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青鋒
對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探索是從我站在講臺的第一天開始的,到現(xiàn)在已有十年的光景。十年摸索,十年挑戰(zhàn),十年成長,十年傾情。
一、轉軸撥弦三兩聲 未成曲調(diào)先有情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課如果有一個引人入勝的開頭,運用切情切境的導語,醞釀情感,達到“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diào)先有情”的效果,不僅會讓語文課堂多點難得的“語文味”,還會為這堂課獲得成功奠定堅實的基礎。
1. 用故事導入,激發(fā)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如我在教《斑羚飛渡》一課時,用螞蟻烈火逃生的故事導入課題。用課件展示故事情景,教師配以簡潔感人的語言深情地講述。課后有位老師對我說,《斑羚飛渡》感人的導入給了學生強烈的震撼,為課堂營造了悲壯的氛圍。有位評委對我說《斑羚飛渡》感人的導入給課堂奠定了成功的基調(diào)。
2.用詩歌導入,給學生開辟一條語言的清流。
如2008年參加湖南省中學語文教學比武的郭渡老師在上《春酒》一課時采用了這樣幾句詩來導入:有一些人,雖然離開但你永遠難忘他的身影,有一些事,雖然遙遠但總是那么溫馨,有一種酒,一點點,就能醉你到白頭,有一種情,一點點就能牽動你的心……這首簡短的小詩如一串串水晶珠子,晶瑩剔透,美不勝收。通過教師深情的配樂朗誦,自然而然地引入課文《春酒》,讓學生春酒未喝人先微醉(陶醉)。
3.用名言導入,給學生不言而喻的教育力量。
如《唐雎不辱使命》一文導入,就可以用名人語錄敲擊學生的心靈:“宋代大文豪蘇軾有言‘古之謂豪杰之士必有過人之節(jié)。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為勇者也。天下有大勇者,猝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大詩人李白也有詩云:‘縱死俠骨香,不慚世上英,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認識這樣一位古代英雄……”
4. 用文題導入,讓學生學會觀乎文題,綱舉目張。
永州市江華縣大路鋪中學的首小鈴老師在上《羅布泊,消失的仙湖》一課時,是這樣導入的:你從課題中讀出了什么信息?讓學生從文題開始思考。接著教師繼續(xù)引導,從課題中你還想知道些什么信息?由此讓學生積極地提出問題。教師整理:過去的羅布泊是什么樣子的?現(xiàn)在的羅布泊是什么樣子的?羅布泊為什么會消失?這樣,學生在不知不覺中觀乎文題,綱舉目張。
導入課題的方式有很多種,在這里我就不一一舉例。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的時候要力求做到;一是力避落入俗套;二是不故弄玄虛,嘩眾取寵;三是開宗明義,單刀直入,語言簡潔。課堂導入運用得恰到好處,會使學生盡快地投入到學習氛圍中,提高學習效率,輕松愉快地上好每堂課。
二、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方法卻在“讀、感、悟”
幾乎所有的教者都明白閱讀教學的精髓就是讀。但是有很大一部分教者,在課堂的具體操作過程中不知道怎樣引導學生去讀。通過近十年的初中語文教學和教研,我認為培養(yǎng)學生閱讀能力首先要深刻領會“讀、感、悟”這三個字。
1.在默讀中感知
有的課堂,教師言罷,教室里立刻人聲鼎沸,場面極為熱鬧。殊不知這樣熱鬧的環(huán)境很難讓學生進入深層的思維狀態(tài)。往往是口中念念有詞,而腦中空空如也。有的課堂一開始教師總強調(diào)“用喜歡的方式讀一讀”。這樣的語言聽起來很舒服、很民主。其實是教師沒有考慮不同的時機需要采用不同的閱讀方式。而且這樣很容易讓學生忽略自己不喜歡的閱讀方式。退一步說即使學生已經(jīng)掌握了各種閱讀方式,也不能讓學生隨心舍棄自己不喜歡的閱讀方式。所以筆者認為,當學生面對一篇陌生的文章時,一般情況下,首先讓他們在默讀中感知是最好的。默讀可以讓學生靜下心閱讀,邊讀邊思考每個詞的意思和每句話所表達的內(nèi)容。這種高心智的活動,可以讓學生將字碼直接譯為意碼。這樣才能讓學生的初步感知達到教者想要的效果。
2.在朗讀中感悟
朗讀,是一種出聲的閱讀方式,是閱讀的起點,是理解課文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發(fā)展智力,獲得思想熏陶,有助于情感的傳遞。學生在初步感知課文后進一步朗讀時,思維會自覺不自覺地活躍起來,從而產(chǎn)生一些奇妙的想法,稱之為悟,是有感之悟。朱熹要求學生從小養(yǎng)成正確朗讀的習慣,還要求讀書必須逐字逐句透徹理解,進而深入體會,反復揣摩。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現(xiàn)?!痹S多道理都是在讀中感悟出來的。語文教研員陳小宜老師在教《橋》一文時就適時地引導學生反反復復地朗讀句子。課文當中有這樣一句話:“老漢清瘦的臉上淌著雨水。他不說話,盯著亂哄哄的人們。他象一座山。”她采用不同的形式至少讓學生反復朗讀了四次,讓學生在朗讀中感悟老漢的冷靜,在朗讀中感悟老漢的堅定不移,老漢象山一樣高大的形象越讀越清晰。
3.在感悟中品讀
品讀要求把人家的語言變成自己的語言。 每一篇文章都有值得我們和學生共同去感悟的地方,而每一個人的所得是不盡相同的。我們要引導學生在學習、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時,不忘時時聯(lián)系自己,感悟人生,“把別人的文章當參謀,把自己的人生當軍師”!在對文章有了感悟的基礎上再“逐句玩味”“反復精詳”“誦之宜舒緩不迫,字字分明?!边@樣,我們可以深刻領會其材料的意義、氣韻、節(jié)奏,產(chǎn)生一種“立體學習”的感覺。這個時候的朗讀,就能更準確地表達作品的思想內(nèi)容和感情,就能更正確地處理語音、語調(diào)和停頓,使語言生動、形象、具有音樂美。
語文閱讀教學,“讀中感,感后讀”只是停留在閱讀能力的感性層面,無法產(chǎn)生質(zhì)的變化,而“讀中悟,悟后讀”已提升到了閱讀能力的理性高度,完成了質(zhì)的飛躍。當然,“感”與“悟”也不是截然分開的,而是交叉、滲透,螺旋形上升??傊?“在默讀中感知”“在朗讀中感悟”“在感悟中品讀”是培養(yǎng)初中學生閱讀能力的一種有效模式。俗話說:“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敝挥薪?jīng)過長時間的磨煉,才能達到心領神會、出神入化的境地。
三、余音繞梁,三日不絕
收束,是語文閱讀教學結構中的一個組成部分。但是絕大部分教師重視課堂教學的導入,不重視收束。課堂教學的收束也應像文章的結尾一樣,講究懸念迭出,回味無窮,給人一種課已結束而意猶未盡的感受。收束課堂的方式也有很多種??裳由煺n外,引來活水;也可卒章顯志,升華感情;還可巧設懸念,思考回味。總之,一個引人入勝的導入與一個精彩絕妙的收束,二者有機結合,才能使語文閱讀教學的課堂始終扣人心弦。
(責任編輯:謝先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