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仲義
電影手法在詩中的應用,涉及諸多元素,比如蒙太奇,比如鏡頭調度、景深處理,乃至于畫外音。1980年2月,女詩人寫成“小站”,從語言學角度看,這是用普通白描。描寫人生驛站一次失之交臂的場景:該來接站的人沒來;接他人的少女誤把“我”當作要接的人。樸素的畫面,留下深深的惆悵。暫且不去考慮——可能隱藏在白描后面的——那種擦肩而過的遺憾:本該來臨的卻未能到達,不該到來的竟提前來到的人生錯位,而是追索該詩用什么手段來獲得效果。
筆者有點小小得意,因為20年前在撰寫相關文章時,發(fā)現(xiàn)該詩的電影化創(chuàng)作手法。曾經(jīng)興奮地說與舒婷聽,她表現(xiàn)出不以為然。沒有主觀企圖,卻有客觀效用,這說明,女詩人在不自覺中,其實有過下意識運作,只是沒有留下刻意的痕跡而已。奇怪的倒是,毫無電影理論和實踐準備的她,能在有限空間中,似乎預謀似的,將電影“推拉搖移”,共6組鏡頭,全部悉數(shù)派上場;寥寥76個字,也用了全景、遠景、中景、特寫等5種景別(景深)。這種高密度電影化的做法,是否意味著現(xiàn)代藝術門類進一步融匯貫通?在某種意義上,也應驗了“無意插柳柳成蔭”的藝術規(guī)律?
很可惜,女詩人沒有拿這首詩去報考電影學院。不過推定,她還是要被拒之門外的,因為所有考官都會認定:這只是一次偶然的、下意識的巧合。但它有效地提示我們,詩歌與電影在更大范圍內的聯(lián)姻,詩歌對電影元素的積極吸納與消化。
附:
在潮濕的小站上
舒婷
風,若有若無
雨,三點兩點
這是深秋的南方
一位少女喜孜孜向我奔來
又悵然退去
花束傾倒在臂彎
她在等誰呢?
月臺空蕩蕩
燈光水汪汪
列車緩緩開動
在橙色光暈的夜晚
白紗巾一閃一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