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wèi)彩霞
教育部近日印發(fā)的《中小學班主任工作規(guī)定》第十六條明確了班主任批評學生的權(quán)利:“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學管理中,有采取適當方式對學生進行批評教育的權(quán)利?!贝艘?guī)定一出,立即在社會各界引起了廣泛爭議。我認為,教育部的這一規(guī)定是給班主任增加了一份責任,那就是敢于批評、認真教育好學生;是給班主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善于批評、認真探索批評的藝術(shù)。
學生在成長過程中出現(xiàn)缺點、錯誤在所難免,關(guān)鍵是教師要正確對待學生的過失。長期以來,一些教師批評教育學生,往往習慣于把學生“請”到辦公室。學生肅立面前,教師端坐椅上,一條兩款地指出其“罪行”,并責令限期改正。此類審判式的批評,教師傷肝損氣,大多勞而無功;學生抵觸、賭氣,收效甚微。如今的中小學生正處于自我意識急劇發(fā)展的時期,特別是獨生子女,具有非常強的自尊心。他們希望教師能理解他、關(guān)心他、尊重他。教師尊重學生的自尊心,歸根到底是對學生人格的肯定和敬重,尊重他們的人格尊嚴和應有的權(quán)利,使他們能夠在一種民主、和諧的氣氛中學習生活,處處感到自己存在的價值。
善用批評這一教育方式會與表揚有異曲同工之效。這一點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是最好的榜樣:
課間休息時間,陶行知在操場上突然看到一個小學生拿泥塊追打同學。他上前制止了該同學,并且告訴他放學后去校長室一趟。
放學后,這名小學生——他叫王友,忐忑不安來到校長室門前。門鎖著,校長不在。王友轉(zhuǎn)回身一看,校長陶行知正往這個方向趕來。
陶行知來到王友身前,掏出一塊糖遞過來說:
“這塊糖是獎給你的,你按時趕來,我卻遲到了?!?/p>
王友小心接過糖,疑惑地看著校長。
這時,只見校長又掏出一塊糖,遞了過來。
“再獎勵你一塊。在我不允許你打同學時,你立刻住手了,可見你尊重我。所以再獎勵你?!?/p>
王友再次接過糖,不知該怎么辦才好。
“還要獎勵你一塊?!毙iL又遞糖過來。
“我調(diào)查過了,你用泥塊砸那些男生,是有原因的。因為他們故意違反游戲規(guī)則,并且欺負女同學;你砸他們,屬于見義勇為,有跟不良行為作斗爭的勇氣。你是個有正義感的學生,應該獎勵你!”
這時候,王友哽咽了,他自責地說:
“校長,我不對,不管怎么說,我用泥塊砸同學都是不對的。并且……這也不算見義勇為。因為他們都是我的同學……他們不是壞人呀……您就打我兩下懲罰懲罰我吧……”
陶行知微笑著說:“你這么快就能認識到錯誤,應該獎勵。再給你一塊?!?/p>
陶行知又遞給王友一塊糖。接著說道:
“我只帶了四塊糖,我們的談話就到此結(jié)束吧,好不好?”
說完,兩人一道朝校門走去。
這個批評從尊重學生,愛護學生出發(fā),“因人、因勢”施批、有的放矢,態(tài)度誠懇、實事求是、情真意切、剛?cè)嵯酀?、留有余地、迂回啟發(fā),沒有劍拔弩張之勢,往往卻有事半功倍之效。
對學生進行有效的批評是學生能否健康成長的關(guān)鍵,我國著名心理學家,教育家林崇德教授認為:“表揚是愛,批評也同樣飽含著對學生的愛?!庇行W者也認為“過度的嚴厲會造成恐懼,過分的溫和會有失威嚴。不要嚴酷得使人憎惡,也不要溫和得讓人膽大妄為。”相信在全體班主任教師的共同努力下,最終會使學生不斷進步,成為一個人格健全、心態(tài)健康、習慣良好的人。
這進一步告訴我們:
一、熱愛學生,是教師最寶貴的情感
陶行知批評教育學生王友只說了四句話,用了四塊糖果,但卻充分體現(xiàn)了陶先生對學生的真誠的愛。教師對學生的愛,也就是教育愛。陶先生放學后來到校長室,見學生王友已在門口等候,按一般做法肯定要狠狠地批評他一頓。可是陶先生卻掏出第一塊糖果送給王友,因為王友按時來到了校長室應該獎勵。這就是陶先生的職業(yè)情感。這樣做,很自然的拉近了和學生的距離,使學生有一種親近感,為教育學生認識錯誤,改正錯誤打下了基礎。反之,如果教師以“權(quán)威”自居,總是要求學生無條件地服從自己,一旦學生做錯了事,或有“不聽話”的表現(xiàn),就要對學生采取粗暴強制的手段,那么,必然導致師生關(guān)系緊張,甚至產(chǎn)生師生對抗情緒。只有像陶行知先生那樣,真正把熱愛學生當成自己全部教育實踐活動的基本出發(fā)點的時候,素質(zhì)教育的實施才會有保證。
二、尊重學生,是教師最重要的職業(yè)行為
自尊心人皆有之。陶行知先生批評教育學生王友,充分體現(xiàn)了他尊重學生這一重要的職業(yè)行為。見到學生違反紀律,他沒有馬上訓斥,使之當眾出丑,無地自容。而是讓他放學后到校長室和他進行個別友好的談話。陶先生又拿出第二塊糖果送給王友時所說的話,是心靈的溝通,是教師對學生的一種理解與尊重。尊重學生,就是要尊重學生的人格尊嚴,這是對教育愛提出的最基本的、最重要的要求。只有當師生之間相互尊重、關(guān)系融洽、氣氛和諧的時候教育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客觀公正,是教師必須遵循的處事原則
陶行知先生身為一校之長,在犯錯誤學生的面前,他沒有以權(quán)壓人,盛氣凌人,大聲訓斥,而是放下校長的架子,從關(guān)心、愛護學生出發(fā),客觀公正地評價學生的行為。陶行知先生掏出第三塊糖果心平氣和,客觀公正的談話,使王友心服口服,主動承認了錯誤。對犯錯誤學生的批評教育,一定要弄清楚事情的前因后果,千萬不能“抓住一點,不及其余”,只看到犯錯誤學生的行為本身而忽視了他行為的動機,不分青紅皂白的妄下評語,那樣,學生肯定是不會心悅誠服地接受教師的批評教育的。
四、表揚為主,是教師必須掌握的教育方法
心理學家指出,渴求贊揚是人類的基本心理需要,有了贊揚,學生才會心甘情愿,盡力而為。因此,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批評教育時,一定要善于發(fā)現(xiàn)和抓住其“閃光點”,加以肯定和表揚,然后指出其不足或存在的缺點,學生就會自覺正視自己的問題,在今后的行動中加以改正。從陶行知先生教育王友的過程中,我們看到了對王友進行了四次表揚,其中三次分別表揚他守時、尊重別人以及正直善良和有與壞人進行斗爭的勇氣,因此先后給了王友三塊糖果作為獎賞,第四塊糖果是陶行知先生高興地看到王友“感動極了”,流下了眼淚,主動承認了自己的錯誤的獎勵。整個教育過程,陶行知先生沒有一點訓斥、諷刺和挖苦,而是態(tài)度和善,語氣親和地同王友的一次“談心”。我們要把批評的言語化作春風細雨,吹進學生的心窩,滋潤學生的心田,使學生能愉快地接受教育,從而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