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英南
楊澄甫宗師說:“太極拳乃柔中寓剛,綿里藏針之藝術……故研究此道者,須經過一定的程序與相當之時日?!庇终f:“學者尤宜先求其像,以養(yǎng)其氣,久之自然能得其理矣?!弊趲熕?,精辟地闡明了太極拳習練的至關重要之處,是“經過一定的程序”及“逐日自身之鍛煉”。在程序上,一須“求其像”,二是“養(yǎng)其氣”,三為“得其理”。這是從招式、意氣到拳理方面的習練程序。宗師還說:“先練順,次練勁,后練巧?!边@是從套路、勁力到技巧方面的習練程序。
一、形似階段(“依樣葫蘆”階段)
學習太極拳術,應先熟習拳架,然后再習練高層功法和技術。而熟習拳架,首先得把拳架(套路)學像,得先把架子中的動作招式做標準,即“照拳譜上各式名稱,一式一式由師指教,學者悉心靜氣,默記揣摹,而照行之”。拳架中每招每式均要按規(guī)定的動作去做。這個階段要求學者較為熟練、順當地盤架子,依樣畫葫蘆,是模是樣,動作招式大致準確。手眼身法步均按楊式太極拳規(guī)定的動作要領去做,為以后兩個階段的習練打好基礎。習練時,一定要按照澄甫宗師《太極拳說十要》的要求去做。身法必須中正,不歪不斜,不偏不倚;腰腿肩肘要松要沉,動作不起強勁;步法宜分虛實;全身上下靠腰帶動;動作輕柔緩慢,連綿不斷。對一些招式的過渡動作和細節(jié)要反復練好。動作方向及手足所擺放的位置也要盡量準確到位。否則,“學拳容易改拳難”,形成“痼弊”習慣后,就不容易改正了。
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發(fā)現這一階段的習練者最容易出現以下弊病。
一是全身肌肉緊張,不能放松,起犟勁。所以打起拳來動作生硬。獨立步、換步或移步時站立不穩(wěn)。二是身法不正,或前俯后仰,或左歪右斜,上下不相隨,內外不相合。三是步法不規(guī)范,不正確。弓步前足掌外撇,后足掌外擺角度過大;前弓腳小腿與地面不垂直,膝蓋超越腳跟;虛步前后兩足虛實不明,后足坐而不實,前足撐而無勁。四是聳肩抬肘。如兩臂交合(俗稱“抱球”)和作擁勢時肘部上抬,肩部也隨之聳起,致使上肢動作生硬呆滯,不夠靈活。五是抬足翹掌,手足僵緊。如腳跟著地和虛步和后坐轉身時的前足掌抬起過高,引起腳踝和膝胯僵緊,即“一高三個緊”,動作不夠松順自然。一些上擁(上擁)動作,諸如白鶴晾翅、轉身撇身捶、玉女穿梭等招式的上手掌后翹,也會引起腕肘肩“三個緊”。在第一階段,還會存在其它問題,但主要是以上五個方面。如果在明師的指導下,克服以上問題,做到形似就不難了。
第一階段的習練要求,動作招式基本熟練,能夠從頭到尾把一套拳順順當當打下來,就可以進入第二階段,即神似階段的練習了。
二、神似階段(以意行氣階段)
所謂神,是指習練者練拳時的神韻和氣勢。就是將蘊于體內的精氣神著形于外,在每招每式中表現出來。打拳不僅招式動作要正確,而且從中透現出一種“神氣活現”、剛韌無比的神韻和氣勢。這個階段主要講求用意和行氣,打拳時意用得好,氣行得順,神韻和氣勢才能著形于外。所謂意,就是意念意識,即打拳的意念和意識。打拳時身心皆要放松,集中精神,心靜體舒,用意念和意識去引導每招每式,“靜靜地把一趟拳形容出來”。這里的氣,是指體內無形的真元之氣。練拳時只要用好了意,身心能松能靜(凈),氣就會于體內自然行之。
這個階段練拳,首先必須講求松沉。如果全身上下不松不沉,動作僵硬,神韻就透現不出來,更談不上氣勢。所以,要打出神韻和氣勢,松沉是第一要義。要做到松沉,就要全身放松。所謂四肢百骸,一松皆松,不可有一絲一毫的僵硬之態(tài)。行拳時要輕松自然,用意識去引導招式,不尚拙力,也就是拳論所說的“用意不用力”。這點做到了,松沉就自然在行拳中透現出來了。其次,動作必須圓活緩隉,連綿不斷。太極拳運動是弧形運動,是圓的運動。拳論說:“無使有凸凹處,無使有斷續(xù)處。”這就要求每個招式都要圓活緩慢,連綿不斷。否則,就失去了松柔圓活的拳意和神韻,也無“如長江大河,滔滔不絕”之氣勢。
再次,走架時注重轉腰,且要虛實分明。轉腰松腰、虛實分明,是澄甫宗師《太極拳說十要》中的主要內容。腰用得不好,虛實不分,松和沉也不能實現。拳論說:“腰如車軸,氣如車輪”,“虛實宜分清楚,一處自有一處虛實,處處總此一虛實”等等,足以說明轉腰和分虛實的重要性。腰胯松了,動作就和順自然了;虛實分明,內氣自然下沉運行。這樣,就有了拳意,就有了神韻和氣勢。
