胥愛紹
摘要:新課程理念認為,課堂教學不是簡單的知識重復再現(xiàn)和識記,而是關注學生自主學習欲望的引發(fā),關注學生自學自思的指導,尊重學生獨立的思維和自身的感悟、體驗,關心學生完整的人生成長需求,以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念為目的,凸顯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與權利。生成教學法得到學者、專家及教育工作者的推崇,在高中地理教學中如何應用,應注意哪些方面,都值得我們?nèi)ヌ接憽?/p>
關鍵詞:生成教學;激發(fā)點;適度空間;合理時間
“重視對地理問題的探究,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開展地理觀測、地理考察、地理實驗、地理調(diào)查和地理專題研究等實踐活動”是高中地理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之一。傳統(tǒng)的地理教學是教師將教學大綱、教學計劃、教學參考書等視為教學“圣經(jīng)”,教學的一切活動都以它們?yōu)椤八{本”展開,按照它們精心細致地設計教學過程、教學方法,周密地考慮在教學中可能出現(xiàn)的事故,學生則是老師灌注的對象,它關注的是目標的實現(xiàn),教師按既定的教案一步步走下去,有教而無學,只要學生知道結果就行。只有運用生成教學法,才能打破這種困境,充分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學得更生動、更有效,有利于發(fā)揮和發(fā)展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培養(yǎng)創(chuàng)新人才。
地理課堂生成教學一般以互動為前提和基礎,正是由于課堂上有了互動的可能、交往的空間,生成才成為教學的基本存在形態(tài)。生成教學是一種較高層次的教學藝術,它在時機把握、氛圍營造、空間拓展上給我們提出了很多的要求。所以需要注意以下三個方面:
一、營造氛圍,給生成尋找激發(fā)點
為了使我們所傳授的知識、理論、思想與學生產(chǎn)生共鳴,加強學生的生成,教師應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最佳的環(huán)境與時機,創(chuàng)設一個“最近發(fā)展區(qū)”,這樣,學生通過對情境的體驗,才能出現(xiàn)“茅塞頓開”“豁然開朗”的認識過程中的飛躍,實現(xiàn)生成。激發(fā)、喚醒和提供與學習內(nèi)容相關的生活體驗,注重學生的移情,使之與學習內(nèi)容進行融合,才能使學生有深刻的情境體驗,做到情動而意發(fā),從而發(fā)揮學生的潛能。
二、巧妙預設,給生成留有空間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鳖A設與生成,并不是在教學中分離的,教師只有巧妙預設,給生成留有空間,才能收到很好的生成效果。預設是必要的,沒有預設的生成是盲目的,沒有生成的預設是低效的。但預設必須是有彈性的,有留白的。因為教學過程本身是一個動態(tài)的建構過程。教師在教學設計時,應考慮到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問題,課堂上與學生的合作溝通,以及其他很多不確定的因素,給學生質疑留有空間;另外,學生的學習是高度個性化的行為,對同一學習內(nèi)容,每個學生都可能因為各人生活經(jīng)歷、認識水平和個性的不同而產(chǎn)生不同的感悟。因此,教師應充分考慮可能會出現(xiàn)的情況,能使整個預設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給生成留足空間。
三、全盤考慮,給生成騰出時間
在教學時間上,教師要盡力打破“勻速運動”式的按章、按節(jié)講授和知識點平均分配的模式,對課前預習、課堂學習和課后復習應通盤考慮,才能有利于三維目標的生成。例如,在“影響天氣的形成因素”中關于“鋒面”這個難點,教學時間大致在10月底,我提前讓學生記載每次下雨前、下雨時和下雨后有關氣溫、氣壓、云霧、降水情況,使學生對冷鋒先有一個感性認識。課堂上用大部分時間重點討論、剖析冷鋒成因、過境過程的不同天氣以及對我國的影響。在此基礎上,學生只需很短的時間就分析出了暖鋒成因、特征。課后讓學生搜集資料分析靜止鋒的成因、特征,進一步鞏固課堂上生成的三維目標。
高中地理新課程運用生成教學法是以生為本的教學觀的體現(xiàn),關注學生自主學習欲望的引發(fā),關注學生自主學習與思考的指導,尊重學生獨立的思維和自身的感悟、體驗,關心學生完整的人生成長需求,以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念為目的,凸顯學生在地理學習中的主體地位與權利,重視學生個性張揚與發(fā)展,強調(diào)生生之間、師生之間的交往與對話,重視學生既有的經(jīng)驗、知識與文本、他人的信息相互碰撞,喚醒學生,讓學生利用自己的經(jīng)驗進行解構與生成知識,從而產(chǎn)生新的見解與思想,讓學生自主、和諧地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鄭金洲.教學方法應用指導[M].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2] 王樹聲,鐘作慈,馮新瑞.地理教學理論與實踐研究[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7.
[3] 黎奇.新課程背景下的有效課堂教學策略[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作者單位:江蘇省鹽城市龍岡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