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振芳
常識告訴我們:兩點之間直線距離最短?!爸苯印钡霓k法省時、高效、簡單,因而常常被執(zhí)教者采用。但是教學活動是一門藝術(shù),藝術(shù)的東西不僅要考慮“快”和“省”的眼前效果,還要照顧到“美”和“趣”等長久效應。因此,教學中在朝著目標前進的過程中,宜適當走一些彎路。以便更好地達到目的。要知道彎路有時候不是浪費,而是獲得結(jié)果之前必要的過程。有了親身經(jīng)歷和體驗的過程。才會有更加深刻難忘的印象。
如《放飛蜻蜓》寫了陶行知先生給孩子們講解蜻蜒的有關(guān)知識,教育孩子保護有益動物。教學中,一位教師給學生講了一個陶行知的故事:“陶行知先生在取這個名字之前有一個名字叫——陶知行。意思是說知識很重要,掌握了知識才能產(chǎn)生相應的行為。后來他去美國留學。師從美國實用主義教育家杜威,受杜威‘做中學教育思想的影響,發(fā)現(xiàn)自己原來的想法不對。他認識到行動比知識更重要。在實踐中獲得的知識才是真知。于是。他把名字改成了陶行知。”故事講完后。教師對學生說:“通過學習課文,我們了解了有關(guān)蜻蜓的知識。但僅僅停在‘知的層面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還必須怎樣呢?”由陶行知“改名”的故事,學生不難悟到這樣一層意思:“行動比知識更重要,我們不僅要了解蜻蜓的有關(guān)知識,還要拿出保護蜻蜓等有益動物的行動?!苯處熤v的故事跟課文內(nèi)容有關(guān),故事中又蘊含了一個道理。從故事中悟到的道理一定是經(jīng)久難忘的。它比直接的“告訴”要來得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