最后,關于呼吸。在第一、第二階段的習練中,采用自然呼吸為宜。因為,在這兩個階段中,習練者的精氣神尚未凝聚,自然呼吸有利于神舒體靜地緩緩演練拳架,減輕考慮動作如何配合呼吸的思想負擔和精神負擔,更好地把拳架準確無誤地、形神兼?zhèn)涞乇憩F出來。但是,在呼吸方式上宜采用逆腹式呼吸。因為胸式呼吸只用胸部(肺部)進行自然淺呼吸,肺活量小,未能牽動呼吸肌、橫膈膜及腹部、肋軟骨組織等組織和器官。而逆腹式呼吸屬自然深呼吸,吸氣時小腹自然內收,有意識地把氣從腹腔(下丹田)緩緩地提至橫膈膜之上(胸腔下部),呼氣時把氣從胸腔下部慢慢地沉至腹腔,腹部自然鼓起。這樣的呼吸不但能牽動胸腔和肺部,還能牽動腹腔、橫膈膜、腸、胃、肋軟骨等組織和器官,加強這些組織器官的活動,從而達到內煉之目的。
這個階段的行功走架,在外體現了以腰為軸,節(jié)節(jié)貫穿,以內氣催動外形,柔緩于外,剛疾于內。在內則意動形動,意到氣到。內氣充實,勁力飽滿,柔中寓剛,剛柔相濟。
在第二階段的練習中,可在老師的指導下開始習練單推手、平圓推手、四正推手和大捋等,以加強聽勁、摸勁等知己知彼功夫。還可逐步習練太極劍、太極刀和太極大槍等器械,以鍛煉腰身及臂膀勁道的運用和準確的發(fā)勁方向。
經過第二階段之后,行功走架時神韻和氣勢均已達到較為自然完美的程度,即可進入第三階段,即神聚階段的習練。
三、神聚階段(技擊意想階段)
這個階段是習練楊式太極拳的高級階段。在此階段,還須進一步煉意,使意不僅僅只引導動作招式,還要與形氣神高度凝聚并融為一體,致神內斂,不使外溢。從而達到“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的空靈境界。
此階段是一個艱苦的鍛煉過程。它需要身心極度放松,使各種招式變?yōu)橐环N自然而然的肢體動作。它的招式不是“做”出來的,也不是“打”出來的,而是意與氣自然而然地催動腰身手頭足形成自然、準確、規(guī)范的動作,是形神意氣勁的高度凝聚。從這種形神意氣勁的高度凝聚而形成的動作招式,自身感覺既輕靈又自然,既虛無又沉穩(wěn),猶如行云流水,全身松靜自如,從而進入一種無天無地,無物無我,虛幻靈空的精神境界。
在這一階段,在行功走架中可若隱若現地注入各種招式的技擊意想。例如高探馬和單鞭,左掌推出后,意想對方用左手挑撥,我即左臂外旋,疊壓于對方左手腕,往懷內收采,右臂用橫掌擊打對方面部。此招式為沉、采和橫勁的結合運用。
這一階段,由于行功走架時形神意氣勁的高度凝聚,再注入招式中的技擊意想,在拳意上就會出現妙趣天成,趣味無窮的感覺。因為,有了攻防意識,虛幻靈空的精神境界就會得到充實,身心就愈為舒暢順遂,體松神凝,滿身輕利。在技擊意想中把“敵”之來勁消化得無影無蹤,在精神意氣的催動下,避實擊虛,松活彈抖,輕輕松松地把對方拍打出去……
同時,在這一階段,如把呼吸與動作招式進行有機地配合,體內真氣與內勁就會更有規(guī)律地按招式勁路緩緩運行,對健身強體和技擊效能都大有裨益。當然,動作招式與呼吸的配合,不是自作主張的配合,也不是故意用意念引導的配合,它是生理自然要求的配合,是自然而然的配合,是在形神意氣催動下的有機配合。這個階段的呼吸,仍應采用逆腹式深呼吸。
此階段,由于形神意氣的高度凝聚,使剛勁漸消,柔勁漸長。這就是拳論所說的“煉精化氣,煉氣化神”。到了這一步,功夫至順至柔,隨心所欲,內勁充實,蓄而后發(fā),引進落空,沾手即出,各種技擊技能已達爐火純青境地。至此,離武學的巔峰——“煉神還虛”和“階及神明”恐怕沒有多遠了。
至于上述三個階段的習練期限,由于練拳者的年齡、師承文化、資質等自身條件差異,自然不能一概而論。若有明師指導,又具較好的習練條件,每天堅持練拳兩小時以上的習練者,第一階段約需一年至三年,第二階段約需三至五年。當然,這也只是一個大概的期限,并非絕對。因為,太極拳與其它拳術一樣,拳技的長進程度因人而異,誰也無法作出統(tǒng)一的期限界定。至于第三階段,其習練過程是相當艱苦和漫長的,是沒有止境的。自太極拳產生數百年來,不少人窮畢生精力,孜孜不倦,夢寐以求,仍然未能達到這個階段的最高境界。太極拳術博大精深,奧妙無窮,由此可見一斑。
(責任編輯柯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