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懷清
民間對于愛情的理解與追求,對于自由的理解與追求,對于現(xiàn)實黑暗、殘酷和沉重的反抗與控訴,也在這種看似輕盈的“幻化”當中,通過那一對無言又無語的精靈,生生呈現(xiàn)在每一個人的眼前!
《梁祝》與婚姻法
對于“梁?!眰髡f來說,上個世紀50年代無疑是一個重要而且輝煌的時期。新的《婚姻法》的頒行,從制度上為男女之間的戀愛自由、婚姻自主提供了保證。新社會、新時代和新的意識形態(tài),似乎都從這個流傳了一千多年的民間傳說中,找尋到了控訴、贊美、哀吟或者重新敘述的要素。越劇、川劇、京劇舞臺上的梁祝傳奇、電影《梁山伯與祝英臺》、小提琴協(xié)奏曲《梁?!贰粫r讓這個原本主要在江南地區(qū)流傳的民間傳說,這個甚至還帶有一些“怪異”色彩的民間情愛故事,迅速擴散傳播到全國,甚至在全球各地所有有華人的地方,都能聽到“三載同窗”、“十八相送”、“樓臺相會”的傳說。而原本一直在民間流傳的“梁祝”故事,一下子也具有了高度的思想和情感的代表性,儼然成為中國這個被人認為是“愛情荒”的國度里彌足珍貴的男女情愛資源。而民間傳說借助于新時代新的傳媒方式,也最大限度地實現(xiàn)了民間傳說的傳播影響效應(yīng),甚至成為傳播新的意識形態(tài)的一種絕佳載體。
其實,歷史上的“梁?!眰髡f曾經(jīng)經(jīng)歷過無數(shù)次的主題改寫或者“重述”。愛情(在小提琴協(xié)奏曲《梁?!分?,這個故事的主題線索被高度概括為相愛、抗婚和化蝶三部分)在這個傳說中,或許是其原初的主題線索。這并不難理解。因為在以父權(quán)、夫權(quán)和子權(quán)為中心的男權(quán)社會中,女子現(xiàn)實地位的低下,勢必直接影響到女子在男女情愛生活中的處境與行為。也正因為這種壓制性的話語環(huán)境與現(xiàn)實存在的真實,催生出了青年男女尤其是女子對于自由戀愛、自主婚姻以及超越了一般現(xiàn)實功利訴求的情感生活的向往,也催生出了許許多多表達了上述向往、寄托了上述理想的故事傳說。這種理想與現(xiàn)實之間巨大的落差,并沒有徹底窒息青年男女們對愛情的憧憬和追求,也沒有徹底窒息民間對于這種愛情的想象與塑造——愛情版的梁祝傳說,成為了與這種歷史和社會現(xiàn)實相抗爭的青年男女們最好的安慰,也是他們不惜自我犧牲以實現(xiàn)上述理想追求的最明顯的證明。
祝英臺的女性意識
但是,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是,在漢民族漫長的歷史當中,愛情并非是禁錮中的女子們對于人生唯一的理解與憧憬。正如她們渴望愛情一樣,她們也渴望能夠像男子一樣,享有受教育的權(quán)利。實際上,傳說中的梁祝故事,在愛情主題之中,一直纏附著其他一些主題,譬如女子受教育的權(quán)利等——其實,已經(jīng)定型了的梁祝傳說,其故事的緣起,并非是一個女子“思春”,而是一個名叫祝英臺的女孩子,不滿于閨閣繡樓或者后院里的清教徒式的無聊生活,向父母提出要求出去讀書,出去見識見識更廣闊同樣也更精彩的世界。至于這種要求當中是否夾帶有祝英臺對于外面世界中翩翩男兒們的渴望,這不過是人性當中再自然不過的事情,大可不必刻意追究。
遺憾的是,很多民間傳說中的梁祝故事,僅僅將祝英臺這一極富思想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的追求,控制在一個“愛情故事”發(fā)生的情節(jié)線索的范圍之內(nèi),并不努力突出女子受教育權(quán)利受到漠視、被徹底剝奪這一社會制度性的缺陷與不公。最明顯的證據(jù),就是不少梁祝傳說為了解釋祝英臺這個女孩子出門讀書想法的合理性,提供了種種讓人感到好玩甚至好笑的說法,譬如說祝英臺從小就是個假小子——讀書的想法在男子那里,是一種正當合理的意識和要求,這種性別化的權(quán)利與對權(quán)利的性別化理解一樣,成為上述梁祝傳說展開敘述的一個社會言論和集體無意識的基礎(chǔ)或者前提。
問題是,假如祝英臺從一開始向父母提出來的權(quán)利要求、向整個社會提出來的公正合理的要求,就是集中在女子的受教育權(quán)上,而根本沒有涉及到男女戀愛自由(事實也正是如此),那么,這個傳說的反體制力量和反主流及官方意識形態(tài)的意義,在其漫長的流傳過程中,也就勢必無法回避和壓制?;蛟S“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一類更接近于自然人性,而受教育是第二位的權(quán)利要求。既然兩者不可兼得,挑選出來的自然就是首先滿足對心上人的追求與選擇的權(quán)利了。
梁祝傳說的歷史,似乎也證明了這一點:越是接近于現(xiàn)代,女性對于權(quán)利意識越是明確強烈堅定,梁祝傳說中所包含著的主題意識和主題線索也就越豐富。在民國時期的張恨水的長篇小說《梁山伯與祝英臺》中,祝英臺已經(jīng)可以直接就女子究竟是否享有與男子平等的受教育權(quán)利而與父母據(jù)理力爭了。
有意思的是,無論是哪一種版本或者敘述方式的梁祝傳說,這個故事的結(jié)尾,都是現(xiàn)實無法承受愛情之重,都是抗婚無效、出嫁途中的祝英臺在途經(jīng)梁山伯墳塋之時,跳進了突然塌陷的墳塋。一對生死相戀的情侶,最終幻化成了一對相伴相隨、廝守不離的彩蝶!這一驚天動地的行為和無與倫比的想象力,將中國式情愛故事在現(xiàn)實的重壓之下無法落實的悲劇性,推到了極至。而民間對于愛情的理解與追求,對于自由的理解與追求,對于現(xiàn)實黑暗、殘酷和沉重的反抗與控訴,也在這種看似輕盈的“幻化”當中,通過那一對無言又無語的精靈,生生呈現(xiàn)在每一個人的眼前!
既然如此,那么,“梁?!眰髡f是否還會繼續(xù)流傳下去呢?或者,我們究竟是需要一個“梁?!惫适履?,還是一個“祝梁”故事?
這當然要看梁祝傳說中所提出的訴求,是否已經(jīng)變成了我們生活的現(xiàn)實。(作者為浙江大學中文系副教授,曾在央視“百家講壇”講述梁祝傳奇)■