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 靜
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童謠是常見的教學內(nèi)容,也是教師常用的一種教學方法。童謠以其簡單易懂、朗朗上口、充滿韻律和趣味性的特點深受學生喜愛。教師可以用童謠來復(fù)習單詞、鞏固句型、詮釋語法、培養(yǎng)語感。因此,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童謠有其獨特的優(yōu)勢,是各種教材編排及各位教師授課時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而修辭對小學生來說,似乎言之過早。小學所學英語課文多為簡單的句型,涉及修辭手法較少,因而在小學階段沒有把修辭手法的學習納入常規(guī)的學習內(nèi)容。但我發(fā)現(xiàn)雖然課文中涉及修辭手法較少,但英語童謠中卻往往蘊涵了大量的修辭手法,如比喻、擬人、反復(fù)等。那么,小學生能不能通過英語童謠的學習也初步了解一下修辭手法呢?我想,修辭能使人的語言更優(yōu)美、生動,對修辭手法的學習和了解能使學生有更好的、更地道的語感,而且當他們閱讀英語課外書籍時,如英語童話、英語故事、文學作品等都會大大增強他們的理解能力。在小學階段初步地滲透修辭手法的學習,對于他們以后的英語學習之路應(yīng)該是大有脾益的!因此,我認為我們可以讓小學生讀童謠、學修辭、體會英語語言美。
一、英語童謠中常見的修辭手法分析
1.明喻
明喻是用比喻詞來引出喻體,通過現(xiàn)實存在的,或想象中的相似點認知本體的意象。這是童謠常用的修辭手法。運用這種手法不僅可使童謠寫得更生動、形象,而且可以幫助兒童了解距離他們生活較遠、不易理解的事物。如“Twinkle twinkle little star” 這首童謠用的就是明喻的手法:
Twinkle twinkle little star,
How I wonder what you are;
Up above the world so high,
Like a diamond in the sky;
Twinkle twinkle little star,
How I wonder what you are.
這首童謠把滿天的星星比做寶石,與twinkle這個單詞結(jié)合起來,使人宛若真的看見了漫天的星光。
2.隱喻
童謠中的比喻可以是明喻,也可以是隱喻。隱喻直接通過現(xiàn)實存在的或想象中的相似點,將一種事物比作另一種事物,不用比喻詞。如“Whats spring?” 這首童謠:
Little swallow says:Spring is a warm nest.
Little duck says:Spring is a gentle and soft river.
Little bee says:Spring is a sweet flower.
Little goat says:Spring is green grass.
Children say:Spring is our happiness!
在這首童謠中不同的動物眼中的春天是不同的物體,沒有喻詞,屬于隱喻的一種,充分地表達了春天帶給大地萬物的欣喜。
3.擬人
擬人是用本來只描述人的代詞、動詞和形容詞等直接用來描述人以外的事物,賦予它們?nèi)说奶匦?。擬人手法符合兒童的思維特點和審美情趣,因此在童謠創(chuàng)作中被廣泛運用。如這首童謠:
See the big pig,
Wearing a wig,
Eating a fig,
Dancing a jig,
Funny big pig!
它描寫一只可愛的大豬,戴著假發(fā),吃著無花果,跳著輕快的舞步,wearing和 dancing這幾個詞一用就賦予了這只豬一些人的行為特征,使這只滑稽的豬形象生動起來。孩子本來就富有想象力,這樣的文字當然受到孩子們的歡迎。
4.排比
排比其基本用法是將結(jié)構(gòu)相同或類似、意義相關(guān)或并重、語氣一致的語言成分排列在一起,造成排山倒海之勢。排比在英語童謠中經(jīng)常被用到,它能增強語言的節(jié)奏感,使其更朗朗上口。如這首數(shù)字童謠:
One, two, three, four, five,
Once I caught a fish alive;
Six, seven, eight, nine, ten,
Then I let it go again.
通過兩個排比句,讓學生掌握了1-10的數(shù)字英文說法,由于結(jié)構(gòu)相似,學生也容易記憶。
5.夸張
夸張是一種言過其實、故意夸大或縮小的修辭手法,其特點是對表達對象作突破常規(guī)的擴大或縮小描寫,以此來取得強烈的修辭效果。童謠中的夸張和想象密切關(guān)聯(lián),而且還常常帶點幻想的色彩,也是常用的一種修辭手法。如童謠:
Once I jumped into sky,
I jumped so high that I saw clouds beside,
I met a bird singing in the sky,
I was happy and I say “Hey!” !
這首童謠夸張地描述了“我”跳得多高,一直到天空的云彩里,可以和鳥兒打招呼,富有童趣,讀來幽默。
6.反復(fù)
反復(fù)的基本用法是連續(xù)或間隔的反復(fù)使用同一單詞、短語或句子,以增強語氣和語勢。反復(fù)的范圍很廣博,包括音、詞、短語、韻律、內(nèi)容的反復(fù),也可以是首語反復(fù)或尾語反復(fù)。反復(fù)在英語童謠中被廣泛地利用,有時是單詞的反復(fù),有時是韻律的反復(fù),有時是整段內(nèi)容的反復(fù)。如童謠:
Two little fat birds sitting on a wall,
One named Peter, one named Paul;
Fly away Peter, fly away Paul,
Come back Peter, come back Paul.
