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特約記者 崔明軒
大陸海協(xié)會會長陳云林即將訪問臺灣,曾參與策劃“江南案”的臺灣前“軍情局”少將處長陳虎門趁機呼吁大陸釋放“失事情報員”(指被俘的情報人員),并提出兩岸可以用交換方式,互相釋放情報員。《聯(lián)合報》17日的文章稱,陳虎門2003年退休后,積極從事營救臺灣情報員的工作,情報圈人士甚至形容他是“兩岸諜報部門溝通的第二軌道”,他的話也引起了臺灣島內(nèi)對情報人員現(xiàn)狀的關(guān)注。
希望釋放三大被俘情報員
據(jù)臺灣《中國時報》17日報道,前“軍情局”少將處長陳虎門16日公開呼吁?;鶗弥鴥蓵I(lǐng)導人第四次會談的機會,正式將“交換被俘情報員”的議題端上臺面。他還說,如果臺灣當局不方便出面談這件事,可委托由“軍情局”退休同仁組成的“忠義同志會”與大陸接觸。臺灣“國防部”17日回應說,兩岸交換失事情報人員事涉當局的兩岸政策,“國防部”會全力配合。
《聯(lián)合報》17日援引陳虎門的話稱,“60年來,情報人員一直在作戰(zhàn)”。他回憶說,當年為了刺探解放軍演習,“軍情局”的干員曾把自己埋在演習海灘的沙子里幾天幾夜,“演習的共軍軍官上廁所沒有衛(wèi)生紙,就從記載著演習經(jīng)過的筆記本撕幾張下來擦屁股,軍情局的干員如獲至寶地把它帶回來。我到今天都還記得那個氣味啊”。不過,“軍情局”對失事情報員與家屬的照顧遠遠不夠,一來 “軍情局長”如走馬燈般異動,二來與失事同志沒有情感,連認識都不認識。他說,“大陸抓到我諜報人員,多半判刑后才公布,有時也會選擇不公布,臺灣則是從未正式公布被我關(guān)押的中共諜報人員”,盡管臺灣籌碼不多,但還是有交換的條件。
《中國時報》還報道稱,陳虎門提出了具有指標意義的三大被俘臺灣情報員。一是“曾擔任前中共解放軍將領(lǐng)劉連昆第二任‘交通的楊銘中”。陳虎門稱,楊銘中本是前“警備總部”派駐中正機場的軍官,因案判刑入獄后兩人結(jié)識,楊出獄后找他,希望能替“軍情局”做事,“由于楊表現(xiàn)優(yōu)異,才被指派擔任劉連昆這么重要的情報來源的交通,未料楊才剛結(jié)婚,便失事遭判死緩,關(guān)押至今”。其他兩人是朱恭訓與徐昌國,據(jù)香港《亞洲周刊》此前的文章披露,朱恭訓上校為臺灣“軍情局”四處副處長,徐昌國上校為四處組長,兩人2006年5月從越南進入廣西境內(nèi)時被捕,“這是臺灣情報史上現(xiàn)役最高官階的諜報人員在大陸地區(qū)失事……等于把臺灣在東南亞的情報網(wǎng)全部交給了大陸”?!秮喼拗芸愤€分析稱,按照“軍情局”的慣例,以朱恭訓的身份與層級,是不應該輕易進入大陸的,“他的情報價值遠遠超過接觸對象,等于是‘用鉆石換銀子,外界因此懷疑朱恭訓事件是軍情局的窩里斗造成的”?!吨袊鴷r報》17日的文章則稱,“中共國安單位迄今未曾公開承認朱徐兩人落在他們手里”。
臺情報員失事有兩個高峰期
兩岸諜戰(zhàn)一直備受關(guān)注。據(jù)《中國時報》17日報道,目前遭大陸判刑或監(jiān)禁的臺灣失事情報員,以約聘的臺商居多。具有軍人身份者,除了朱恭訓和徐昌國兩名上校外,其他人均在大陸服刑期滿后釋放返臺,“不過,究竟有多少人,兩岸均未公布數(shù)字”。陳虎門則透露,60年來臺灣情報人員死亡、失蹤或被捕,已經(jīng)超過了1萬人。
