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偉媚
關鍵詞:腹壁;子宮內膜異位癥;剖宮產
中圖分類號: R711.71;R719.8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8-2409(2009)05-0915-02
近20年來,剖宮產率大幅度上升,盡管剖宮產術式在不斷地改進、更新,但剖宮產術并發(fā)癥 仍有發(fā)生,包括有近期并發(fā)癥及遠期并發(fā)癥。剖宮產術后發(fā)生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常在 術后1~5年發(fā)現(xiàn)癥狀,發(fā)生率0.03%~0.47%[1]。為探討腹壁子宮內膜異位癥的臨床 特點、治 療方法及預后,筆者對我院2000年1月至2007年12月收治的25例腹壁子宮內膜異位癥的臨床 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現(xiàn)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患者年齡25~34歲,平均年齡30歲,經產婦4例,初產婦21例,均 接受子宮下段剖宮產術。其中足月滯產5例,足月胎兒宮內窘迫6例,足月(因外院剖宮產不 詳原因)10例,3例為孕6+月完全性前置胎盤行剖宮取胎術;下腹橫切口22例,下腹縱切 口3 例,25例均在本院行病灶切除術,術后病理組織學確診為子宮內膜異位癥。3例以腹壁腫物 收住普外科,22例以腹壁子宮內膜異位癥收住婦科。
1.2 臨床表現(xiàn)
剖宮產術后出現(xiàn)不同程度下腹切口瘢痕處周期性疼痛,月經期明顯,月 經干凈后自然消失,逐漸出現(xiàn)硬結及腫塊,有壓痛,潛伏期最短3個月,最長6年。
1.3 輔助檢查
25例患者術前腹壁切口周圍超聲多普勒檢查均提示切口附近腹壁肌層處 探及圓形或類圓形低或無回聲團塊,內回聲強弱不均,邊界清晰,內部未見血流。20例術前 檢測血清CA125均在正常范圍(17.5~35.5U/ml),均值21.2U/ml(正常范圍0~37U /ml)。25例術前行盆腔B超檢查未發(fā)現(xiàn)有其他部位內膜異位癥病灶。
1.4 治療方法及預后
術前除1例曾在外院給予藥物保守治療外,全部病例均診斷后在連 續(xù)硬膜外麻醉下行腹壁子宮內膜異位病灶切除術,切除范圍距離病灶外緣0.5~1.0cm, 縫合 皮下脂肪及皮膚時常規(guī)放置膠片引流條,25例病灶均在腹膜外,未進入腹腔,術后抗感染治 療,全部病例切口愈合良好,隨訪1年無復發(fā)。
2 討論
2.1 腹壁子宮內膜異位癥的診斷
腹壁子宮內膜異位癥,臨床 診斷為:①腹部剖宮產史。②月經期下腹瘢痕處不同程度疼痛。③切口部位觸及結節(jié) 或腫塊。④超聲檢查:腹壁探及大小不等不規(guī)則團塊,內回聲強弱不均,邊界尚清晰, 內無血流。⑤CA125可以正常范圍。
2.2 腹壁切口內膜異位癥的治療
切口的內膜異位癥主要治療方法為手術治療,趙學英[2]研究結 果顯示,手術是腹壁內異癥唯一有效的治療方法,切除病灶時,應同時切除病灶周圍的 纖維結締組織,以保證無殘留異位癥。本資料中僅1例患者采用藥物保守治療復發(fā),原因可 能是由于切口愈合過程中形成堅硬的瘢痕,藥物很難滲透到局部而發(fā)揮作用。
2.3 預防
手術后腹壁子宮內膜異位癥的發(fā)生與手術引起的醫(yī)源性內膜種植有關,注 意以下幾方面可降低其發(fā)生率[3]。①嚴格掌握剖宮產指征,降低剖宮產率。 ②提高手術質量 ,減少術后并發(fā)癥,不能一味追求手術速度及為了手術切口美容而取小切口。③術中注意 保護腹壁切口,切開子宮肌層前先鹽水墊保護腹部切口。④若胎盤胎膜娩出完整,不必 常規(guī)擦拭宮腔。⑤縫合腹膜后,應生理鹽水沖洗干凈腹壁切口再逐層縫合。⑥提倡母 乳喂養(yǎng),哺乳期卵巢功能恢復的延緩,不利于散落于切口的子宮內膜的種植。⑦一旦確診 盡早手術切除。
參考文獻:
[1] 姚天一.剖宮產術并發(fā)癥的防治[J].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2000,16(5):271.
[2] 趙學英,郎景和,冷金花,等.腹壁子宮內膜異位癥的臨床特點及復發(fā)相關因 素分析[J].中華婦產科雜志,2004,39(23):99.
[3] 成寧海,朱蘭,郎景和,等.101例腹壁子宮內膜異癥臨床分析[J].生 殖醫(yī)學雜志,2007,16(2):282-284.
(收稿日期: 2009-03-06)
[責任編輯 王慧瑾 高莉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