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衛(wèi)紅
教師在朗讀教學中要竭力避免孤立地講技巧或是一味地要求學生讀出感覺來,讀出感受來,而是應注意從學生的認知能力出發(fā),積極創(chuàng)設情感“場”,以激發(fā)學生朗讀的情感和興趣。教師還要注意抓住文本的精彩點,引導學生感悟并朗讀、美讀,采用多種形式的朗讀方法,引導學生學會美美地、投入地朗讀課文,在朗讀中感悟、體會文本的情感,感受語言的精妙,想象文本的意境,陶冶美好的情操,以促進學生朗讀水平的提高,使得語文閱讀教學更有活力、更有韻味。
一、 創(chuàng)設情感“場”,激活美讀
教學中,教師要積極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情感“場”,正如王國維說的“一切景語皆情語”。教師要通過音樂渲染、圖畫再現(xiàn)、語言描述等,撥動學生情感的琴弦,引導學生在朗讀中意會、感悟、體驗,細細品味文本的意境,當他們產(chǎn)生情感的共鳴后,教師可以嘗試運用有聲的語言來表現(xiàn)文本的情感,真正實現(xiàn)感悟語言、理解內容、抒發(fā)情感的教學目的。
如在教《數(shù)星星的孩子》這課時,教師積極創(chuàng)設情感“場”,引導學生在情景中體驗,感受張衡對星空的熱愛。課上,教師先在黑板上貼上大大小小的星星,啟發(fā)學生想象星星掛在夜空中一閃一閃時的美麗畫面,然后再讓學生讀書,找出有關張衡望著星空數(shù)星星時表示動作的詞語,接著教師說“仰、指、數(shù)”這三個是表示動作的詞語,隨后學生就開始學著張衡數(shù)星星,“一顆,兩顆,一直數(shù)到了幾百顆”。教師順勢問學生:“你剛才數(shù)星星時很認真,能說說你有什么感受嗎?”學生紛紛說道:“我數(shù)著數(shù)著,就覺得有點頭暈?!薄拔覕?shù)了一會兒,就覺得脖子酸酸的。”……在對比感悟中,學生深刻體會到張衡數(shù)星星的認真與耐心,最后教師再讓學生回到文本中有感情地朗讀句子,學生在朗讀“一顆,兩顆,一直數(shù)到了幾百顆”時,就會通過適時的停頓,把自己對張衡認真、耐心地數(shù)星星的贊美之情融進了朗讀中。
《望月》一課教學中,教師通過多媒體畫面的出現(xiàn)和教學語言的描述,使學生漸漸進入文本所描繪的美麗月夜的意境,再采取課上教師與學生互動對詩,教師將外甥對月亮的想象改成詩行引導學生進行朗讀等形式,學生的朗讀漸漸進入佳境,充分表現(xiàn)了外甥對月亮的獨特而富有童趣的想象。又如在教學《我最好的老師》一課,讀到“不用說,我們全都氣炸了。這算什么測驗?懷特森算哪門子老師”時,教師巧設情境,采取了“焦點訪談”“情境引讀”“實話實說”等教學形式,一步步引領學生在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中體會到“我們”從最初對老師的埋怨與不理解,到后來的理解與敬佩之情,學生的朗讀就讀出味、讀出情來了。
當然,在朗讀教學中,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引領者,要尊重學生對文本的獨特解讀與感受,特別注意評價的激勵性,及時肯定學生朗讀出現(xiàn)的亮點。如有位教師在學生自由朗讀時便及時進行了點評:“剛才老師發(fā)現(xiàn)有三個同學讀書的方法很對頭,一個是句子沒讀通順時多讀幾遍;一個是姿勢端正,看得出是訓練有素;一個讀得很有感情,看得出他對文章的理解有了一定的深度?!边@三個典型突出強調了朗讀的三方面:讀通順是前提,認真讀是態(tài)度,讀出感情是目的,這樣就為學生朗讀作出了示范與提醒。又如表揚學生,“老師覺得你剛才有個地方讀得特別好”,會使學生的情感漸漸與文本貼近;而教師用激勵性的語言,如“其實我也想聽到你推薦自己來讀好課文”,可鼓勵學生更自信地朗讀;而當學生讀得不夠好時,教師則說道:“我有個建議……”總之,教師要借助教學情場的創(chuàng)設,激發(fā)學生的朗讀興趣和信心,使朗讀成為學生語文學習的一種美好享受。
二、 抓住感悟點,指導美讀
朗讀是學生感知文本的重要方式,是學生獲得對文本內容了解的主要途徑。朗讀更是一種再創(chuàng)作活動,教師要以讀為本,根據(jù)文本的特點,精心選擇朗讀的訓練點,以關鍵詞、句為抓手,把它作為學生朗讀的體驗點和感悟點,引導學生進行充分的讀書實踐,并在學生對文本進行感知、理解和領悟的基礎上進行朗讀指導,激起學生的共鳴,使學生走近文本、沉浸文本。這樣,學生在讀懂文本中的情感后,朗讀時就會更有感覺,就能讀出味來。
