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月映
漢末以來,由于兵連禍結,歲無寧日,人們的人生觀念已開始發(fā)生深刻變化,他們不再像以前的文人那樣關注著這個多災多難的社會,而是把眼光轉向主體本身,產(chǎn)生并具有了一種前所未有的關于人的自覺意識,關于生命的自覺意識。
一、對人的個性的重視,并十分重視個性的張揚
現(xiàn)在不少研究已經(jīng)指出,先秦儒家在強調(diào)社會倫理的同時也提倡人的主體性,如孔夫子說的“吾欲仁,斯仁至矣,”孟夫子說的“吾善養(yǎng)浩然之氣”便是很好的說明,但他們更多的是強調(diào)人的社會性和統(tǒng)治階級的整體利益,并對個體的行為作了種種嚴格的限制,所謂的君子形象卻讓人覺得是那樣的做作,那樣的僵硬,那樣的冷冰冰,根本不像是一個有著七情六欲、有著喜怒哀樂的活生生的人,與其說這是個人,還不如說是禮教塑造出來的一個呆板無比的雕像。
而魏晉時代是一個由戰(zhàn)爭、饑饉,死亡、陰謀、殘忍、悲歌慷慨、背信棄義、尋歡作樂、瀟灑風流等眾多元素組合在一起的畸形兒,由于社會的動亂,政治的黑暗,這也使得士人們認識到了禮教的虛偽本質,因此士人們對這個社會現(xiàn)實,對束縛人的傳統(tǒng)禮教徹底地失望了,而此時人的意識已覺醒的他們也不想因為進行徒勞的抗爭而白白送命,因此他們想方設法去逃避這個讓人絕望的社會現(xiàn)實,同時也想給自己無助的精神尋找一個新的歸宿,基于以上目的,他們信奉老莊,寄情山水。于是玄學清談之風興起,傳統(tǒng)的儒學思想和道德觀念受到了強烈的沖擊,傳統(tǒng)的禮教束縛已趨于松弛,先前那種儒家思想一統(tǒng)天下的局面被打破了,各種思想變得空前活躍起來。
由于魏晉士人深受老莊思想的影響,所以他們極端鄙視以往所謂的正人君子的那股酸腐迂頑之氣。阮籍在《大人先生傳》中有一段精彩非常的虱子之論。阮籍把愚守儒家禮法、行為循規(guī)蹈矩的君子視為“虱子處乎軍中,逃乎深縫,匿夫壞絮,自以為吉宅也。行不敢離縫際,動不敢出褲襠,自以為得繩墨也,饑者嚙人自以為無窮食也?!?/p>
正因為魏晉士人深刻認識到封建禮教的虛偽與對人的個性的扼殺,所以他們大膽地沖破禮教的束縛,“越名教而任自由,”“非湯武而薄周孔”,按照自己的方式活著,極力地張揚自己的個性,任意而行,放達任情,活出自我的風采來。
魏晉士人除了行為上的任情放達之外,他們的個性還體現(xiàn)在對自我的肯定上。魏晉士人有極為強烈的自尊和自信,他們不是在與別人的比較中尋求自我的價值,而是認為每個人都有自我存在的價值,這種價值不是靠外界映襯出來,而是“天生我材必有用,”是與生俱來的,所以魏晉士人把自我提高到一種中心的位置。
二、敢于流露真情,盡情生活,以情為美
幾千年來,儒家一直都在強調(diào)“以理制情”,“以情從理”,到了魏晉時期,一直被理性強制壓抑著的、進入休眠狀態(tài)的人的感性心靈才真正蘇醒了,這時的許多士人,感情深摯,情感敏銳而豐富,從而擴展了人的感性世界。在理論上,他們大聲宣稱:“情之所鐘,正是我輩”(《傷逝》),主張使“情”與“道”這個無限的本體相統(tǒng)一,把與有限事物相連接的“情”提高到無限的境界,從而高揚了情感的意義與價值,使之具有明顯的審美涵義。
正因為魏晉士人有情,重情,所以自然而然的“情”,在魏晉文學領域的地盤就不斷擴大,中國文學原是世界各國文學中最早有比較自覺的“言志”與“抒情”傾向的,不重“模擬”與“再現(xiàn)”。但是,孔子提出詩“可以興”,“可以怨”時,又以“溫柔敦厚”,“怨而不怒”來規(guī)范詩人們的情感,到了漢代,儒家干脆制定了一個“發(fā)乎情,止乎禮義”的框框。而到了魏晉,自曹丕提出“文以氣為主”和“詩賦欲麗”以后,就開拓了文學的“情場”,接著陸機又以“詩緣情而綺靡”來為“情”大唱頌歌,繼而沈約用“文以情變”來確立“情”在文學中的重要地位,而往后有劉勰的“為情而造文”和“情文”的標舉,鐘嶸的“窮情寫物”的提倡;更有肖子顯的“文章者蓋情性之風標”、肖繹的“情靈搖蕩”等新說為“情”煽風點火、吶喊助威,使得六百余年之中國文壇為“情”而鬧得沸沸揚揚,熱火朝天,更是讓無數(shù)文人情不自禁地為“情”所傾倒,盡情抒寫自己的有情人生。
由于有上面這些文學理論作為基礎,所以魏晉文人在詩文中敢大膽地袒露自己的內(nèi)心,酣暢淋漓而沒有絲毫顧忌地抒發(fā)自己的思想情感,所以像“碧玉破瓜時,相對情顛倒,感郎不羞郎,回身就郎抱”。這類大膽而越禮的作品從民間到宮廷大大多了起來,當然,這些詩的確有好多是表現(xiàn)淫靡之情的,不值得稱道,但在當時,為突破文學創(chuàng)作的某些禁區(qū),不能說沒有一點積極意義。
參考文獻:
1.王弼.《易經(jīng)·泰封注》
2.劉義慶.《世說新語》
3.司馬遷.《史記·叔孫通傳》
4.陳昌寧.試論魏晉風流的“清”.解放軍外語學院學報.1996年第6期。
作者單位:海南外國語職業(yè)學院 海南文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