據(jù)《中國時報》披露,臺灣“軍情局”情報員失事有兩個高峰期,一是1996年臺海危機前后,失事人員以軍職居多,但多半熬到服刑期滿,其中關(guān)得最久的陳志騏中校坐了11年半的牢,于2006年被釋放返臺,“到目前為止,只有約聘人員楊銘中被關(guān)了14年,到現(xiàn)在還未獲釋”。另一個高峰期是2003年至2004年間,陳水扁在競選場合透露大陸在沿海部署的導彈數(shù)量與位置,“這波失事人員以臺商約聘情報員居多,百日內(nèi)中共一口氣抓了三十余人,其中至少17人被判處10年以上刑期……遭判重刑者,尚無一人獲釋。至于刑期未滿10年者,則已有多人服滿返臺”。在這波失事情報員中,判得最重的是李運溥。李本是“軍情局”上校,退役后改以臺商身份到大陸搜集情報,“不到半年即失事,遭判無期徒刑”。《中國時報》還說,最近幾年,臺灣已不再派遣軍職或臺商前往大陸進行情報活動,因此鮮有失事案件。
《亞洲周刊》此前援引“軍情局”高層人士的話披露稱,北京1982年開放“臺胞證”后,“軍情局”先后啟動了“龍騰項目”、“復華項目”、“宏展計劃”、“突穿項目”和“先知項目”,其中“復華項目”最為重要。該項目是“軍情局”的長期派遣計劃,由編制內(nèi)的軍官赴大陸進行秘密的長期活動,項目成員必須在大陸潛伏1年以上,每年必須在大陸連續(xù)居住8至10個月,“臺諜在大陸一下子活躍起來,連美國都要求臺灣定期提供大陸的情況”。大陸發(fā)現(xiàn)臺諜的滲透很嚴重后開始了全面調(diào)查,從1995年到2000年,“復華項目”成員在大陸頻遭逮捕。2001年,薛石民接任“軍情局長”后就正式結(jié)束了“復華項目”。此外,“軍情局”干部短期赴大陸練膽識的“龍騰項目”,以及吸收臺商作為“軍情局”長期線民的“突穿項目”也都被停止了,就連“軍情局”干部隨商業(yè)貿(mào)易投資團赴大陸建立據(jù)點的“宏展計劃”也被掃進了舊紙堆。陳水扁親信余連發(fā)擔任“軍情局長”時,指示相關(guān)部門從海外和臺灣的據(jù)點,用“網(wǎng)絡(luò)勾連”方式獲取情報,“勾連”到的對象在分不清男女老少的情況下都被一并列入“軍情局”的業(yè)績,結(jié)果損失慘重。
臺灣曾關(guān)閉“交換渠道”
此外,島內(nèi)媒體也零星報道了所謂“共諜”在臺灣的情況?!吨袊鴷r報》17日稱,根據(jù)檢方的資料,近年來臺灣破獲多起為大陸刺探、搜集情報的“共諜案”,絕大多數(shù)是臺灣人被大陸方面吸收,再返臺搜集機密情報,只有一名“雙面間諜”,即前“軍情局”軍官白金養(yǎng),“曾擔任大陸情報人員的他,被臺灣吸收后,再被大陸收買,出售情報”?!吨袊鴷r報》還稱,“這幾年來,臺灣破獲的疑似共諜案,包括劉禎國、劉岳龍父子,中科院員工陳士良、總統(tǒng)府官員王仁炳”,共列舉13人。
《聯(lián)合報》2007年11月刊登一篇文章,稱大陸曾通過渠道提議“臺諜換共諜”,計劃將數(shù)十名罪行不重的臺商間諜全都釋放到香港,再由臺方自行接回。報道稱,大陸向臺方傳達的釋放名單中,有一名王姓軍官,在“軍情局”策反解放軍將領(lǐng)劉連昆一案中曾擔任“交通”,王因劉連昆案被捕,被判處死緩,“相應地,大陸要求交換軍情局手上的共諜殷偉俊、李志豪,兩人都是香港僑生,畢業(yè)后進入臺灣軍情局工作”。然而2007年11月15日,一直為臺灣失事情報員奔走的龐大為被判刑,《聯(lián)合報》分析稱,一方面軍方懷疑龐大為拿以往知悉的“軍情局”情報向?qū)Π稉Q人,同時也趁機向大陸表態(tài),臺灣將關(guān)閉這類非正式溝通管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