是行政過程中代表政府履行公務的具體人員。由此角度看,所謂政府形象問題即是公務人員的形象問題。因此,政府公務人員是政府形象的基礎。每一個政府公務人員對政府形象建構都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而公務人員塑造政府形象的關鍵則是思想強化形象意識和行動上注重公眾利益。
第一,培養(yǎng)和強化政府公關意識與形象意識。政府公關意識是政府公共關系的基本思想、觀念、原則。它作為一種深層次的思想引導著政府公務人員的行為,使他們對溝通政府與公眾的關系、塑造政府良好形象有明確的認識,使他們在塑造政府形象中始終處于一種自覺能動的狀態(tài)。培養(yǎng)政府公關意識,首先要強調政府與公眾溝通。要使每個公務人員意識到,任何一個公務人員都是政府形象的生動載體,其行為、作風都會形成公眾對政府形象的直觀感受和評價,只要某件事未做好,傷害了群眾的感情,就可能使公眾對政府的滿意度降低。其次,政府公務人員要強化自己的公關意識、形象意識,在與公眾的每次接觸中都能自覺意識到自己是人民的公仆,自己代表著政府,在公眾心目中打造一個親民、愛民、為民的政府形象。
第二,重公眾利益,為公眾辦實事。政府形象的實際塑造更重要的還在于形象意識指導下的政府機構和公務人員的行為。其行為應該以“社會公眾利益第一”為基本原則。鄧小平曾多次告誡,把“人民擁護不擁護”、“人民贊成不贊成”、“人民高興不高興”作為政府行政的出發(fā)點和歸宿。政府的公仆地位和人民的主人地位擺對了,政府行為才可能是優(yōu)化的,為公眾歡迎的。政府公務人員要勤政、廉政、依法行政,為人民辦實事、謀福利,真正做到“為官一任,造福一方”。這對謀求政府與公眾的和諧,重塑民主、高效、創(chuàng)新、廉潔和法制的政府形象大有裨益。
二、中國國際形象的定位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日益穩(wěn)定、繁榮、富強,綜合國力迅速增強。中國國際形象也越來越受到世人的關注。如何在國際社會上塑造當代中國良好國際形象,已成為中國外交界乃至社會各界的一個共同話題。筆者認為,欲塑造良好的中國外交形象,必先為之進行科學的定位。一般而言,塑造一國的外交形象,在為之進行具體的角色定位時,主要考慮下述三點:
其一是如何明確理念。在一國外交形象的具體構成要素里,外交理念既是其核心內容,又是易于為人們所關注、識別之點。嚴格地說,外交理念屬于外交哲學范疇,是一國外交的指導思想。在任何情況下,一國外交都不可能脫離其外交理念,都是其外交理念的具體體現(xiàn)。了解一國外交理念,將有助于正確地評價該國的外交。江澤民曾經強調:“中華民族自古就有以誠為本、以和為貴、以信為先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中國在處理國際關系時始終遵循這一價值觀。中國對外政策的宗旨是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fā)展。”[5]他所闡述的實際上就是當代中國的外交理念。目前,明確中國的外交理念,主要要做好兩件事:一是要在我國的外交實踐中積極予以貫徹落實,以正確的外交理念進一步推進中國外交。二是要有意識、有計劃、有重點地大力予以主動傳播,促使世界人民全面而正確地了解中國外交、評價中國外交。
其二是如何把握自己。此即為自身進行定位。在總體上,必須為當今中國外交形象進行準確的定位。筆者認為,為當今中國外交形象進行定位,關鍵是要注意三個問題:一是要樹立中國外交獨立自主的形象。鄧小平同志曾經指出:“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無論過去現(xiàn)在和將來,都是我們的立足點?!盵6]在國際舞臺上,中國外交應當獨立自主,這是中國外交形象塑造的根本點與出發(fā)點。對此要始終堅持,永遠不能動搖。二是要樹立中國外交維護和平的形象。中國是一個發(fā)展中國家?!霸诤推椒€(wěn)定中謀求發(fā)展,這是當今世界的頭等大事?!薄鞍l(fā)展需要和平,和平離不開發(fā)展?!盵7]人所共知,中國人民歷來是熱愛和平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維護和平的??墒?隨著近年來中國的崛起,總有一些人視中國為和平的破壞者,所以有必要著重樹立中國外交維護世界和平的形象。三是要樹立中國外交務實負責的形象。長期以來,由于種種主客觀因素的限制,中國外交偏重于雙邊關系,而對許多多邊性問題關注不夠。在國際社會中,中國的“聲音”不多;在國際講壇上,中國的“聲音”不響亮。這既使得國際社會對中國發(fā)揮作用的期望值不高,又制約了中國國際地位的提升。當前,中國外交依舊需要“韜光養(yǎng)晦”,但同時切莫忽略了“有所作為”。中國外交應樹立起務實而負責的形象。在此,所謂“務實”,乃指中國外交應該更多地致力于具體問題的解決,而不應一味地停留于種種“口號”之上。所謂“負責”,則是指中國外交應更多地、更積極地、更主動地介入各種國際事務,為世界的和平與發(fā)展做出切實有效的貢獻,而不是永遠置身事外。