如在《三個兒子》一課的教學中,教師為引導學生體會兒子在媽媽心目中的地位,以及媽媽們驕傲自豪的心情,在指導朗讀時,教師主要抓兩個句子:“我的兒子既聰明又有力氣,誰也比不過他。”“我的兒子唱起歌來好聽極了,誰都沒有他那樣的好嗓子。”因為這兩個句子是作者情感最直接的流露與宣泄。在教學中,教師先讓學生觀察畫面,想象媽媽們此時的神情和心情,然后請學生讀,并說說你為什么這樣讀?教師再指導學生抓住“誰也比不過”“誰都沒有……”這些詞語,學生便體會到在媽媽的心目中兒子是最棒的,是世界第一的,是很了不得的。這樣,學生在讀中悟,悟中讀,讀出了媽媽們的神氣與自豪,更好地表現(xiàn)了這兩個句子的感情色彩。
如在《棉花姑娘》這篇課文的學習中,為引導學生讀出對蚜蟲的痛恨和對七星瓢蟲的喜歡之情,教師抓住文中“可惡”“驚奇”這兩個詞語,啟發(fā)學生讀懂其情感內涵,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課上,教師先投影相關的圖片,講述蚜蟲的危害,引導學生想象:這么多的蚜蟲在棉花身上,棉花姑娘會怎么想?該怎么讀好“葉子上有許多可惡的蚜蟲”這句話?同樣的,在指導學生讀出對七星瓢蟲的驚奇與喜歡時,教師也是通過投影圖片,讓學生說說七星瓢蟲給你留下什么印象?它有什么特點?當學生講到“七星瓢蟲很美,很熱情、吃蚜蟲很快,很厲害”時,教師補充道:“一只七星瓢蟲能吃一百三十多只蚜蟲呢。你們還能夸一夸七星瓢蟲嗎?”由于學生對七星瓢蟲高強的本領產(chǎn)生驚訝的情感,就更能體會文中棉花姑娘的“驚奇”,朗讀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三、 運用方法巧,促進美讀
要促進學生朗讀水平的提高,教師還要注重朗讀方法的指導,巧用各種方法激發(fā)學生的朗讀興趣,讓他們讀出感覺,讀出味道,讀出情趣,以達到促進學生美讀能力的提高。
1. 示范法
教師范讀能使學生感受到朗讀的美好,起到激發(fā)學生的情感,提高學生朗讀能力的效果。因此,教師要選準文章的動情點,在課上滿懷激情地讀,讀出真情,讀出味道,幫助學生掌握朗讀的技巧,并領悟到朗讀時要根據(jù)文本情感的變化而及時調控,較好地去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調。對于含義深遠、描寫生動的古詩詞,教師更要借助范讀,幫助學生體會文本的情感基調。如在《伯牙絕弦》這篇課文的學習中,教師對文中“點睛”之筆——“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伯牙/謂/世/再無知音”這個句子進行朗讀指導。為使學生在朗讀古文時能注意恰當停頓,讀出古文的韻味來,教師先讓學生仔細聽教師范讀,特別注意突出語調的高低,聲音的輕重,速度的快慢,凸顯伯牙情感的基調;接著讓學生模仿老師讀,請學生當小老師讀;最后,教師讓學生在《高山流水》的音樂聲中大聲誦讀課文,優(yōu)美的韻味便深深地植根在學生心中。學生們讀得搖頭晃腦、聲情并茂,把伯牙此時痛失知音的寂寞、孤獨與絕望的心情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面對學生讀得不到位或出現(xiàn)畏難情緒的句子時,教師也要及時通過范讀加以引導。如讀《丑小鴨》一課的最后一個句子,“啊!原來我不是丑小鴨,是一只漂亮的天鵝呀!”有的學生認為“啊!”這個詞語表現(xiàn)丑小鴨的驚喜,就讀得很大聲,有的學生則讀得長,有的還讀得短……教師指出:“要表現(xiàn)丑小鴨的驚喜不是大聲就行,這個‘啊字是丑小鴨對生命的顫動,對生命的敬畏!”教師點撥后立即示范讀,然后學生練讀,教師再點撥,讓學生真正讀進去。就這樣,教師抓住一個“啊”字,不僅適時地引導學生學習確定重音,掌握語速,把握語調的一些最基本的方法和技巧,更引導學生學會根據(jù)自己對文本的理解,讀出丑小鴨在變成天鵝后幸福、甜蜜的內心世界。
2. 換位法
為引導學生更好地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對于有些與學生的生活體驗息息相關的課文,教師在朗讀教學中可以采取換位法,啟發(fā)學生把自己當成文本中的角色,結合自身的實際和生活體驗,走進文本進行角色體驗,揣摩角色的心情,更好地體驗角色的情感。
