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建武,遼寧省委高校工委副書記,全國著名輔導員工作專家
大學生正處在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確立的關(guān)鍵時期,他們的思想變化得很快,有時用“瞬息萬變”來形容都不為過,尤其是在一些特別的日子里和一些特別的事件發(fā)生時(有的時候看似很平常的事也容易引起他們思想上的波動),這就需要輔導員有較高的敏銳性,適時地做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這里不妨舉個例子。我做輔導員時,充分利用課前十分鐘來對學生進行適時的思想政治教育,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有個學生在畢業(yè)20年后給我來了封信,她說:“20年了,仍然記得您的音容笑貌,一言一行。您是我們進入大學之后最為關(guān)心我們的人,您用您的點滴言行影響著我們。我還清楚地記得,每當社會和學校里發(fā)生一些重大事情的時候,你都利用上課前的一段時間及時給我們分析、解讀這些事件,使我們始終保持清醒的認識。您還經(jīng)常給我們讀報,介紹一些好的文章,使我們懂得了很多做事的道理。您給我們讀的文章,在點點滴滴、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的增多,我日益地認識到,您所做的這些,并不是所有的老師都能夠做到的。我常常為有您這樣的老師而感到慶幸?!?/p>
1984年,新學期開始時正值第23屆奧運會閉幕不久。大學生都很關(guān)心體育賽事,也想了解奧運會的具體情況,于是,我抓住這個“興奮點”,利用課前十分鐘以“中國與奧運”為主題,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我對學生們說,1932年我國第一次參加奧運會,當時加上教練,中國“代表團”才只有兩人。那時的中國人,還被“洋人”輕蔑地稱為“東亞病夫”,而第23屆奧運會則令中國人揚眉吐氣。本屆奧運會中國有225名運動員參加,在比賽的第一天,射擊運動員許海峰便打破了中國參加奧運會50多年來金牌“零”的紀錄。奧運會絕不單純是簡單的體育賽事,而是一個民族強弱的體現(xiàn),是一個民族精神的凝聚。中國與奧運的歷史,正是中國由弱變強的寫照,大學生應當把新中國的奧運精神當做奮發(fā)向上的精神動力。運動員們通過體育比賽來為社會主義建設作貢獻,來展現(xiàn)他們的愛國精神,大學生應當刻苦學習,努力掌握科學文化知識在為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服務中展現(xiàn)時代的風貌。
還記得有這樣一件事,給我的印象也很深刻。一天早晨,我正走在去打水的路上,聽到從身邊路過的學生說學校一個食堂的門口貼了張海報,號召學生從午間開始不要到這個食堂吃飯。我聽到后,轉(zhuǎn)身去了這個食堂。原來是一些學生嫌食堂的工人服務態(tài)度不好,想通過“罷餐”的方式給食堂管理人員施加壓力,好讓食堂工人向他們賠禮道歉。我先將情況向?qū)W校作了匯報后,便急忙趕到教室。利用課前的時間,我給學生們談了對這個問題的看法。我說,即便食堂工人真的是服務態(tài)度不好,也決不能通過這種方式解決問題。“文革”時期應當說是最“民主自由”的了,但是使我們的國家陷入到災難當中,我們再不能搞這樣的“大民主”了。你們是學校的主人,把學校建設好也有你們的份。遇到此類問題,一定不能感情用事,盲目行動,不然只會得到相反的結(jié)果。學生們覺得我講的有道理,也就很安心地上課了,此事得以“和平”解決。
許多輔導員習慣于把問題“積攢”起來一并解決,這種工作方式很不好。思想問題不能“隔夜”,越早做,越主動,效果越好。還有的輔導員整天忙于事務性的工作,對學生的思想問題,依賴通過報告會來解決,這也有很大的不足:由于受主客觀條件的限制,報告不可能隨時舉辦,而且一般一場報告只能集中在一個主題上,須知大學生的思想問題卻是無時都存在的且發(fā)生著變化。所以,抓住時機是做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個重要技巧。
近日,遼寧省正在大力宣傳大連理工大學的邵春亮老師。邵老師已是74歲的高齡了,至今還在擔任班級導師,他非常注重適時地對大學生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學生們親切地稱他為“邵爺爺”。他的一個學生說:“邵爺爺經(jīng)常在課前給我們讀報,講國家大事。比如,在講北京奧運、神舟飛船上天時,我們和邵爺爺一樣,眼里都充滿著激動的淚水。他對我們的教育讓人難以忘懷?!?/p>
利用課前十分鐘是適時地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好辦法,但要注意的是,開展思想政治教育一定要選好主題,如果所選的主題引起學生的反感,就事與愿違了。
責編:趙 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