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文貴
[摘要]在加強教育信息化的實現過程中最關鍵的就是教師,那么作為培養(yǎng)現代化人才的教師必須迎接信息時代的挑戰(zhàn),進行終身化學習來努力提高自己的知識、教育理論和信息素養(yǎng),最終加速教育現代化的實現。
[關鍵詞]教育 信息化 定位
21世紀是科技信息迅速發(fā)展的時代,教育信息化是實現信息化教育的過程,它與傳統(tǒng)的教育產生了根本的區(qū)別,如出現了教材的多媒體化、資源全球化等特征。
一、教育信息化的界定
1.教育信息化的定義
教育信息化是社會信息化的重要部分,其中有大量學者對其做出界定。
傅德榮認為:“教育信息化是將信息作為教育系統(tǒng)中的一種基本要素并在教育中廣泛使用信息技術的各種活動的總稱?!崩杓雍裾J為:“教育信息化是以現代信息技術為基礎的新教育體系,包括教育觀念、教育組織、教育內容、教育模式、教育技術、教育評價、教育環(huán)境等一系列的改革和變化?!?/p>
上述定義中可以看出不同的人對教育信息化理解是不同的,但都在強調通過現代信息技術在教育過程中的應用來推動教育的全面改革。我們認為在教育過程中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開發(fā)教育資源,最終促進教育現代化的實現過程。
2.教育信息化的特征
對于教育信息化的特征,大部分都是從技術和教育兩處層面來進行說明的,概括來講,教育信息化兼顧信息化和教育的特色。
(1)從內容上來看,教學內容數字化、多媒體化、教育資源共享化
數字化使得大量的信息能夠用較小的存儲空間進行存儲,提高了信息的可靠性,也使得信息處理技術得到統(tǒng)一。共享化指正是由于呈現的數字化使得信息通過網絡得以共享,突破傳統(tǒng)的空間界限,提高了教育資源的利用度。
(2)從教育過程來看,教學過程開放化、教學空間網絡化、教學環(huán)境虛擬化、教學方式交互化、教學活動合作化、教學手段智能化
開放化體現為社會化,終生化,個性化等;網絡化指隨著電子信息的高速發(fā)展,使得全球通訊得以瞬間完成,同時也極大地拓展了教育的空間,與此同時無校舍的“多媒體學?!?、“虛擬大學”應運而生,出現了虛擬教室、虛擬圖書館等新概念,人們用網絡技術模擬現實情景,使得學生在傳統(tǒng)課堂上無法體驗的情景在虛擬現實中得以實現,這就是教學環(huán)境虛擬化;交互化指在教育信息化下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間是一種互動、交流式的教育模式,師生間的交往關系更加趨向平等;合作化指在教育信息化下的學習活動,不同特點、不同班級、不同學校的學生可以進行分工合作、協(xié)同完成課題作業(yè);智能化指通過運用現代信息技術使得系統(tǒng)能夠做到教學行為更加人性化,人機通訊更加自然,比較繁雜的任務可以通過代理來完成。
(3)從學生學習來看,學生學習自主化
在傳統(tǒng)的教學中,學生的學習主要跟著老師的步伐走,但在教育信息化下,由于學習資源的豐富性和多樣性,允許他們自由地探索,有利于培養(yǎng)他們的批判性思維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
(4)從管理上來看,教學管理信息化、自動化
利用現代信息技術以及網絡技術建立的一套信息化的教學管理系統(tǒng),方便教師對學生的管理、對教師的管理以及其他方面的管理等。
二、教師角色理論
教師角色理論是解釋教育活動中各種社會關系對教師行為具有重要影響的教育社會心理學理論,主要是指處在教育系統(tǒng)中的教師所表現出來的由其特殊的地位所決定的符合社會對教師期望的行為模式。
三、教師角色定位
1.教育信息化對教師的要求
(1)具備現代教育觀念
實施教育信息化的關鍵之一就是要改變教育觀念,這就要求教師不僅要具備教學實施能力,還要增強教學設計能力、教學研究能力、信息素養(yǎng)能力和終身學習的能力。
(2)具備良好的信息素養(yǎng)
所謂信息素養(yǎng)是指個體能夠認識到何時需要信息、休息檢索信息、如何評估和有效地利用信息的綜合能力。
(3)能夠掌握現代教育技術
根據教育信息化的定義,要想實現教育信息化,教師必須掌握一定的計算機應用技術、多媒體計算機輔助教學等術,把教學軟件、多媒體技術和網絡技術,廣泛運用到日常的教學活動之中,以豐富教學內容,優(yōu)化教學手段。
(4)要適應新的教學模式
采用信息技術手段進行教學,尤其是基于INTERNET的多媒體教育網絡的教學,既可以進行個別化教學,又可以進行協(xié)作型教學,還可以將二者結合起來,以適應不同類型的教學管理。
(5)具備良好的人格品質、注重人文關懷
教師應成為學生精神世界傳遞情感關懷的使者,幫助學生理解人生的意義與目的,確立正確的生命方式,使其人性在深度與廣度上得以真正展現。
2.教育信息化下教師角色的新定位
在教育信息化的時代背景下,有些教師不知所措,有些則固守權威角色,還有些只重視技術的更新而忽略對學生的人文關懷等。面對此類問題,我們必須進行深刻的思考,對教師的角色給予重新定位。
(1)教師是一個終身學習者。為了適應社會的發(fā)展,跟上知識更新的步伐,教師必須做個終身的學習者,來拓展自己的知識面,提升自己的整體素質,成為學生終身學習的榜樣。
(2)教師是學生學習與發(fā)展的指導者、促進者、組織者和合作者。
(3)教師是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者、學習方法的給予者。
(4)教師是課程的開發(fā)和設計者。
(5)教師是人際關系的藝術家。傳統(tǒng)教育中,教師是教育教學的管理者、知識的傳授者。師生之間是簡單的授受關系、主從關系和依賴關系。教育信息化時代,信息技術打破了傳統(tǒng)的時空界限,使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交往更加多樣化、平等化。
(6)教師是學生心理健康的指導者。在現代社會,學生面臨著來自家庭的、學校等諸多方面的壓力。家長對孩子寄予極高的期望,從小就讓孩子參加各種輔導班;學校面臨升學壓力,為了提高升學率,對學生進行高壓管理,使其壓力極大;社會就業(yè)競爭激烈,也給學生帶來極大壓力。
(7)教師是學生未來生活的設計者。教會學生適應未來所需要的技能知識,根據對未來社會發(fā)展前景的預測,通過所設計的教育計劃、教育教學活動,使學生按照所設計的目標發(fā)展,使之不僅能夠科學地預見未來,還能大膽地創(chuàng)造未來。
四、結論
綜上所述,國家要實現教育信息化,最重要的人力因素就是教師。教育信息化賦予了教育以新的內涵,對傳統(tǒng)教育進行了一些巨大的變革,教師要想在教育信息化的時代中很好的生存,就要不斷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提高自身的素養(yǎng),轉變適應時代的角色地位,從而為加速教育信息化進程,最終為實現現代化而作出自己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