其三是如何面對受眾。此即為受眾進行定位。塑造良好的中國外交形象,旨在將其主動傳播出去。中國外交形象的傳播對象,即為其受眾。要為中國外交形象進行科學定位,就必須對其具體受眾了如指掌。在此問題上,有三個方面尤其需要予以重視:一方面,要重視內外有別。塑造中國外交形象,不僅要面對外國受眾,而且也不能忘記本國受眾。不過,在面對國內外不同受眾時,應對其區(qū)別對待。另一方面,還要重視外外有別。塑造中國外交形象時,即使以外籍人士為主要受眾,也要注意其所在國家、所屬民族、所信仰的宗教、所生存的具體環(huán)境的不同,切不可認定所有外國人“千人一面”。再一方面,則要重視主次有別。塑造中國外交形象,無論以外國受眾為主,還是以本國受眾為主,均須以其主流受眾為基本著眼點。倘若一概而論,不分主次,往往會使中國外交形象的傳播效果受損。
三、“以人為本”——中國國家形象的未來發(fā)展
筆者試圖結合對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新的中央領導集體執(zhí)政以來在黨的建設、政府職能轉變和外交活動中的各種表現(xiàn)及其中蘊涵的執(zhí)政思維的分析,對中國國家形象的未來發(fā)展做一個展望,以求教于專家學者。
僅就2003年的中國而言,無論內外都發(fā)生了很多事情:內部,首先是上半年蔓延兩岸三地的“非典”疫情,緊接著是7月后的香港政潮,到年底,又因臺灣通過《公投法》引發(fā)了海峽兩岸的緊張形勢;這一年,除了整體經濟持續(xù)走好之外,各地民眾的上訪現(xiàn)象日益頻繁及由偶然事件引發(fā)的反日民族主義情緒高漲;國際方面,則有三個重要形勢的發(fā)展,分別是美國攻打伊拉克、朝核危機與人民幣升值爭議及相關的貿易保護困擾。
面對國內外形勢的巨大變化,新領導集體穩(wěn)中有健,去虛務實,謙虛積極,格局開闊。
——危機處理能力值得肯定。無論是“非典”疫情、潛艇失事、香港政潮及臺灣“公投法”風波,都表現(xiàn)得反應快、判斷準、出手明快利落,將危機有效地控制在一定范圍。
——治國態(tài)度,謙虛認真。胡錦濤總書記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到西柏坡學習考察,要求全黨同志繼續(xù)發(fā)揚“兩個務必”的精神。從中共十六大換屆之后,中共中央政治局還進行了一系列的“集體學習”,從學習憲法開始,包括經濟、科技、軍事、思想、文化、歷史,將中國放在整個世界的坐標里面加以參照學習。
——施政風格凸顯“以人為本”。高層領導人物不僅強調為政要貼近民眾,且身體力行,非典時探視疫區(qū),與愛滋病患者握手,關心農民工被欠工資等。凸顯以人為本的另一個做法,是淡化新聞對高層政治人物的報道,簡化高官出訪的機場迎送,改變北戴河會議的形式等,樹立了去虛務實的政治氛圍。
——“民本外交”初顯端倪。中國在釣魚島問題上前所未有地采取明確立場,使得中國民間的愛國主義得以理性表達,因為基于民意,才沒有出現(xiàn)非理性行動。在當今國際局勢下,大國關系下的思維碰撞難免外交政策的沖突,但這種沖突的協(xié)調應當以國內民眾利益為衡量的尺度。不出讓民眾利益來換取國家地位的定位至關重要,讓民眾的政治參與影響外交戰(zhàn)略的部署,只有在這樣“民本外交”的背景下,外交政策才能夠獲取民眾的廣泛支持,才可以保持國內改革形勢的相對穩(wěn)定。
2003年,最引人注目的是社會體制改革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廣度和力度進行著,很多專家學者把新一屆領導集體執(zhí)政的第一年稱為“社改元年”。細細察看這一年間的中國新聞,長時間牽引公眾注意力的,不是過去常見的重大政治、經濟方面的新聞,而是SARS危機、孫志剛事件、孫大午事件等社會問題。政府對社會問題的正面回應的姿態(tài),亦使“社改元年”的特征殊為明顯。
“社改元年”,從表面上是暴露社會嚴重失衡的SARS偶然引發(fā)的。事實上,它是社會隱患集中爆發(fā)后的必然選擇。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執(zhí)政以來,中國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嚴重失衡的社會如何保持穩(wěn)定,如何實現(xiàn)全面轉型。工農差別、城鄉(xiāng)差別、地區(qū)差別擴大的趨勢尚未扭轉;貧富差距進一步擴大;不良社會風氣繼續(xù)蔓延;一些人對防治腐敗信心不足;就業(yè)與再就業(yè)形勢嚴峻。中國的改革進入了一個更為深刻、復雜的新階段。
