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 金
新課標倡導“要構建自主、開放、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的過程”等這些富有時代特征、與時俱進的教學理念。這就要求小學語文教師不應是“授之與魚”的塾師,而應是“授之與漁”的智者。教學模式也要從單一的、嚴密的、封閉的、主觀的線性程式走向多維的、靈活的、開放的、客觀的板塊式程式。教師是課程改革的實施者,更是參與者。作為一位語文教師,應該如何來應對此次教學改革呢?
一、課堂教學的轉變
(一)教師由“滿堂灌”到“引導學”,為學生創(chuàng)設平等、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
長期以來過分強調以知識為中心的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灌輸式學習狀態(tài),嚴重阻礙了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形成與發(fā)展。教學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統(tǒng)一體,這種統(tǒng)一的實質是交往?,F代教學論指出,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fā)展的過程。沒有交往,沒有互動,就不存在或未發(fā)生教學,那些只那些只有教學形式上的熱熱鬧鬧而無實質性交往發(fā)生的“教學”是假教學。把教學本質定位于交往,是對教學過程的正本清源??梢哉f,通過交往,重建人道的、和諧的、民主的、平等的師生關系是本次課改的一項重要任務。小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生長的土壤就是以平等、民主的師生關系為基礎的課堂教學環(huán)境,只有當學生把你當成他的朋友,他才敢想敢說敢議,才敢于把自己的見解感受毫無保留的表達出來,也才能興趣盎然的學習。
例如:每堂課“請”、“你來試一試!”、“你真能干!”、“答不出沒關系,想好了還可以說?!崩私處熀蛯W生的距離。走到學生中間,傾聽他們讀書,關注每個學生,把讀書時間、思考問題時間、自由發(fā)言的時間還給學生,讓學生學得輕松,構建和諧的學習氛圍。
(二)學生由“要我學”到“我要學”,讓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學習新知
學生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注重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的培養(yǎng),在教學方式上把重點教給學生一定知識轉變?yōu)橹攸c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和培養(yǎng)學生學習能力。注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把給予學生問題、給予學生思路、給予學生結論的教學方式轉變?yōu)閷W生自己發(fā)現問題、自己解決問題、自己得出結論的教學方式。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提升,把學生坐在教室里上課、作業(yè),然后參加考試的教學方式轉變?yōu)閯?chuàng)設廣闊健康向上的學校大舞臺和社會大舞臺,引導學生自我投入,自我選擇并全身心活動起來的教學方式。
例如:在識字教學中,讓學生當小老師示范讀,上講臺領讀;在閱讀教學中,讓學生說說自己體會最深的地方,并把不理解的內容拿出來談論解決;在習作課上,讓學生互評互改;在班會課上,讓學生自行設計組織自己樂于參與的活動等等,都是為了充分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并取得了顯著的效果。
(三)評價由終結性評價到過程性評價,有效的促進課堂教與學轉變
重視學生的過程性評價,正是我們要達到的語文教學目的,也是促進課堂教學轉變的深化,不僅提高了學習效率,促進了語文實踐能力的形成和提高,而且充分激發(fā)了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使孩子們的主體性得到發(fā)揚。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的轉變是本次課程改革的顯著特征。我們將繼續(xù)在教學中實踐、總結、積累,力求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來推進素質教育知識與技能,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與過程和方法的關注與整合。強調評價的過程性并且關注個體差異。這就要求改變將紙筆測驗作為唯一或主要的評價手段的現象,運用多種的評價方法對學生進行評價,除了紙筆測驗以外,還有訪談評價、問卷評價、運用核查表進行觀察、小論文、成長記錄袋評價和表現性評價等。
例如:為了突出評價的過程性并關注個體差異,運用成長記錄袋進行評價,它通過收集表現學生發(fā)展變化的資料能夠反映學生成長的軌跡,學生本人在成長記錄內容的收集有更大的主動權和決定權,充分體現個體差異。同樣,表現性評價創(chuàng)設了真實的情境,通過學生活動或完成任務的過程不但能夠評價學生知道了什么,還能夠評價學生能夠做什么,還可以在學生的實際活動中評價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與他人的合作、交流與分享,評價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習慣等。
二、教師的轉變
1.改變過去以教為中心,先教后學的教學方式,教師不再唱獨角戲,而是試著與學生交流、溝通、合作、互動,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師生之間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認識,交流彼此的情感,以求得新的發(fā)現,實現教學相長。
2.教師從傳授者變?yōu)閷W生學習活動的支持者與幫助者。教師雖無法決定學生是否進行積極、有效的學習.但有責任也有可能為學生有效學習創(chuàng)造條件,也有辦法對學生的學習活動進行指導、幫助。同時,教師作為學習的參與者,在和學生一道尋找真理時,要能夠承認自己的過失和錯誤。
3.從教學與研究的關系看,教師成為教育教學的研究者。在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只是教書,研究則是專家的“權利”。而現在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態(tài)置身于教學情境之中,去審視、分析教學理論和教學實踐中的各種問題,對自身行為進行反思,對出現的問題進行探究,對積累的經驗進行總結,使教學與研究有機地融合為一體。
三、學生的轉變
新課程倡導的學習方式的變化帶來了學生的變化。以前的教育方式總是力求整齊劃一,把不同的學生培養(yǎng)成為同樣的學生。而新課程要求學習方式由單一性轉向多樣性,提倡學生在讀中學、在玩中學、在游戲中學、在合作中學,讓身體更多的器官參與學習,從而獲得學習的樂趣與全面發(fā)展。
教例:小學一年級語文《識字4》教學片段。
老師指著黑板上美麗的貼圖(圖上有茂密的樹林,鮮艷的花叢,碧綠的田野,幾個孩子有的手拿放大鏡在地上蹲著,有的拿著蝴蝶網兜在田野里跑著……)對大家說:“讓我們也跟這些小朋友一起到樹林里轉一轉,到田野里跑一跑,好嗎?”學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過來。老師指著貼圖(蝴蝶躲在花叢里,螳螂站立在樹葉上,螞蟻暗藏在落葉上……)對大家說:“請小朋友仔細觀察,你看到了什么?”學生們瞪大了眼睛,仔細看著。一會兒,有的學生像發(fā)現了新大陸,激動不已:“我看到了一只美麗的蝴蝶停在花朵上?!薄澳瞧瑯淙~上躲著一只螳螂?!薄绑霸诼淙~上做游戲?!薄耙恢恢嗽跇渖铣琛!崩蠋燀槃葑プ∑鯔C,表揚學生:“小朋友觀察得真仔細,發(fā)現了這么多昆蟲,讓我們一起來讀讀這些詞語?!彪S即把“螳螂、天牛、蝴蝶”等詞語貼到了相應的昆蟲圖旁,圖文對照,讓學生練讀詞語。這樣的教學不僅讓學生在游戲中得到學習,還使學生感受到學習的快樂。
總之,教育教學工作任重而道遠,學生需要教師精心的培育。在教學工作中教師與其給學生現成的“魚”還不如教給學生實實在在的學習方法,給學生一條真正的“魚”。實踐出真知,我們只有在不斷的實踐、探索、創(chuàng)新的過程中,才能逐步找出更好的教學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