《我應該感到自豪才對》是一篇有趣的童話。教學中,教師以小駱駝的心情為情感線索,按故事發(fā)展的順序找一找表現(xiàn)小駱駝心情的詞語,學生一下子找到“委屈”“擔心”“自豪”三個詞語。教師又讓學生自主學習,說說小駱駝為什么感到委屈,為什么擔心,小駱駝?chuàng)氖裁茨?在理解小駱駝的自豪之情時,教師則引導學生結合實際談談自己曾經(jīng)因什么而感到自豪?為什么感到自豪?學生在換位思考中體會到小駱駝的情感變化后,明白了小駱駝是從自卑到油然而生的自豪之情,所以課題“我應該自豪才對”就是點明它的恍然大悟。學生在換位思考后朗讀,也就比較容易到位了。
3. 烘托法
唯有學生融其境,朗讀才能更到位。教師在教學中可以憑借一定的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對學生聽覺、視覺等感官進行沖擊,烘托教學情景,激起學生的情緒,使學生主動地進入到情境中,產(chǎn)生情感的體驗,就會嘗試著利用情感來帶動朗讀。
如在《雷雨》這課中,如何使學生直觀地感受到雨的變化過程和文本描繪的景物的變化?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注意從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出發(fā),運用了生動的教學語言及多媒體課件,借助手勢等肢體語言,達到渲染情景的效果,使文本描述的雷雨這種情境鮮明地出現(xiàn)在學生面前。例如為幫助學生體會雨聲從大到小的變化過程,教師用手勢來做動作,還說:“雨聲很急,可以讀得再快一些?!彪S著教師手勢的變化,學生感受到雷聲小了,雨聲也小了,“雨沙沙沙地下”,學生讀得就輕些,最后,雨聲“滴答滴答”的……由于教師在朗讀指導上注意教學氛圍的烘托及點撥的層次性,有效地誘發(fā)了學生的想象,當學生把文字變?yōu)橹庇^、可感的畫面,體會到文本的意境后,他們朗讀時就在腦子里想象畫面,并借助朗讀把雨的變化過程再現(xiàn)出來,進行了創(chuàng)造性的朗讀。
4. 引讀法
在學生朗讀課文的過程中,如句子中有提示語時,教師就要引導學生找出并體會文中提示語所蘊含的情感,然后再細細地讀,讀出韻味,借此幫助學生理清文本的層次。另外,教師還要及時根據(jù)文本的特點,抓住最能表達作者情感的關鍵句子,采用引讀的方法引導學生進行有感情地朗讀,促進學生朗讀情感的升華和朗讀水平的提高。
在《伯牙絕弦》教學中,教師抓住關鍵句通過三次適時的提示,引導學生反復誦讀,使學生在讀書中融進了自己的情感體驗,讀懂了伯牙的悲痛欲絕及對知音的敬重和惋惜,并感嘆知音的難覓。就是這樣在一次又一次與文本的情感撞擊中,學生的情感被一次又一次激發(fā),從而與作者的情感達到共鳴,學生的誦讀也更好地演繹了這段流傳千古的佳話,真摯感人。
5. 表演法
對于故事情節(jié)較強、對話較多的寓言、童話故事、課本劇等適合學生進行表演的文本,教師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表演才能,讓學生用姿勢、聲調、表情來進行朗讀,引導學生在角色體驗中進一步自讀領悟,獲得對文本的解讀,更好地揣摩人物的內心與情感。
在《兩只小獅子》的學習中,為引導學生讀出對勤獅子的敬佩和喜愛之情,教師先讓學生抓住“一只獅子整天練習滾撲撕咬,非??炭唷边@個句子,采用了詞語突破法,抓住“刻苦”這個詞語想象:在練“滾、撲、撕、咬”的時候,小獅子會遇到什么困難?然后,教師又通過課件的展示,讓學生感受到不管氣候多么惡劣,小獅子都能克服種種困難堅持下來。最后再讓學生上臺通過表演,體現(xiàn)出勤獅子的刻苦。教師還運用對比的方式,抓住“懶洋洋”一詞,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圖,說說從哪些地方看出懶獅子懶洋洋的?學生盡情發(fā)揮想象,上臺表演了懶獅子閉著眼睛、躺在地上、耷拉著腦袋,腳翹得很高、一晃一晃的等無精打采的樣子,教師才順勢讓學生把懶獅子懶洋洋的樣子讀出來。最后師生合作讀書,不僅讀出了勤獅子的刻苦,還讀出了懶獅子的懶洋洋,學生的朗讀充滿了無限的生趣。
(作者單位:福建省廈門市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