Two little fat birds sitting on a wall,
One named Peter, one named Paul;
通過反復(fù),形成了童謠的獨特韻律感。
7.擬聲
擬聲是通過模仿、描繪和渲染人類萬物的聲音的修辭格。擬聲詞刺激人們的聽覺,產(chǎn)生語音象征意義的聯(lián)想,從而增強語言表達的直觀性、生動性和形象性。給人耳聞其聲、身臨其境的感覺。擬聲在童謠中被廣泛地運用。學生通過學習童謠,模仿動物聲音,既有趣味性又有知識性。如童謠:
The hen has a chick,
What does it say?
Cheep, cheep, cheep,
All the day.
The duck has a duckling,
What does it say?
Quack, quack, quack,
All the day.
The cat has a kitten,
What does it say?
Meow, meow, meow,
All the day.
The snail has a baby,
What does it say?
It doesn't say anything,
All the day.
8.遞升
遞升修辭格是闡述事理時把一系列相關(guān)的事物由輕到重、由弱到強的順序排列。有時英語童謠中也有這樣的修辭手法,以增強語言的效果,使其更加幽默詼諧。如童謠“Little boys have two legs”:
Little boys have two legs,
Little dogs have four,
Little spiders have eight,
But littlecaterpillars,
Have more and more and more.
在這首童謠中說了男孩子有兩條腿,小狗有四條腿,蜘蛛有八條腿,而毛毛蟲就有很多很多條腿。學生讀來有趣,富有幽默感。
二、引導學生讀童謠、學修辭、體會語言美
我們已經(jīng)知道了在簡單的英語童謠中也有許多修辭手法,同時也希望能讓小學生在讀童謠時不僅僅只是一讀而過,說說唱唱,博個簡單的趣味性而已。那么,對于小學生我們要怎么樣引導他們學習這些修辭手法呢?并能讓他們體會到有豐富修辭手法的語言是多么美好、生動呢?如果我們一本正經(jīng)地講有哪些修辭手法,闡述它的定義,給出例子,以小學生現(xiàn)在的心智發(fā)展水平來說,可能不會引起他們的興趣,也學不好。我們要采用更為巧妙的方法,讓學生樂于學習修辭,真正愛上語言。
1.在誦讀中感受
不同的修辭手法卻都有一個相同的作用,都能使語言更加生動豐富,或更富有韻律感和節(jié)奏感,即使是不懂修辭的小學生,也能在誦讀中感受到這種語言的優(yōu)美性,他們樂讀愛讀,作為教師要進一步引導他們誦讀童謠,使他們在讀中能體會到修辭的作用。
首先,可以用不同的方式誦讀,讓學生體會修辭的作用。不同的誦讀方式,可以凸顯不同的修辭特點,直觀性對于小學生特別重要,可以幫助小學生理解修辭這種抽象的概念。在學習排比這種修辭手法時,我讓學生分成一排排,每排朗誦其中一個排比句。學生很快就了解并直觀感受了這種修辭格。學習擬聲時,讓個別學生單獨站起來模仿動物的叫聲,學生覺得有趣,也易于了解這種修辭格。
其次,要經(jīng)常性朗誦英語童謠,培養(yǎng)語感。語言的學習實際上也可以說是一種語感的形成,學習修辭也有助于形成地道、正確的語感。經(jīng)常性朗誦有豐富修辭手法的語言,更有利于形成良好的語感。反之,良好的語感又能使修辭的學習變得更簡單輕松。反復(fù)的誦讀能幫助學生掌握所學修辭手法,當他讀熟了就會記住句型,日常交流中有些句子就會脫口而出。因此,經(jīng)常性大量地誦讀童謠,能起到潛移默化,滲透修辭意識的作用,對小學生來說是一種有效而又常規(guī)的方法。
2.在情景中理解
英語童謠中大多數(shù)修辭手法都是小學生不難理解的,如比喻、擬聲等,只要稍加講解,學生就能明白。但有些修辭手法,學生不太容易理解,如遞升,隱喻等。老師可以借助圖片,情景表演等幫助學生理解。如在教“Little boys have two legs”這首童謠時,我在黑板上畫圖,畫一個男孩兩條腿,一只小狗四條腿,一只蜘蛛八條腿,最后畫到毛毛蟲,我假裝不停地畫腿,畫也畫不完。學生都笑了。通過這幾幅圖的對比,他們也初步明白了遞升這種修辭手法的含義。
3.在仿寫中創(chuàng)造
學生學習了修辭手法,又建立了一定的語感后,教師可以嘗試著讓學生造出有修辭手法的句子,寫出有修辭手法的小詩,真正變語言的輸入為輸出,讓學生自己的語言變得生動優(yōu)美起來。對于小學生來說,自由創(chuàng)作是他們這個知識水平難以達到的,但是可以鼓勵學生仿寫。例如,學了“Twinkle twinkle little star”后,學生仿照其中的比喻句造出了大量的富有童趣的句子?!癑ump, jump, I jump high,like a bird in the sky.” “The sun likes an egg.”等。學習了擬人的修辭手法后,學生寫出了這樣的小詩:Spring is coming; Birds are singing; Butterflies are dancing ; Flowers are smiling.句子雖簡單,卻也掌握了擬人的基本用法。有的學生仿照反復(fù)的修辭手法寫道:I study hard, he studies hard, she studies hard, we study hard every day, but we have no time to play. 他還能夠表達自己的思想觀念了。
總之,在小學階段,通過童謠滲透修辭手法的學習,絕不僅僅只是為了學習修辭手法的運用,更重要的是讓孩子們在學習之初就能感受到英語語言的奇妙性、廣博性和豐富性,使他們愛上這門語言,體會這門語言的優(yōu)美與藝術(shù),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為他們今后更深入地學習這門語言做一個鋪墊。
(責任編輯:鄭 衛(wè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