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輝
正確、恰當、適時的有意提問是一堂物理課成功的基本條件,也是教師的啟發(fā)性與誘導性的具體體現(xiàn)。而無目的性、無針對性,無目標性的隨意提問則無疑是物理課堂教學的一處敗筆。講課重在引導,意在啟發(fā),而引導與啟發(fā)之法就是善于設問,善于發(fā)問,通過問來問出學生頭腦中的疑惑,問出學生思維的火花,問出學生創(chuàng)造力的閃光點。那么,怎樣才能優(yōu)化課堂提問,來獲得較好的教學效果呢?我們從課堂提問的設計、實施和對學生回答的評價三個方面作一些探討。 一、如何設計問題1、提出的問題要有啟發(fā)性。啟發(fā)性原則要求教師提出的問題要能夠激活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去探索、去發(fā)現(xiàn)。提出的問題要有啟發(fā)性,不是填空式的問答,也不是判斷式的發(fā)問,更不是“提灌式”,用提問的方法去灌。怎樣的提問才能啟發(fā)學生的思維呢?設置問題要注意角度新穎,富有啟發(fā)性,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思維積極性,如在為了說明不能利用人體感覺來確定物體的溫度而安排以下的實驗:取出三杯溫度不同的水,請一住同學將左手浸在熱水中,右手浸在冷水中片刻后,將雙手浸在溫水中問其感覺如何?(這位學生的回答為左手浸在冷水中,右手浸在熱水中。)這一答案猶如一石激起千重浪,其他學生也為這一自相矛盾的答案而很快進入角色,這就為新課的引入作了一個鹽分恰當?shù)匿亯|。二是問題的設置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能被學生接受,并能激發(fā)學生積極思考,有利于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如在講了慣性以后,設置了這樣一組提問:(1)什么叫慣性?(復習慣性的概念)(2)什么物體有慣性?什么物體沒有慣性?(鞏固慣性是物體的固有屬性。)(3)物體在什么時候沒有慣性?(進一步鞏固慣性是物體的固有屬性。)(4)物體在什么條件下有慣性?什么條件下沒有慣性?(有意從條件上給學生制造假象,以強化學生頭腦中的固有屬性意識。)(5)慣性有沒有大小?一定的物體慣性大小會不會改變?(鞏固對物體慣性大小的理解。)(6)慣性的大小會隨外界條件(受力、速度、運動等)而改變嗎?(有意從條件上幫助學生認識慣性大小與外界的無關性。)(7)慣性對物體有什么影響?(鞏固理解慣性的特點。)(8)能分成靜止慣性和運動慣性嗎?(幫助學生澄清頭腦中的模糊概念。)這緩沖量的討論使學生感到不是簡單重復,而是在討論中復習,掌握新概念,理解新問題,有利于學生活躍思維,從而加深對慣性及有關問題的認識與理解。 2、提問要突出重點。提問的重點就是要將問題集中在那些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關鍵點上,問在最需要、最值得問的地方,以突出重點,攻克難點。在提問時要注意以下幾點:首先,抓住教學重點,不在枝節(jié)問題上周旋。比如討論“浮力產生的原因”時,教師提出:“設想一個立方體浸沒在水里,它的六個表面都受到水的壓力,而它的前與后、左與右的側面受到的壓力分別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線上,相互平衡,為何還受到浮力?這里教師將問題的焦點集中到引導學生分析上、下表面受到的壓力上。其次,抓住知識的難點設問。如在學習了“牛頓第一運動定律”和“慣性”后,學生由于頭腦中早已有了與亞里士多德“力是維持物體動力的原因”的理論類似的觀念,不能正確運用“牛頓第一運動定律”去解釋原來已處于運動狀態(tài)的物體在不受力的作用后的運動情況,教師設計這樣一問:“你坐在向前勻速直線運動的汽車里,將手中的鑰匙豎直向上拋出,當鑰匙落下時,是落在手里,還是東在手后面?為什么?”引導學生克服“鑰匙拋出后,雖然在豎直方向上做先上后下的運動,但水平方向上它還將保持拋出時鑰匙隨汽車一起做勻速直線運動的狀態(tài)”這一認識難點。再次,針對學生認識模糊,易疏漏的地方,抓住關鍵詞及制造矛盾為突破口設計問題,幫助學生將片面的、孤立的和形而上學的認識轉化為全面的、辯證的認知結構。如:在學習了歐姆定律之后,學生容易忽視物理公式與數(shù)學知識相互制約的關系,根據公式R=U/I與I=U/R相似,便認為電阻R跟電壓U成正比,跟電流I成反比。教師可以這樣設問:“導體的電阻R會隨著兩端的電壓U和導體中的電流I變化嗎?”3、提問要有層次。問題的設置應符合學生的認識規(guī)律和思維規(guī)律,注意由易到難,由小到大,由簡到繁,由此及彼,由已知到未知,層層推進,步步深入。 二、如何實施問題1、提問要面向全體學生。課堂教學的對象是全體學生,在教學中,要充分體現(xiàn)“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讓全體學生參與教學過程,提問對應答人數(shù)要有量的要求,每個問題根據難易及重要程度提問1到3人,形成一種討論的氛圍,每節(jié)課要盡可能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回答,特別要考慮中低程度學生的參與面,選擇有利于發(fā)揮學生特長的時機讓他們參與,爭取每節(jié)課全班大多數(shù)同學能有解答問題的機會,更好的激發(fā)群體積極思維的熱情。2、提問要注意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課前設計的具有系統(tǒng)性、邏輯性的提問,教學中往往不會一帆風順地得以實現(xiàn),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上不能完全拘泥于備課中的設計,應圍繞提問的中心內容,根據學生答問的反饋信息,適當變通,對難以回答的問題采用分解、誘導的方法,把問題分成幾個具有一定梯度的小問題;對回答不明確、不全面的學生,可進一步追問;對離題的回答,要及時改變語言角度或改換提問方法,引導學生按照正確的思路去思考問題,使他們答出正確的回答。 3、提問要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教學提問不宜搞突然襲擊,應保持課堂的穩(wěn)定與學生心理的輕松。要從教學效果出發(fā),提問應注意方式、方法和技巧,要使全體學生都能參與思考,切忌先指名再提出問題。 三、問題的評價在評價學生的回答時,要堅持表揚為主,時刻給學生以鼓勵,好使回答完全錯誤,也應聽他說完,再給予評價,或許他的這種思路在全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要努力去發(fā)現(xiàn)其中的積極因素,給予某一方向、某種程度的肯定。尤其對基礎較差的學生更要特別鼓勵,消除他們的思想上的惰性和心理上障礙。教師在評價過程中要公正、熱情,恰如其分。在評價學生回答時,教師也要有民主作風,讓學生的插話、提問和發(fā)表不同意見的機會,形成一種和諧、寬松的教學氛圍??傊?課堂提問應以“啟發(fā)式”和“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為指導,引導全體學生進入積極的思維狀態(tài),學會研究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實現(xiàn)教學大綱提出的培養(yǎng)學生分析、概括能力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