面對這一切,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中央領導集體交出了一份滿意的答卷:胡錦濤總書記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研討會開幕式上強調,“必須牢牢把握立黨為公、執(zhí)政為民,這是衡量有沒有真正學懂、是不是真心實踐‘三個代表最重要的標志”?!皩嵺`三個代表要心里裝著群眾,工作依靠群眾,一切為了群眾,堅持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時刻把群眾的安危冷暖掛在心上。”[8]胡總書記的講話中,出現(xiàn)最多的就是“民”字和“群眾”一詞,新的領導集體的執(zhí)政理念從中可見一斑。SARS的爆發(fā),給人民的生命造成了巨大的威脅,暴露了我國公共衛(wèi)生領域的重大問題,同時也讓我們漸漸看清楚了新一屆政府的執(zhí)政思維,在SARS的后一階段,政府公開承認此前的失誤,進而制定信息披露機制,公開所有疫情,隨之《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應急條例》公布施行,衛(wèi)生部部長和北京市市長被免職。更重要的是,我們欣喜地看到,公開已成為政府的一條原則,打消了很多人對社會公開問題能否持久的懷疑和觀望,人民開始越來越清晰地感覺到自己的權利。而孫志剛案,最終導致《城市流浪乞討人員收容遣送辦法》被廢除,代之以“收容管理”,這一切又使我們真正領略了憲法的權威和人大的權利,切身感受到了自己的公民權利。
進入2004年,最引人注目的是一系列法律、條例和文件的通過和施行。從《中國共產黨黨內監(jiān)督條例(試行)》、《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到《黨政領導干部引咎辭職暫行規(guī)定》;從“三農問題”又一次出現(xiàn)在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促進農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見》到《行政許可法》在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四次會議表決通過,并將在今年7月1日施行;從“私有財產權”、“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和“政治文明”入憲到新政府工作報告中對“科學發(fā)展觀”闡述。2004年的中國,國家基本制度建設的速度繼續(xù)加快,我們正在新一次轉型的道路上繼續(xù)前行。
縱觀這一切,“以人為本”無疑是其主線:無論是社會體制改革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廣度和力度進行,還是一系列法律、條例和文件的通過和施行,貫穿其中的就是“以人為本”的理念;同時在外交上也本著“以民為本”的精神,使中國外交具備一種民意的廣度,民主的厚度,使走向成熟的中國在全球事務中表現(xiàn)出一種成年人特有的平和、穩(wěn)健,“以人為本”正越來越清晰地成為中國國家形象未來發(fā)展的主軸和目標?!?/p>
參考文獻:
[1]劉小彪.“唱衰”中國的背后:從“威脅論”到“崩潰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168頁.
[2]江澤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chuàng)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新局面.2002年11月8日.
[3]中國共產黨章程,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部分修改.2002年11月14日.
[4]江澤民.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八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2001年7月1日.
[5]江澤民.在喬治·布什圖書館的演講.新華社2002年10月24日電.
[6]鄧小平.《鄧小平文選》[C](3).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頁.
[7]江澤民.江澤民論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2年版,第511-512頁.
[8]胡錦濤.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理論研討會上的講話.2003年7月1日.
責任編輯 張榮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